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人物畫壇上,古往今來,群星璀璨,人才輩出,涌現出不少勇敢的探索者、開拓者,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著名畫家劉文西便是其中的皎皎者。
中國畫是以傳統的水墨表現作為姻緣的文化現象,而中國人物畫又是以水墨寫人的性格特徵和神情的人物表現形式。中國畫人物畫的發展,從古代的吳道子、梁楷、周昉、黃慎、張擇瑞、任伯年、陳老蓮到今人的徐悲鴻、蔣兆和、葉淺予、黃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人物畫自唐而走向衰勢,大都由於封建社會對思想的禁錮,囚禁的思想僵滯固化,帶來的是整個民族創造性的萎縮,帶來科學技術的因循守舊,社會進程變為原地踏步。畫家為尋找自身安全,多遁跡逸興于山嵐水光花氣鳥語之間。結果是山水花鳥一頭熱,人物一頭涼,繪畫的社會性大大減弱。與人們社會思想關切最緊密的仍是人物畫。五四以來,社會思想的活躍,促使人物畫翻然崛起,幾十年來新人物畫的發展,使這條幾乎枯竭的河道呈現出一派激流奔涌、波光閃耀的景象。劉文西作為中流搏擊奮進的一員,在當今人物畫壇所取得的成就並形成了自己獨有藝術風格特徵,是中國畫壇人物畫發展的歷史必然。
中國畫對傳統的繼承是最重要的是寫“神”的法則。人物畫中,人物的神則是畫中最關鍵中的“神”。人物的神,包括神態、神氣、神情和神思。最難表達的是神思,即人物的內心活動。劉文西為人矚目且備受推崇的,便是大家所熟知的陜西人民生活和領袖人物畫的創作。《毛主席和牧羊人》、《解放區的天》、《東方》、《世紀偉人鄧小平與祖國同在》等大型作品,大氣磅薄,構圖宏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領袖形象生動傳神,表現了領袖與群眾的血肉聯繫,樸實而真誠,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和表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力,給觀眾的心靈是一種震撼,讓人抗奮和充滿激情。一位遠在千里之遙的海軍北海艦隊的老戰士在報紙上看見了發表的作品《與人民同在》,一刻也不願停滯,立即寫信抒發他對畫家的感激以填充自己難以抑制流動,“感謝畫家的作品所表達的億萬人民的心願”,“感謝畫家將自己的情感與人民群眾的感情連結在一起”。劉文西畫領袖人物傳神,至今社會上被傳為佳話。
劉文西無論是創作領袖人物,還是寫普通老百姓,皆是神形兼備。只要翻開他的畫冊,或觀賞他的大作,你會看到“憨厚壯實的後生,虎虎有生氣;健碩而靦腆的姑娘,燦爛感人;飽經風霜的老農,皺紋上刻著的忍耐和自信;天真爛漫的兒童,活潑可愛,……”如《同歡共樂》、《祖孫四代》、《知心話》、《山姑娘》、《虎娃》、《陜北人》、《溝裏人》、《一束野花》、《房東的女兒》和長卷巨幅《陜北的秋天》等,這些神彩飽滿、呼之欲出的精品,無不給人留下優美而雋永的回味,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著名文藝評論家蔡若虹在為《劉文西畫集》寫的序中寫到:《同歡共樂》反映了一個時代,是我國農民用自己的力量解放了自己的社會主義時代,是我國農民翻身作主人的時代;藝術大師蔣兆和在劉文西為他造像的作品上寫到:……此深得中國畫傳神寫照之妙法,甚佩!甚佩!藝術大師吳作人也為劉文西的畫展題詞:半生青山,半生黃土,藝為人民,傳神阿堵。
劉文西早年受到國畫大師潘天壽的培養和教誨,並在人物畫創作實踐中,批判的吸取了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中的線描造型,又借了西洋構圖和利用明暗法刻畫人物的手法,將西洋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中國畫,從而形成了他以刻畫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雅俗共賞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中國畫傳統精髓在於筆墨,劉文西深得此悟,在講究筆黑的同時,特別強調骨法用筆。他擅用幹筆、中鋒和濃墨,工筆勾勒,或釘頭鼠尾,或鐵線遊絲,圓潤遒勁,剛健纏綿,細膩處不失于纖弱。筆竟縱橫馳騁,誼放潑辣,粗獷處不失于疏野。焦筆乾裂秋風,濕筆飽含春雨,飛揚處不油滑,凝重處不滯呆。劉文西批判地繼承了骨法用筆的優良傳統,繪事多以筆強其骨,微以墨豐其肉,一改過去傳統文人畫的柔弱和生搬硬套、食古不化的八股風氣。在用色上,他一反常規的將顏色與墨色渾然一體,以重色破濃墨,如善用紅色,為表現女性兒童少女的衣物,以大紅潑彩,色重而不覺艷麗;又如善用紅點,在陜北漢子、老漢的頭巾布上點以紅色,使人看了並不認為是紅色,而是更加豐富的畫面,經它賦予新的生命力。這種用色的表現手法是前無古人的,是劉文西吸取西畫中“亮”起來的原理,在美術用色上的大膽革新。
