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中見奇”的王明明

時間:2009-03-09 09:22:33 | 來源:光明網

凡藝術家,都重視個人藝術風格的建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個人風格的建立是自然積累的過程,藝術家要有堅實的生活基礎,要有對客觀現實的獨特體驗,還要有對自我優長與不足清醒的認識,並有相應的表現技巧。對畫家來説,這需要時間,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著急不得。有些畫家急於想做出自己的風格,因為火候不到,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王明明的創作在中國畫壇受到人們的關注,已經近30年了,他穩健地在走著自己的路,不斷推出自己的新作,鮮明的個人風格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我認為王明明畫風的重要特徵是“平中有奇”。所謂平,就是平實,不以表面的新奇或怪異來嘩眾取寵,而是用自己紮實的藝術功力來寫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當然,如果藝術語言一味平實而無出奇之處,則會失之於平庸。所以如何在平實中求奇,就是一件很難的事了。潘天壽先生説:“畫畫以奇取勝易,以平取勝難。”“以奇取勝者,往往天資強于功力,以其著意于奇,每忽于規矩法則,故易。以平取勝者,往往天資並齊于功力,不著意于奇,故難。然而奇中能見其不奇,平中能見其不平,則大家矣。”(《聽天閣畫談隨筆》)我以為,明明是一位天資並齊于功力的藝術家,他出身書香門第、書畫世家,父親王念堂先生擅書擅畫,有深厚傳統功力。明明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繪畫天才,曾幾次在國內外兒童畫大展中獲獎。因為十年“文革”,使他不能入藝術院校深造,曾到工廠做徒工。但是這段坎坷的人生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鍛鍊了他的品格,更激勵他奮發上進。他靠艱苦的自學,靠臨摹古人的作品,靠名人的指點,細細體會和咀嚼中國畫的原理,一步步探討藝術的奧秘,終於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的“平中有奇的藝術風格,是他個人性情的真實反映。

明明天性聰穎、有主見,但為人謙和、真誠,做事勤奮認真。在藝術上他有自己堅定的目標,為此他執著追求,不受外界風潮干擾。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長期以來他在努力培養和提高兩方面的能力,傳統中國畫的寫意能力和西畫的寫實造型能力。前者他依靠臨摹古人、全面提高包括書法在內的民族文化修養獲得,後者則靠寫生訓練培養。他求教的前輩藝術家也是來自這兩方面。他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在維護和保持講究筆墨語言的傳統文人畫的高雅格調與情趣的基礎上,關注中國畫語言的時代性,開拓它的表現題材,豐富它的表現能力。我覺得明明長期以來的藝術實踐,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思路向前推進的。他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在整合兩種技巧時,使自己的創作更滲透著民族精神,更具有時代氣息和更具有個性特色。我想説,因為明明沒有受到學院系統的寫實造型訓練,他身上沒有沉重的寫實“包袱”,在吸收寫實技巧將其融入筆墨寫意體系時,顯得更為自信和更能駕馭自如地納入意境美的構架之中。在好手如林的當代中國畫壇,明明有別於許多在“中西融合的同道們的,可能正是這一點。由於他的作品有一種傳統文人畫特有的清淡的儒雅氣息和淡泊的寧靜情緒,而又有相當的視覺吸引力,所以它們既可供人把玩品賞,又適宜於陳列、展示于現代建築物內。

明明是多面手,能工能寫,能用以線勾勒為主的手法作畫,也能以塊面和色彩造型構思,擅長塑造人物形象,也鍾情山水、花鳥,能畫“大品”,也能畫“小品”,畫面語言非常豐富且富於變化。他的“大品在恢宏氣勢和整體效果中,注意細部、細節的精緻描寫,注意講究筆墨情趣;他的小品寄情寫意,瀟灑飄逸中又不失嚴謹。不論明明用何種技法作畫,有一種精神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他對大自然的虔誠,對藝術的執著。他在為“回歸自然”為主題的個展所寫的小文《我的話》中談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引導我們與自然融為一體。我嚮往回歸自然,返樸自然。”“大自然多麼豐富多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都要去表現。”確實,寧靜的、沉默不語而又充滿靈性的大自然,不僅給予他創作上的激情和靈感,而且還幫助他體悟到人生與藝術的真諦。他説:“作畫需要沉靜,任何雜念和浮躁都能從畫面上反映出來。心境平和,摒除妄念,潛心研究,才能逐漸有所進步。”應該説,他的這種態度是他在藝事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