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力群:力群的創作道路(二)(圖)

時間:2009-03-11 10:54:49 | 來源:山西新聞網

(一)《飲》1940年-力群

(二)《延安魯藝校景》1941年-力群

(三)《送馬》1946年-力群

(四)《幫助群眾修理紡車》1945年-力群

(五)《伐木》1941年-力群

(六)《豐衣足食圖》1944年-力群

(七)《選舉圖》石版年畫-1948年-力群

(八)《幫助抗屬鋤草》1940年-力群

(九)《打窯洞》1940年-力群

力群是由魯迅先生倡導的我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前驅木刻家之一。他從事木刻創作整整七十年了。研究他的創作道路,可以從一個側面窺見我國新興木刻運動發展的軌跡,對於繁榮當今版畫創作是有意義的。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鼓舞下

(延安和晉綏時期)

力群在木刻創作上經過了七八年的學習和探索,深感“沒有畫出一幅真正為勞苦大眾衷心熱愛的畫”。這反映了他創作為勞苦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的強烈願望,以及探索新法、創造獨特風格的迫切要求。這種願望和要求也見諸於他的作品之中,如他在1941年刻的《延安魯藝校景》“流露的高原的樹木與天空之間晴朗的空氣相協調”(艾青語),與以往的木刻技法便有所不同,使用的仍是三角刀,而有的地方刻時是使手左右顫動刻出的。再如《女像》是用陰點來表現面部明暗關係,“是一種像石刻似的均整與單純的美”,儘管他這樣做了多種技法的嘗試,但還未完成擺脫外國木刻技法的影響,這正如他自己所説:“還不懂得我們的木刻應有民族的形式這個道理,當時因為參考書都是歐洲的創作木刻,所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歐化風。”但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力群的木刻作品無論在題材內容或藝術形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1940年初,力群到了延安,在魯藝美術系擔任美術教員。在延安的六年時間裏,他以高昂的政治熱情,創作了一批優秀的木刻作品,如《飲》、《打窯洞》、《幫助抗屬鋤草》、《伐木》(燒炭組畫之一)、《延安魯藝校景》、《豐衣足食圖》、《勞動模範趙佔魁》、《幫助群眾修理紡車》等。1945年冬,力群從延安來到晉綏邊區,在邊區的四年時間裏,由於大部分精力花在編輯出版《晉綏人民畫報》上,僅創作了《送馬》、《王貴與李香香》插畫,以及為畫報配合當時政治任務而刻的《朱總司令像》、《賀龍同志像》和《公祭關向應同志》等。力群在延安和晉綏邊區創作的這些作品,歌頌解放區人民的民主幸福生活,表現農民嶄新的精神面貌,流露著作者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藝術形式逐漸從歐化風中解放出來,一掃“臉面都不明白”等弊病。刻法多采用陽線,使畫面變得更加明朗,像撒滿了陽光一樣,這陽光正是體現了毛澤東思想。1941年11月,力群光榮地加入了他追隨已久的中國共産黨。他是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參加者,親耳聆聽了毛澤東同志在這個座談會上發表的著名講話。之後,他積極投身於火熱的鬥爭生活,如1947年參加了山西崞縣的土改運動,使他進一步熟悉了農村生活和農民的思想感情,這對力群的藝術創作和政治鍛鍊都有極大的影響。所有這些,就是力群作品面貌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例如,他在1944年創作的木刻《豐衣足食圖》,是在毛澤東同志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之後,根據他同時創作的一幅年畫刻成了木刻。作品中人物造型單純完整,情緒樂觀,構圖對稱飽滿,色彩明快熱烈,富有我國民間木版年畫和民間剪紙的特點,達到了革命的政治內容和民族的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它是力群這個時期的重要代表作,標誌著力群創作上的突破。又如,1948年他參加土改工作歸來創作的《選舉圖》,是一幅很有生活氣息的年畫。據他説,他創作這幅作品時,下筆如有神,土改中的貧下中農形象都涌現在他的畫中了。當力群回憶起這段難忘的創作經歷時,他這樣寫道:“由於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深深地教導了我們,使我們改變了過去的立場不穩、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熟悉工農兵,輕視普及工作等現象,從而眼睛向下了,積極深入工農兵,參加火熱的鬥爭了,向民族和民間的文學藝術學習了,重視普及工作了。”

