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畫家石虎今在深講漢字

時間:2009-03-09 15:11:47 | 來源:深圳特區報

中國當代最具先鋒精神的先鋒畫家石虎昨天蒞臨深圳,今天下午將在市文聯大廈9樓舉行《作為方塊字的中國文化》的專題演講,這是繼去年鋼琴大師殷承宗之後,“深圳文藝大講臺”安排的第二場大師講座。

再現民族文化的博大

在風起雲湧的國際畫壇,作為中心人物的中國畫家石虎的名字堪稱擲地有聲。大約在1985年前後,理論界曾有“中國文化及中國畫要滅亡”的論調。石虎卻決絕地否認了這種“滅亡論”。他認為文化的問題是和種族人性密切相關的,中國人往往有這樣的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西方,我們在閉塞的中國一定要去拼命地模倣和學習。石虎曾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看到一幅元代的中國壁畫,他當時就感到其他的西畫全都不用看了,因為與之相比,西畫太淺薄太表面了,而且也很俗氣和匠氣。透視不過是人們觀察事物的一種方法,但實際上,美術中應用透視並不一定符合美術的性質。

1978年,37歲的石虎代表中國畫家出訪非洲13個國家,完成了《非洲寫生》畫集,這部轟動一時的作品集幾天內在全國銷售一空。他以一個中國畫家特有的情懷,用中國畫家特有的技法,再現了非洲的生動感人之處。1990年,在人民美術出版社任職的石虎移居澳門。在背靠祖國大陸,面向大海的畫室裏,他創作了大量對中國畫有革新意義的作品,有重彩、油畫以及水墨畫,其中有十多幅數丈巨幅。這些作品一經推出,國際市場譁然,並稱其為中國的畢加索和中國的凡高。市場價位一路攀升。這是畫家始料未及的。1993年,他以中國宣紙為材料創作的《祈明圖》在廣州舉行的中國藝術博覽會上推出,引起美術界震動。1995年推出的巨制《玄騰圖》,表現中華民族團結的精神,在北京東方奇跡藝術博覽會上一展示,引起巨大反響,後即被海外華人以800萬港元收藏。此後,他創作的《荷夢圖》也是以中國傳統題材創作的又一力作,人物之眾多,造型穿插之繁複、色彩之斑斕、氣氛之祥和神秘,令人嘆為觀止。他以自己獨特傳神的作品,再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

專家學者看石虎

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作為中國美術崛起的驍將,石虎以多年獨特的海外漂泊經歷和超凡的繪畫探索實踐創造了東方奇跡。他的作品無論從思想的深度,繪畫的種類,技法的多變以及驚人的創作量還是在商業上都可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位詩人認為,石虎是中國畫家中最像畢加索的。他和畢加索的共同之處非常之多,譬如都是現代主義藝術大師,卻都非常強調傳統;都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都在畫壇掀起風潮,引得無數學生模倣。兩位大師的藝術創作風格多變,從不墨守成規,讓模倣者應接不暇;都是有眼光的收藏家關注的目標;都善於和畫商打交道;都是充滿激情的人等等。因此,很多人稱石虎是中國的畢加索。

著名藝術策展人陳履生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石虎縱橫在水墨、油畫、書法、詩歌之間,相得益彰,互為映襯,成為畫壇中的一位多面手。他的畫在精神層面上顯現出豐富的內涵,而這種精神內涵作為今天石虎藝術的主體,依然在中國的畫壇上保留著清新的精神,同時在海外樹立了中國藝術的形象。今天貌似平和的石虎,以他一貫的方式給畫壇帶來什麼,這種判斷可能將脫離于筆墨語言之外,而衍生出一個時代的問題。

陳履生認為,在中國的畫壇上,許多功成名就的人都在一種既成的風格中享受終身,正好像打井中得到水之後的始終享用,石虎則不然。他在看到水之後則放棄這種慣常的享用,轉向新的井址繼續新的探索。因此,他的花樣不斷翻新,而語言風格也在一種流動性中顯現出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張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