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力群:力群的創作道路(一)(圖)

時間:2009-03-11 10:53:52 | 來源:山西新聞網

王孔忠攝影

(一)《魯迅像》 1936年

1932年力群在國立杭州藝專

(二)《病》 1933年

(三)《收穫》 1936年

(四)《採葉》 1936年

(五)《三個受難的青年》1936年

(六)《抗戰》 1937年

中國現代木刻藝術是在魯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下才得以誕生的。有人稱魯迅是“中國木刻運動之父”。魯迅極力倡導通過木刻藝術來反映民間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他還親自編輯出版了多部歐洲版畫家的作品選集。在魯迅的召喚下,年輕的力群拿起了木刻刀,開始了木刻創作,並將原名郝麗春改為力群,意為“為群眾出力”。《魯迅像》是力群創作的一幅最廣為人知的版畫作品,我國版畫大師力群在他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以其深厚而豐滿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文化素養,在文化藝術這一無限廣闊的領域中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拼搏,在他所涉及的多項文化藝術領域裏,幾乎都有程度不同的建樹,從而以獨具的特色和異彩在我國藝苑中享有盛譽。

力群漫長的創作生涯,大致經歷了左翼、延安和晉綏、全國解放後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沒有新興版畫就沒有我力群 “左翼美術家聯盟”時期

力群自幼和農民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對農民有所了解,這同他後來在木刻創作上多表現農村生活是很有關係的。1927年,他15歲時,考入了太原成成中學,向趙纘之老師學習寫生畫和水彩畫,成績一直很好。在那謀生困難的年代,力群同許許多多的人一樣,也憂慮著“飯碗”問題。他想將來就靠賣字畫維持生活吧,於是他決計學畫。1931年8月,他考入了國立杭州藝專。那時,學校向學生灌輸的是“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觀,藝術與人民生活與社會脫節。而魯迅則提倡木刻,認為它“是新的青年的藝術,是為大眾的藝術”,“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力群等一些追求進步的學生也認為藝術應該表現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可是學校偏偏沒有設置版畫學科。於是力群、曹白等決定組織起來,在課外學習木刻,于1933年春成立了“木鈴木刻研究會”,通過這個團體學習木刻,並通過木刻來學習表現人民生活和鬥爭,使木刻成為為勞苦大眾服務的藝術。就這樣,力群邁開了木刻創作的第一步。同年夏天,他在藝專參加了由共産黨領導的“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

在力群拿起木刻刀最初的幾年裏,由於他奔走于杭州、上海、太原等大都市,生活極不安定,只好接觸什麼就畫什麼,我們從他這個時期的創作中,看到的是病中的工人(《病》)、受難的青年(《三個受難的青年》)、拾垃圾的孩子(《拾垃圾的孩子》)、採樹葉的婦女(《採葉》)、無家可歸的流民(《流民》),表現了作者對於最底層的人民大眾的同情和對於三座大山壓迫的無比憤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喚起民眾、仇恨敵人的作用。力群這個時期的作品就藝術表現而言,顯然是受蘇聯和西歐木刻的影響,處於模倣學習外國的階段。那時學習木刻,既無老師傳授,又無先輩指導,也沒有木刻技法書作參考,只好從魯迅先生介紹的一些外國木刻家,如德國的梅菲爾德、珂勒惠支,比利時的麥綏萊勒,蘇聯的法沃爾斯基、克拉甫欽柯等人的作品中求得木刻技法知識。梅菲爾德的木刻大半是用圓口刀刻製的,多采用陰刻法,黑白對比強烈,很有創作木刻特點。力群于1933年刻的《病》,在技法上就是學習梅菲爾德的技法。而1935年刻的《三個受難的青年》、《抵抗》,則可以看出是在向麥綏萊勒的刻法學習。到1936年,當前蘇聯版畫在中國舉行展覽後,對力群的木刻創作影響很大,他在一個較長時期裏是向前蘇聯版畫學習的,此時創作的《魯迅像》、《武裝走私》、《收穫》等作品,就有蘇聯版畫那種工細、裝飾性等明顯特點。

