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跡自然——記文代會代表王明明花鳥畫展

時間:2009-03-09 09:10:56 | 來源:萊爾書畫

“心跡自然——王明明花鳥畫展”近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著名畫家王明明舉辦的第一次個人花鳥畫展,展出的50余件作品,全面系統地呈現了王明明先生20年來在花鳥畫創作方面的積累和探索,充分體現了畫家在中國畫領域全面的創作才華以及對中國畫傳統人文精神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深度思考和創造性表現。

今年54歲的王明明先生以水墨人物畫名重畫壇。兒童時代的作品就曾經到30多個國家展出,並多次獲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金獎。青少年時期曾長期受教于吳作人、李苦禪、蔣兆和、劉淩滄、盧沉、周思聰、姚有多等諸名家,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1978年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未入學,同年調入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

和同時代的畫家相比,王明明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早早確立了自己的藝術立場,在成名之前,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氣質的藝術創作道路。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王明明便清醒地意識到,只有紮根于優秀的民族繪畫傳統,才能掌握中國畫的藝術規律;只有遵循中國畫的法度,誠實地表現個人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感悟,才能創造出具有時代感和中國人文精神的作品。當眾多同時代的畫家在各種現代藝術觀念的論爭中搖擺時,王明明卻始終堅持“傳統——生活”的信條,踏實地走著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

王明明的畫既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審美發現,同時又繼承了唐宋以來的花鳥畫的文脈。他的畫最突出的特徵在於通過精嚴的筆墨表現出的詩意精神,無論是表現南方熱帶雨林的花鳥,還是北方的花卉植物,每幅作品都可以感受到畫家精心營造的詩意氛圍。這種撲面而來的詩意境界,一方面來自畫家對大自然敏銳的觀察和感悟,給人一種鮮活的生活氣息和情感觸動;另一方面,對詩意境界的營造,得力於畫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自由駕馭筆墨的功夫。用王明明自己的話説:“中國畫創作重要的是寫心中之意,表萬物之境。造型嚴謹而不失空靈,法在其中又不失于度。這是我在花鳥畫創作中一直堅持的藝術觀。”

詩意精神和生活情趣始終是傳統花鳥畫乃至中國畫的文脈所在,詩意精神和生活情趣的缺失,已經成為當代花鳥畫創作中最普遍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説,以人物畫見長的王明明在花鳥畫創作上的探索,對當代花鳥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和研究的個案。

王明明把他的首個花鳥畫展取名為“心跡自然”,既可以看作是他的一種藝術追求,也真實地反映了他的藝術狀態和生命狀態。王明明在畫展的前言中寫道:“我力求把對傳統的感悟與真情的流露自然地結合起來,以期達到化境。我追求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天然平淡的境界。”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一直被中國傳統文人視為最高的哲學追求,王明明的花鳥畫可以看作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心靈跡化,是畫家在對大自然的觀照和融合中,得自“心源”的視覺圖式。我們説“心跡自然”是王明明藝術狀態和生命狀態的體現,是因為王明明始終把中國畫創作當作人生修煉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對這一過程的終極追求,使得畫家的畫筆始終忠實于自己的情感和生命體驗。

王明明曾經反覆強調:“中國畫的奧妙不是靠一時的熱情和衝動創作的,是經過幾十年不斷修煉——包括精神的、技法的修煉,不斷地外師造化,長期地進行文化上的積澱,慢慢養出來的。”“慢”是一種從容、自然的生命境界,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喧囂的時代,讓一個畫家“慢”下來是非常困難的。王明明用了20年來辦自己的花鳥畫展,50余件作品,創作的時間跨度竟達20年,這足以説明,王明明藝術態度是嚴謹的,創作狀態是自在的。看他的畫,可以明顯感受到畫家對藝術衝動的有效控制所帶來的優雅氣質,感受到嚴謹的藝術態度所帶來的高貴之美。而這些品質,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已經很少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