力群在延安和晉綏時期,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他走向成熟的時期,也是重要的轉折時期。正如詩人艾青當年在延安看了力群的新作展覽之後所評論的那樣:“這許多新作很明顯地是作者探求新的道路的一些可貴的努力。它們截然地表明瞭和他的舊作之間的差異,即也是創作意欲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使他的新作成了藝術創作路程上的一個主要的邁進。”這個主要的邁進為力群以後走向更廣闊的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待續)

傑出版畫家力群

全國解放後,力群創作套色木刻《黎明》,于1958年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1959年創作木刻《簾外歌聲》,參加在當時東德舉行的“國際版畫”比賽會,事後被選入德累斯頓出版的(載有畢加索和麥綏萊勒爾作品的)《給世界以和平》版畫集中,不久即為蘇聯藝術雜誌《ИCKYCCTBO》所轉載。1981年,其版畫《幫助群眾修理紡車》等4幅作品參加在法國格勒諾波爾市舉行的“中國木刻50年展覽”。套色木刻《北國早春》于1982年參加巴黎“春季藝術沙龍”展覽。在全國各省、市先後舉辦個展18次。在國外,其作品先後在前蘇聯、日本、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地區展出。其版畫代表作有《魯迅像》、《飲》、《延安魯藝校景》、《幫助群眾修理紡車》、《豐衣足食圖》、《百合花》、《瓜葉菊》、《黎明》、《北京雪景》、《簾外歌聲》、《春夜》、《林茂養肥》、《北國早春》、《清泉》、《林間》、《春到洞庭湖》等。此外,木刻《黎明》陳列于英國陳列館,《瓜葉菊》陳列于前南斯拉伕博物館。《林間》為法國國立圖書館收藏,《聽報告》等為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所收藏。他的許多版畫作品在國內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江蘇美術館、魯迅美術館、廣東美術館等處收藏。

力群作品介紹

(一)《飲》

《飲》這幅細緻有力的刀法、精確的人物造型和感染的生活情節,足以使這幅作品載入史冊。這幅作品是西方木刻風格與中國人物典型形象融合得出色作品。

(二)《延安魯藝校景》

這幅《校景》在延安展出時,是被眾口稱道的作品。畫面上持槍而立的崗哨,車往人來的景象,已説明昨日教堂如今已成為解放區的藝術殿堂,構成這幅在現代史上富有紀念意義的力作。

(三)《送馬》

《送馬》這幅版畫在木刻版畫藝術形式上借鑒和吸收民間美術形式,確實是力群在藝術上、思想上一次脫胎換骨的革命,從西方的“陰影”走到了“陽光明媚”的中國風格、民族形式,在探索研究中産生的一批能夠使農民接受的具有 “大眾化”“民族化”的佳作。在晉綏邊區,力群創作了《送馬》,表現當時在黨的號召下,各機關把編余的馬匹無償送給貧苦軍烈屬以解決他們生産上的困難,歌頌了晉綏邊區軍民同心協力進行艱苦抗戰的情誼。

(四)《幫助群眾修理紡車》

從這幅版畫中我們看到 “為人民服務”必須要和人民共甘苦,深入生活,才能夠與人民相結合,才能獲得綿延不斷的創造力,飽和著生命健康的創造力。

(五)《伐木》

《伐木》是描寫當時對“魯藝”的學生自己動手到荒山進行燒炭的生活,力群曾去荒山參觀他們的勞動並刻成版畫,那裏的森林是另一個世界,給力群留下難忘的印象。

(六)《豐衣足食圖》

《豐衣足食圖》以其強烈的裝飾風格、紅黃藍的色彩和剪紙特色的刻畫,表現了大生産運動給邊區人民帶來了幸福生活,受到邊區人民的熱愛和歡迎。春節來臨,陜北農民的家庭豐衣足食,從而歌頌在共産黨領導下邊區是個好地方。

(七)《選舉圖》

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後,力群來到晉綏邊區,參加了一年之後的土地改革工作,他每天和老鄉們吃住在一起。下鄉結束後,創作靈感隨之而來,創作了《選舉圖》受到人民喜愛。從此力群嘗到深入生活甜頭。在木刻版畫上借鑒和吸收民間美術形式,在藝術上、思想上是一次脫胎換骨的革命。

(八)《幫助抗屬鋤草》

《幫助抗屬鋤草》這幅版畫把鋤草人的神態、動作都融合在勞動的節奏中,從四個不同人物的姿態,四把鋤頭的變化,尤其是其中一人彎腰扶苗的細節,深刻地揭示了主題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産生的深厚感情。

(九)《打窯洞》

在延安時期,力群創作了《打窯洞》這幅版畫作品,表現在國民黨封鎖的條件下,延安解放區人民實行自力更生的場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