1933年10月,力群、曹白、葉洛三名木刻青年因參加“木鈴木刻研究會”,創作進步木刻作品,被反動當局逮捕,至1935年春出獄。力群並未因此打擊而灰心,出獄後仍然執刀刻木刻,以此作為對敵人的回答。曹白原名劉萍若,是力群的同學、摯友和內兄。1936年4月6日,當魯迅得到了曹白三千多字的《坐牢略記》後,于7日夜憤然寫成《寫于深秋裏》一文,尖銳地揭露了反動派對三個青年的迫害和對新興木刻的摧殘。1935年秋,力群從上海回到太原。次年春,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土皇帝閻錫山大搞白色恐怖,屠殺共産黨人,魯迅非常擔心力群的安全,後來曹白告他力群安全無恙時,魯迅才放心,並在5月4日給曹白的信中説:“關於力群的消息,使我很高興。”這是對力群的最大關懷和鼓舞。力群未曾和魯迅先生直接通過信,他的木刻都是通過曹白給魯迅的信中附過去的,魯迅又通過給曹白的信對力群的木刻創作進行指導。魯迅每次都給予親切教誨和具體指導,説“他的木刻,是很生動的,但關於形體,時有失敗處,這是對於人體的研究,還欠功夫的緣故”。1936年春,當力群為響應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徵文,根據當時他在太原城郊看到人們不得飽食而去採摘樹葉充饑的情景而刻的《採葉》,以及這之前刻的《三個受難的青年》等三幅木刻,經由曹白寄給魯迅後,魯迅8月2日在給曹白的信中説:“郝先生的三幅木刻,我認為《採葉》最好,我也見他投給《中國的一日》,要印出來。《三個受難的青年》初看很好,但有一些避重就輕之處,是三個人的臉面都不明白。”隨後,力群又通過曹白將自己刻的一幅《魯迅像》寄給魯迅,8月4日魯迅收到,7日魯迅給曹白回信,在指出了一些木刻青年的作品“形成了一種型,陷在那裏面”、“構圖有時出於拼湊,人物也很少生動的”等弊病之後接著説:“郝君(即力群——筆者注)給我刻像,謝謝,他沒有這些弊病”。

1936年10月初,力群與江豐、野夫、陳煙橋、黃新波、曹白等在上海法租界八仙橋青年會舉辦了第二屆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魯迅于8日帶病前往參觀,予以讚嘗,這對力群等木刻青年又是多麼大的鼓舞。十一天之後,魯迅競與世長辭。力群在池田辛子和曹白的陪同下,往魯迅家為其畫下了遺像。並參加了治喪活動。然而,得到了魯迅巨大關懷的力群卻始終沒有看到活著的魯迅,深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憾事”。

以魯迅為導師的新興木刻運動把力群引上了革命藝術之路。1979年冬,力群在上海舉行的一次版畫座談會上,深情地緬懷魯迅,並無限感慨地説:“沒有中國新興版畫就沒有我力群”。(待 續)

傑出版畫家力群

力群,1912年生,原名郝麗春,山西靈石人。著名版畫家、作家、文藝理論家。1931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曾師從潘天壽、李苦禪先生學習中國畫。

1933年與同學組織“木鈴木刻研究會”,從事版畫創作,進而成為中國新興木刻最初的開拓者之一。同年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1936年其木刻《採葉》得到魯迅先生的教導與鼓勵。1940年任延安魯迅文藝學院美術系教員,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奠定了他一生為人民的藝術道路。

1991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中國新興版畫傑出貢獻獎。

1992年獲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人民藝術家”稱號。

2003年獲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金彩獎成就獎,同年獲中國文化部“造型藝術成就獎”。

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美術》雜誌副主編、《版畫》雜誌主編等職。

現任中國版畫家協會名譽主席、山西省文聯名譽主席。

美術出版有《力群版畫選集》、《力群中國畫選集》、《力群美術論文集》等;文學出版有《野姑娘的故事》、《我的樂園》、《馬蘭花》等小説、散文集。散文《我的樂園》榮獲上海兒童文學“園丁獎”及山西省第二屆文學藝術創作“金牌獎”。力群版畫代表作有《魯迅像》、《飲》、《延安魯藝校景》、《幫助群眾修理紡車》、《豐衣足食圖》、《百合花》、《瓜葉菊》、《黎明》、《北京雪景》、《簾外歌聲》、《春夜》、《林茂養肥》、《北國早春》、《清泉》、《林間》、《春到洞庭湖》。

力群作品介紹

(一)《魯迅像》

1936年力群在上 海 刻的《魯迅像》寄給魯迅先生。之後《魯迅像》便發表于上海著名的《作家》月刊上。後來被日本選入他們出版的 《世界美術匯集》。

(二)《病》

1933年力群參加“木鈴木刻研究會”刻的最初的一幅木刻。表現一個老工人病了,他的老伴看護他。

(三)《收穫》

《收穫》是根據力群在上海西郊農村的速寫創作的,在構圖上曾受前蘇聯木刻家的影響。

(四)《採葉》

《採葉》刻于1936年。當世界文豪高爾基向全球作家號召寫 “世界一日”,中國作家茅盾響應號召,決定當年五月二十日為“中國的一日”向全國徵稿。力群根據當時在太原郊外所見刻了木刻《採葉》。

(五)《三個受難的青年》

1933年10月10日,因 “木鈴”事件,國民黨把曹白,葉洛和力群逮捕,力群坐了一年多時間的監獄,于1935年出獄後,在上海創作了木刻《三個受難的青年》以紀念三人的被捕。

(六)《抗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和 “八·一三”在上海爆發,所以刻了木刻《抗戰》等一批抗戰作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