劉文西,1933年生於浙江省嵊縣水竹安村,1950年入上海育才學校,1953年入浙江美術學院。40年來,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歷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陜西省文聯副主席、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陜西省國畫院名譽院長、第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兼職延安市副市長,多次出訪香港、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區和國家。
劉文西不是北方人,可他以陜北為第二故鄉,從1958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畢業分配到西安美術學院工作以後,就經常在溝壑縱橫的陜北山溝裏鑽進鑽出。在充滿陽光的窯洞前,在瀰漫著煙草氣味的土炕上,在石塊壘成的墻角下,在種滿莊稼的斜坡邊緣,這都是他給陜北老鄉畫畫的地方。他的作品,無一不是生活中的啟示,無一不是生活原形的藝術再現。劉文西——這位一生追求崇高的事業、在藝術旅途中不畏艱辛、勤奮多産的拼搏者,在陜北高原、浩瀚的黃土地上,生活了40個春秋,跑遍了陜北所有的縣。他在這裡交了數百個朋友,畫了上萬個普通的陜北人和2萬張以上的速寫。40年前從這裡開始,沿著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引的路。與人民建立了血肉聯繫,並在人民中得到充實。他在這裡塑造人民的形象,反映人民的心聲,謳歌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奔向富裕的明天。
劉文西是個多産的畫家。幾十年中僅他速寫就積累了近二百本,有近萬張素材。他喜創作大場面、多人物、畫幅大的作品,二米、八米、十五米都有。他以畫畫作為自己畢生的精神支柱,他常説,畫畫的人不去畫畫,就不可能畫出好的作品。幾十年來,含辛茹苦,勤奮不篤,在風雨中邁著艱實的步伐走自己的路,在藝術上取得了大家公認的成就,並把我國傳統水墨人物畫的表現技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為我國社會主義藝術殿堂的人物畫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贏得了國內外藝術界的崇高評價。
他從不滿足獲得的藝術成就,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新的路子。他從不重復別人已有的方式,從不模倣古人和洋人,潛心於有法之中求無法,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更新、創造,使得他的藝術生命之樹常青,並不斷昇華,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藝術風格既是自己的又是民族的,他的中國人物畫藝術,無論放在任何國度和國際性的藝術場合也毫不遜色。
劉文西生活簡樸,數十年如一日;衣冠草草,帶有一身土氣;這正是一個不肯隨波逐流的人民藝術固有的品格和風貌。他雖然在中國人物畫壇上早已名揚九洲,蜚聲海內外,享有崇高的榮譽,但他平易近人,與群眾打成一片,常常與普通人同歡共樂。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事業,這又是他作為人民藝術家的高度責任感。
他不僅在藝術上具有很高的悟性,而且在政治上有較強的敏銳力。他把自己與時代聯繫起來,正確理解藝術家的主體意識和客觀現實之間的關係,藝術作品與廣大欣賞者之間的關係,作家創作自由與社會責任感之間的關係,這是基於一個真正藝術家的良知,深深理解藝術不能脫離人民,藝術不能不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服務這一崇高信念,這也是劉文西的藝術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
作為頗具影響的藝術巨匠、教育家劉文西,他始終把發展中國的美術事業作為己任,數十年的教育生涯,不僅桃李滿天下,而且以他準確地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運用西畫造型手法與傳統國畫筆墨融合的畫風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他逐漸形成的美學思想正在啟迪和影響著一批人。這是一支帶有黃土氣息的藝術生力軍,也是中國西部以劉文西為代表的畫家群體組成的黃土畫派的人才具備。它的發生、發展和活躍,將給陜西、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人物畫藝術的發展帶來繁榮和生機。黃土畫派將成為中國畫壇的一支藝術奇葩。
在當今中國畫壇上,劉文西作為西部黃土畫派的創始人、現任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以他卓越的藝術成就和高尚的藝德,為現代中國人物畫的創新、發展樹立了新的風範。如果説,徐悲鴻、蔣兆和在繼承中國人物畫傳統的基礎上實現了中西結合,為中國人物畫的新創開闢了一條道路,那麼,劉文西就是在堅持改革中國傳統人物畫中,吸收了西洋畫的合理因素,以他寫實的畫法、厚重的藝術效果,將為現代中國美術史增添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