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藝術網記者:當您作為一名學生,在德國留學的時候,學的專業的名字很有趣,叫“自由繪畫”。這個“自由”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繪畫,才能被稱為自由繪畫?
譚平:美術學院按傳統的學科劃分,分為油畫、版畫、雕塑等專業。但是等當代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專業的劃分就顯得越來越模糊。這些變化都和人所關注的面有關係,也和整個藝術發展有關係,各個時代的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影響到教育。現在,大家意識到藝術原本就是很自由的,作為純藝術,應該是沒有目標的,即使有目標,也應該是在每個過程有一個目標。所以會出現名叫自由繪畫的專業。
今日藝術網記者:您認為中國美院現在的氛圍自由嗎?
譚平:其實從總體來講,近年來,中國美術院校的發展得已經比較迅速。雖然專業的劃分沒有大的改變,但一些新興的藝術門類,如裝置、影響,已經加入到藝術教育裏了。中國的藝術教育並沒有進行大的結構性的調整,而是進行改革,朝著越來越自由的方向發展。這是一種比較中性的態度,但我覺得也挺好,也許這種慢慢的變化更有益。
今日藝術網記者:現在對藝術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報考藝術類大學的學生數量也急劇膨脹。擴招以後,大學生找工作變得很難,而擴招比例特別大的藝術類大學生則尤為艱難,請問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譚平: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以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是一種菁英教育,後來制定擴招政策時,抱的是一個良好的目的——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想讓中國教育進入普及性教育。當時很多大學也確實是老師多學生少,空閒了許多教育資源。而且學院要生存,靠的是學生的學費,也需要更多的生員。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希望中國教育有更廣遠的發展。但做的時候,速度過快。有的學校在大規模地擴招後,相應的硬體和軟體條件都沒有跟上:擴招需要很多的老師,但許多老師並沒有經過良好的專業訓練。教育管理系統不完善,學生本身的品質也有問題——招十個人和招一百個人,素質是不一樣的。另外,藝術的繁榮和社會的大環境有關,只有在社會物質資源極大豐富的情況下,才可能會産生對藝術人才的大規模需求。現在的中國還在發展期,每年這麼多人畢業,當然會形成惡性競爭,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且,找不到工作,對於畢業生的長期發展也很不利。找不到工作,生存不下去,或者以最低的生活指標生存,發揮不了他以前學到的專業知識,會影響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就沒法在日後獲得實踐經驗,沒有辦法積累。這是一個惡性迴圈。前一段時間的方針帶來一些正面和負面的東西,擴招就是這樣。但國家已經有意識地在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前幾年中國以發展為主,到處拆,現在後悔了,現在就開始以保護為目標,然後才是發展。
今日藝術網記者:應用是學習回避不了的問題。尤其是設計這些應用性學科。您曾經擔任過設計學院的院長,能不能談一下,您覺得國內設計教育的方向是什麼?設計教育怎樣才能融入到創意産業的産業鏈中?
譚平:設計儘管是一門實用藝術,檢驗的標準是能不能用,但我覺得在上學期間還是不能過多的考慮應用。一個年輕人18、9歲考上大學,上了四年學,畢業時才二十幾歲,需要做和學習的東西很多。要讓他在這個年齡就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太可能,他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地成長。但他自己,包括學院,都希望馬上就能教會他一門能吃飯的技術,以為這樣出去能找到工作,教育就完成了它的目的。其實我覺得不是這樣,我覺得大家應該考慮到更長遠的發展。在學校時,除了學好專業,要多關注一些文化、藝術,包括一些社會問題。將來如果要有長遠的發展,還是要靠這些東西支援。雖然剛出校門的時候也許會遇上一些適應方面的問題,但一旦有了發揮的機會,能走得更長遠。
今日藝術網記者:作為藝術院校的教師,能不能對還在校的同學提一些意見和建議?
譚平:我覺得大家的速度太快了,應該放慢一點。大家對於形式語言這些方面,不要太急於求成。在上學期間,還是應該把自己整體的基礎打好。我所指的基礎不僅是畫畫素描什麼的,還應該多關注一些別的領域的東西。因為將來的藝術不僅僅只是靠畫畫這一種形式,一些觀念,以及繪畫當中牽扯的內容的表達,都是跨學科的。你如果僅僅只是想畫人,畫些動物花鳥,很難離開以前寫實主義的一些路子。但如果你關心得比較多,藝術形式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現在我們學生的繪畫,內容有一些變化,形式語言上,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主要還是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太單一。如果你在你的生活觀中對其他領域的東西特別關心,並能把這些東西和你的專業上的東西結合的話,我覺得會走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