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油畫協會主席詹建俊:真正的畫家要有定力

時間:2009-03-09 14:07:51 | 來源:環球人物

“詹大”這個名號在中國美術界幾乎無人不知,但對於圈外人來説,卻頗為神秘。

今年已經76歲高齡的中國油畫協會主席詹建俊不但身材高大,畫也和人一般大氣,因而得了這樣一個雅號。黃永玉這樣評價:“詹大很文雅。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喜歡聽一點音樂,讀一點書,談一點文化上的見聞之類。他服裝整齊,溫文爾雅,房子裏窗明几淨。”

生活安排得很規整的人,內心必然苛求完美。詹大就是這樣的人,他總想把最好最美的作品展示給世人,在積蓄了60年後,終於覺得到了可以端出來的時候了。於是,2007年在中國美術館人們看到詹建俊的第一次個人藝術展,他向參觀者展示了《起家》、《狼牙山五壯士》、《高原的歌》等經典畫作,這些作品,貫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油畫發展的每一個歷史時段。

訓練班上《起家》

命運總是充滿戲劇性。兒時的詹建俊就對畫畫感興趣。後來加入北平“雪蘆畫社”,跟著老先生學習傳統工筆人物畫。“我的繪畫基礎是從那時奠定下來的。”一次偶然機會,詹建俊看到兩張西洋畫,“我眼前一亮,覺得這些西洋畫色彩鮮艷,人物形象逼真。”就這樣,他被西洋畫“俘虜”了,連他也沒想到,五十年後的他會成為中國油畫協會的創始人,並一直擔任該學會主席至今。

1950年中央美術學院組織了“紅五月”創作競賽,詹建俊獻出了他的第一幅油畫作品——《新中國的旗幟升起來了》,這幅作品描繪了開國大典之夜北京人在天安門前提燈遊行的情景。畫作獲得了學校頒發的獎牌,“徐悲鴻院長親自為我頒獎,這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讀研究生期間,正逢文化部舉辦油畫訓練班,聘請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來華執教,各地高等美術院校紛紛從青年教師中選拔油畫訓練班學員。詹建俊成了中央美院選中的學員之一。然而,對詹建俊的這個調動令時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葉淺予感到很遺憾。

詹建俊是葉淺予相中的發展新中國畫的好苗子,葉淺予後來還半開玩笑地説詹建俊是“叛徒”。當年動員詹建俊進入彩墨係研究生班的是葉淺予,通知並動員去學油畫的也是葉淺予先生。那時的詹建俊怎麼知道,葉老動員他去學油畫的時候,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油畫訓練班的選拔考試異常激烈,詹建俊過五關斬六將,進入了最後的面試。“面試官是文化部長、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的權威教授以及蘇聯專家。儘管他們問的問題並不難,但當時我從未經歷過這樣大的場面,心裏很緊張。”詹建俊憶起這段往事,語氣恬淡而從容。

馬克西莫夫不是當時蘇聯畫壇最有聲望的畫家,但他確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繪畫教師。可以説,在他之前,還沒有哪個外聘教師像他那樣嚴謹而系統地向中國學生傳授繪畫技法與知識,並獲得那樣顯著的成果。在此之前,國人對歐洲繪畫的了解非常有限。馬克西莫夫經常在課堂上做示範,同時親自為學生改畫。他非常重視外觀作業,這恰恰是過去中國油畫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在馬克西莫夫的要求下,每個學員買了一把傘、一支標槍,外出寫生時,用標槍把傘插在地上,在傘像下寫生,常常引來許多圍觀者。

在油畫訓練班學員中,詹建俊的畫風是最不像馬克西莫夫的學員之一。他選定的畢業創作題材是表現開墾荒地的青年生活,詹建俊的成名作《起家》由此誕生。正是這幅《起家》,後來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美術競賽中獲得銅質獎章。大家都認為詹建俊“起家”之路一帆風順,事實上,在創作這幅畫的過程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起家》是油畫訓練班的畢業創作,當時朱德委員長還親自出席了我們的畢業展覽。《起家》被拿去參選我一點都不知曉,更不要説獲獎的事情了。一天傍晚,我路過學校佈告欄時,一個同學對我大喊,詹建俊你獲獎了,報紙都登出來了。我當時很單純,除了意外還是高興,沒有其他想法,一起得獎的還有黃胄。”他繪聲繪色地回憶著,幸福的笑容始終挂在臉上。

《起家》使年僅26歲的詹建俊聲名遠播。但是對詹建俊而言,他在乎的不是獲得多大聲名,而是看到了希望——從此他要踐行自己的藝術理想。

總在藝術潮頭上

觀看一幅優秀藝術作品時,常常能夠融入觀者的生命體驗。詹建俊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是這樣一幅作品。畫作中所表現的捨身抗戰、寧死不屈的精神,活在幾代人的成長記憶中。

《狼牙山五壯士》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並出版獨幅精裝畫頁,被列為建國以來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美術作品,標誌著詹建俊藝術風格的形成,奠定了他在油畫界的地位。

