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悉的詹建俊”——靳尚誼評詹建俊藝術展

時間:2009-03-09 13:27:53 | 來源:雅昌藝術網專稿

詹建俊和我是同屆的同學,他畢業後留校讀研究生,後來又考入蘇聯專家授課的油畫訓練班。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整個油畫界還處於起步階段,在蘇聯留學的人非常少,每個學校只有幾個,所以這個在國內向蘇聯專家學習的機會就非常難得了。詹建俊和我的油畫專業就是從這裡開始學的。在我們就讀本科的時候,當時的美術學院沒有油畫專業,課程就是學習素描和水彩。創作課的作業都是年畫、連環畫、宣傳畫等。雖然研究生留校的時候也畫了幾張油畫,都是很不正規的。像我們這一代人,包括詹建俊,真正學油畫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也就是1955年春天。詹建俊在這個班上是很優秀的。當時在中央美院去油畫訓練班學習,一共有四個人:侯一民、詹建俊、尚滬生和我。詹建俊、侯一民是我們之中成績非常突出的,畢業之後就到了油畫係。他在油畫係進入了“第三工作室”(董希文工作室)任教,在董希文先生去世之後就由他來主持工作。

詹建俊的畢業創作《起家》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反響,參加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美術展覽,並獲得“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美術競賽”銅獎。當時這是一個大型的國際展覽,金獎和銀獎給了中國畫。那個時候中國油畫是非常落後的,整個“文革”之前的17年時間,大部分都是基礎性研究,比如研究素描、色彩等。建國初期,中國的現實主義創作幾乎沒有。在上世紀30年代也有過一些美展,但從整體來講,這種多人物的、情節性的創作在“文革”以前鮮有出現。當然也曾經有過一些優秀的作品,比如徐悲鴻的《我後》、《田橫五百士》,都已經很接近現實主義題材了。在中國美術史上,中國畫是我們的傳統,油畫引進的時間很短,長期處在動蕩的環境中。接連不斷的戰爭破壞了社會的穩定,也讓油畫失去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建國後到“文革”前的17年是比較穩定的,實際上,到1955 年全國才開始正規地研究油畫基礎問題。現實主義創作是革命歷史博物館提交的任務,1952年博物館的籌備初期就提出需要一批歷史畫,之後在1956 年、1959年又分別有兩批大的創作,這三批創作促成了中國油畫中情節性現實主義題材的出現。詹建俊在1959 年創作了《狼牙山五壯士》,1961年創作了《毛主席在農民運動講習所》。從畢業創作《起家》到1959年的《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在油畫的情節性繪畫創作中已經是非常出色的了。

詹建俊是中國油畫界中較早對油畫的現代意味進行探索的。他對畫面的處理是概括性的、象徵性的元素比較多。他的作品《狼牙山五壯士》,在創作初期還在油畫界引發了爭議。他在歷史畫裏面開始使用象徵性的處理辦法,畫面抓住了五壯士跳崖的瞬間,人物的組織不是自然的真實,而是象徵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連為一體,具有紀念碑的效果。這樣的創作手法在當時是比較新潮的,由於一些老先生不大習慣,提出了質疑,但他堅持了下來。在此之前,現實主義油畫創作大都是遵從自然的、真實的情節,實事求是地處理人物關係,而詹先生這種手法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革新。他為此曾作了一篇文章《走彎路有感》。這種象徵性的創作方式在改革開放後就很普遍了。西方對現代感的定義就是“平面化”,他當時就是採用這樣的手法,畫面平面化,顏色單純強烈,還稍稍有一點變形。這種變形絲毫不生硬、不做作,而是很自然的流露。

在上世紀60年代初,詹建俊到新疆寫生,創作了一批描繪新疆風景和人物的作品。從那時開始,他就著手于比較現代的探索:畫面單純、平面化,色彩飽滿強烈,具有很強的形式感。當時在油畫界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1966年後,“文革”席捲全國,中國油畫發展遇到了重大挫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一直到上世紀70 年代末80年代初以後,畫家都開始走出“文革”的陰影,詹建俊的油畫創作也更加回歸藝術本身的發展軌道。那個時期他創作了《高原的歌》,作品以紅色為基調,描繪騎著牦牛的藏族婦女沐浴在陽光中走來。這件作品在北京市美展獲一等獎,第五屆全國美展獲二等獎。應該説這件作品在當時是比較新穎的、具有一定表現性的,作品的處理手法也很少見。在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展,他的作品《潮》獲得了金獎。這也是一幅表現性很強的、奔放大氣的作品。在那之後,詹建俊的創作出現了變化,比較大的題材的創作漸漸少了,而轉向了其他題材的創作,同樣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987年,他的風景畫作品《回望》赴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三國展出。他還創作了很多描寫少數民族風俗題材的作品,近期他所作的藏族題材的作品,參加了寫實繪畫展覽。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一起到新疆塔吉克地區深入生活,我們到牧民家裏和他們一起生活,也畫了很多寫生,從中提煉出題材,後來他所作的塔吉克系列作品都是那次深入生活的結果。

總的來説,詹建俊在年輕的時候天生對形式就很敏感,文革之前的藝術探索極其鮮明生動,畫風充滿著高昂的浪漫主義的氣息,追求的是一種鮮明強烈的藝術效果和繪畫語言的特色與魅力。我們看他的畫冊,很多都是用浪漫主義的藝術處理手法表現社會明快的一面。和我含蓄的畫風不同的是,他的畫面總是色彩強烈、筆觸粗獷、感情奔放而具有震撼力。

油畫在中國的歷史比較短,建國後才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詹建俊是新中國培養出的第一代油畫藝術家中的代表人物,從基礎到創作他都有著深厚的藝術造詣。他的基礎雄厚紮實,創作緊隨時代,並且採用浪漫主義手法,在中國油畫領域獲得了極高的成就。在和詹建俊的交往中,我向他學習了不少東西。他是最早對形式感進行探索的;他不僅關注造型,而且在包括畫面構成的處理上都是非常敏感的,對構圖、結構和形體的處理都是具有探索性的。他也是在中國油畫界對現代感進行研究的先驅之一。當然現在看起來,他的作品屬於傳統的,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下,特別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新疆寫生所創作的作品,都是富於開拓意義的。

詹建俊在教學上也是非常嚴謹的,這和他的人品也是一致的:嚴謹、規範、理性,又不失豪邁和浪漫。做人的風格和畫畫的風格,在詹先生身上是統一的。我和詹建俊相處的時間很長,他的學術發展成績斐然,也比較順利,作品也非常多。雖然現在年事已高,創作卻一直沒有間斷過,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對藝術的敏感,難能可貴。詹建俊的創作環境一直沒有離開美術學院,但是他的創作與整個時代緊緊聯繫,從未游離于社會之外、從未脫離生活,就像是時代的歌手。國家也一直很重視他的作品。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的作品《潮》,正是順應了改革開放後農村的變化。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極大地推動了油畫的發展,後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八五”新潮之後,中國油畫已經具有日益成熟的獨立性。現在他作為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他的藝術主張和在作品評審上對新人的提攜等方面有力地支援著中國油畫的前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