誰能想像,一位名揚四海的著名繪畫大師,二十八九度的日子裏居然穿著四件上衣,而且最外層是皮夾克!這就是上海美術館館長、新浙派國畫的領軍人物方增先。方增先解釋説自己有腸胃毛病,必須保暖。但是如此“保身價”的畫家卻一再説自己時間不夠用,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畫畫,人家工作之餘要休閒,而“我的休閒就是畫畫”。
方增先成名于50年代,一幅《粒粒皆辛苦》突破了中國人物畫的藩籬,被美術課本廣泛選用,當之無愧地成為20世紀後半葉中國人物畫創作的代表人物,其創造的線性人體結構素描方法成為中國人物畫教學的基礎課程。如此多的成就和榮譽之下,方增先卻從沒有辦過一次個人作品展,哪怕他領導的上海美術館每年都要辦數十上百個展覽。
方增先説:“我老是看不上自己,人物畫很難,我要畫好一點才拿出來。我心裏很苦,但苦中有甜。畫家永遠應該覺得自己眼高手低,否則如何向上攀登,所以這次畫展命名為跋涉者,就是表示我還在走,還沒走完。”
採訪中,方增先多次提到“不知老之將至”這句話。方增先家裏的電話平時是擱掉的,找他必須通過別人傳話,美術館必須處理的事務,也被他儘量集中在一起處理,“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方增先坦言,畫畫的人要學的東西太多,古代的各種繪畫都要學,西畫也要學,得把外來的東西吸收進國畫裏,書法也要學,那麼連帶著必須學古文。學著學著,時間就過得飛快,“不知老之將至”。
生在江南,學習工作都在江南的方增先卻喜歡粗獷的審美風格。他那幅堪與羅中立《父親》比肩的國畫《母親》,畫的就是一位懷抱嬰兒的藏族母親,與眾不同的是,佔畫面大部分的都是母親的背,用墨給人山一般的渾闊感。“我表現的是弱勢群體的力量,她們是在跟天地的鬥爭中生存了下來。”有些人對《母親》的鷹鉤鼻子錶示了異議,方增先解釋,這體現了藏族婦女的彪悍,唯有彪悍,才能保護孩子。“這幅畫象徵了中國人面對磨難,也能堅韌挺過去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回開畫展,方增先特地創作了一幅超大的畫《祭天》。“我畫藏人祭天的宏大場面,展現了彪悍與力量,講述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畫長12米,高2米。方增先又在畫中找到了繪畫研究的滿足感。他説,現在商品社會,畫家的內心和畫廊的要求會有矛盾,而他的重點是放在研究上,炒作和藝術是兩回事,梵谷當年沒賣掉一幅畫,後世才被炒作。藝術很複雜,要過50甚至100年才能被正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