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美術》雜誌介紹了劉文西藝術創作研討會的情況。3月3日至3月13日,著名國畫家劉文西畫展在陜西美術家畫廊舉行,共展出作品447件,展覽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3月11日和3月12日,陜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省美協、西安美院共同舉辦了劉文西藝術創作研討會,到會的陜西省美術理論家、畫家30余人,就劉文西的藝術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創作背景、藝術個性、作品的價值和歷史意義、劉文西藝術的歷史局限性等方面展開了坦率的討論。
與會同志高度評價了劉文西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藝術為人民、藝術為時代的社會主義道路;對劉文西堅持以陜北為生活基地,以反映人民生活為己任,不怕吃苦,勤奮創作,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創新的精神給予了充分肯定。
修軍認為劉文西堅持了"二為"方針和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的原則,是典型的"生活派"畫家。楊建兮説,劉文西並非照搬生活,他對畫的對象有研究、有改變,作品中有很強的感情成分、主觀成分。對此,程徵表示贊同,他不同意"劉文西的畫忠實地再現了陜北人民的生活"這一提法,認為劉文西的畫帶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對模特的選擇和表現有自己的特點,"很美的陜北人形象",實際上是陜北人形象的劉文西模式。耿建批評了當前新寫實主義繪畫中的冷漠,認為江蘇南京的某些新文人畫,小腳女人,閒情山水,是明清一些不很高明的風格摹倣,缺乏劉文西這一代畫家作品中的熱情和思考。他認為,前幾年劉文西的畫受排斥不符合藝術創作百花齊放的精神,當前我們更應該提倡和宣傳劉文西的藝術。趙步唐認為研究劉文西就是研究50年代一批人所走過的路,他從三方面揭示了劉文西藝術風格的形成。一是50年代初對蘇聯美術的學習,形成了劉文西堅持的造型基礎,巡迴展覽畫派對劉文西影響很深,成為他藝術為人民,以大型革命歷史題材為主要形式的創作動機。二是劉文西對敦煌藝術特別是山西永樂宮壁畫的臨摹學習,使他對民族傳統藝術有了深入了解。三是五、六十年代,我們處在毛澤東時代,全國上下對共産黨無限崇仰,對革命歷史非常嚮往,這就形成了劉文西創作的基本格調,他代表了那個時期畫家的普遍心態,這是一種進步的現象,不是保守的落後現象。劉文西雖然畢業于浙江美院,那裏有潘天壽、林風眠等一代大師,很深的文人畫傳統。但劉文西受業于李震堅、顧生岳、方增先等,仍然是徐悲鴻學派,以西洋造型與中國傳統相結合劉文西插話:我現在慢慢轉過來,尋找到中國畫裏最有表現力的是筆墨,不是色彩不是面。他的強有力的個性張力,反映為一種雄強、坦率的北派氣質,從而迥異於西湖般的陰柔美,他的作品中具有建國初期那種崇高感。王寧宇認為,劉文西在60年代就已奠定了他在中國人物畫的地位,他和石魯是當時陜西的兩顆明星。石魯親自參加了革命,他畫陜北和延安是重新回味和體驗歷史,由實向虛,更加空靈含蓄。劉文西作為後來人,對歷史和生活多是謳歌,努力發現革命英雄的理想原型,感情更加單純專一。石魯的作品,後來具有強烈的文人畫主觀抒發的特徵,劉文西則更近於永樂宮壁畫和"院體"。更面向民間和民俗文化。
關於劉文西藝術創作變與不變的問題,有同志認為劉文西藝術面貌變化不大,應該不怕失敗變一變。更多的同志則認為劉文西的藝術風格中主調就在於堅持不變,任憑藝術潮流東西南北風,咬住青山不放鬆。一個畫家在藝術上形成一點東西很不容易。一夜之間就變不可能形成高品質的作品。有些同志認為,藝術信念、審美原則不能變,創作手法可以深化,不要擔心自我否定。肖雲儒認為,劉文西理性的現實主義主體沒有變,但逐步摻入了酒神精神,作品情節淡化,表現性和感情成分增強。理性的英雄意識摻入了平民意識,近年來直接畫領袖少了,畫中的陜北開始世俗化、平民化,增強了情緒意趣的表達。
劉文西對與會同志的真誠評價表示感謝。他認為自己活得很累,很苦惱,一生一直在背著各種各樣的包袱走路。
中國人物畫目前基本上放任自流,應該認真組織,否則舍得為之下力氣的人、願畫大型創作的人會越來越少。他強調藝術創作要嚴肅,要舍得花大力氣,藝術家要抓緊時間為社會留點東西,我們現在還沒有從群體上超過秦俑的水準,也沒有超過永樂宮、敦煌壁畫,這不是個人的力量,要各方面支援和幾代人的努力。他認為藝術首先要自己感動,自我表現總是有的,但要注重效果,要給國家帶來健康向上的力量,不要左的、簡單的東西,要著眼于凈化人的靈魂,提高人的文化檔次。他認為自己還會變,但不會變得認不出來。他希望能減輕自己的各種社會負擔每年光應酬畫就要畫近1000張,集中精力創作出一些歷史和人民、自己都比較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