藝術是畫家對生活的感受與沉澱。“文革”以後,詹建俊先後兩次陪同葉淺予老師深入藏區,體驗生活。老老少少的藏族牧民,性情時而溫馴時而倔強的牦牛,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嘹亮強悍的牧歌……這些印象儲存、積累在詹建俊的腦海裏,始終磨滅不去,時間越長,發酵越濃。望著窗外,他仿佛又回到了遼闊的草原,“當時藏區治安不好,我們每次下藏區都是由當地縣裏的幹部陪同。一見到草原,縣裏的幹部便情不自禁引吭高歌,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先前辦公室裏嚴謹、拘謹的形象蕩然無存。正是這種回歸人的本性,人與自然的和諧使我産生了創作《高原之歌》的念頭,因為文革太壓抑!”

《高原之歌》緊扣時代,表達了在歷經文革的災難之後,人們極度渴望回歸人的本性這一鮮明時代特徵。緊接著詹建俊的名作《回望》問世,作品把人們對文革的反思,對不能局限于過去輝煌的思考,通過萬里長城這一載體刻畫得淋漓盡致。

1984年詹建俊創作了油畫《潮》,這是一幅表現當代中國農民的作品,被譽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詹建俊以涌動綠潮的原野為背景,描繪了一個充滿信心的青年農民。顯然,畫中翻捲的綠浪既是吹染江邊的春風,更是社會重新煥發生機的昂揚心志。任何一個觀畫者,都會被這幅畫所傳達的春天與生命的氣息所感染。畫面中,詹建俊借用剛剛發芽的楊柳枝條,細長、稚嫩,隨風飄蕩,象徵春風吹拂人間,大地解凍、甦醒。最終,《潮》以其形神兼備、寓意深遠獲得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金質獎章。

嚴師慈父身先教

從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畢業之後,詹建俊一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任教。50年的教學生涯,他桃李滿天下。“不光用眼用手去畫,還用心靈作畫。我要培養的是藝術家而不是畫匠,因此除了教你們繪畫技巧,還要教你們做人。”

已過不惑之年的潘皓是詹建俊的關門弟子,他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正在攻讀詹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與詹老師見面是在學術研討會上,當時在場的除了詹老師還有靳尚誼先生和朱乃正先生。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我相當有自信,陳述對繪畫的認識時破顯得意。詹先生平靜地聽完後,直截了當地説:‘現在你還不行,還要努力,你現在的作品要形沒形,要色沒色,造詣還遠遠不夠’。直到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先生的良苦用心,過於自信對於學習新知識是不利的。”

現任中央美院油畫係第三工作室主任的謝東明,是詹建俊的得意門生。他對詹先生以身作則的教學方法感觸最深。“詹先生的正直是藝術界公認的,先生不但言傳而且身教。作為老師,他總是早晨8點準時到學校,一直都坐學校班車,從不用公車。”

“第一次去先生的畫室,是在非典過後不久。畫室在校尉衚同老美術學院後面,比我想像的小得多。可能是為了多建一層,樓層的高度很低,先生一站起來感覺都能摸到屋頂。我説畫室太小,先生笑著説,‘這間畫室也是去年才有,以前都是幾人合用一間。’”詹建俊的學生白展望博士説,“先生在75歲時終於住上寬敞的房子,為了讓先生有個理想的畫室,孩子們幾乎跑遍了北京城。現在房子結構合理,畫室也寬大明亮,過去家裏躺著的畫冊,終於都站在書架上了”。

“我的這種畫法不是爸爸教的,”詹建俊的女兒經常這樣説。無論對女兒還是對學生,他教育的開明可見一斑。詹先生的女兒曾經跟著他學畫,後來她發現自己的興趣不在畫畫,轉而學服裝設計,現在和她的愛人一起打理公司生意。

油畫要有中國學派

當前藝術界颳起了一場“市場風”,浮躁的社會心態給藝術界也帶來了一定的衝擊。詹建俊不無擔憂地説:“面對市場的誘惑,有些青年畫家定力不夠,不在藝術上下功夫,而是在藝術之外下功夫,比如找一個有利的經紀人或合作夥伴,這種對藝術的炒作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若一路走下去,他們可能一輩子也成不了真正的畫家,只能是一個畫匠。”

詹建俊對學生説:“藝術家要貼近生活,融入社會,與社會緊緊相通。從某種意義上説藝術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作為一個藝術家應該要有自己堅定的藝術追求。”

作為一名傑出的藝術家,他對藝術的追求始終沒有絲毫的鬆懈。今年76歲高齡的詹先生仍是筆耕不輟。“我把學校的工作和油畫學會工作放在第一位,剩下的時間我全部用來創作。週末、春節的節假日,這些別人休假的日子,恰恰是我創作的黃金時間。”

關於中國油畫,詹建俊總有説不完的話題。“中國油畫從西方引進到現在一百多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全世界都在畫油畫,要想在世界文化全局中彰顯出獨立品性和深厚的文化魅力,就必須自覺建構油畫藝術的中國學派,確立中國油畫鮮明的民族特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