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既“能”又“逸”

時間:2009-03-09 08:53:53 | 來源:雅昌藝術網

王明明是當代中國著名的畫家之一。

説他著名是因為他“少年得志”在兒童時代多次在國際上獲獎,而作為“神童”畫家,能在成年後亦享有大名者,王明明一人而已。又因為他“青年得福”,能夠得到吳作人、李苦禪、蔣兆和、劉淩滄、廬沉、周思聰等名家的指授,實在難得。還因為他“中年得運”,其畫較早地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隨之又及時地附加了許多職務和待遇,也是不可多得。

儘管他很著名,但是他不張揚,又是那麼謙遜過人,所以他能不斷地進步。他有很好的人緣,所以朋友也多。古人常言人品與畫品,這之中雖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人品好、畫品也好的畫看起來就是賞心悅目,因為在審美的過程中,心理沒有疙瘩,不會去想他有沒有氣節。

如果以傳統的繪畫準則來看王明明的畫,應屬於“能品”加“逸品”。傳統的文人畫鄙薄“能品”,而把“逸品”看成神明,以為是生而知之。可是現代社會如果純以“逸品”示人,可能吃飯都有問題。況且能夠懂得“逸品”、理解“逸品”的可能都已經成為“大熊貓”之屬了。“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是“逸品”的一種,魯迅所批評的“兩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筆畫鳥,不知是鷹是燕”,不一定就是“逸品”。現代社會的審美觀和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能品”成了現代社會的主流,可“能品”的內涵也與過去稍有不同。有些準備是不變的能而不匠,能而不俗;能而雅,能而逸。

王明明之“能”是以人物名世,而有兼擅花鳥、山水。王明明的人物畫分為兩類—時裝人物與古裝人物,時裝人物以女性為主,古裝人物以男性為多,在這樣的題材特徵中,他的審美理想和技法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和許多同時代的人物畫家一樣,以表現現實生活為專長,他著力表現藏族和沿海地區的生活,立足於水準與海拔高度的兩極,把牧放和漁獵這兩種最原始的生産和生活方式,表現的那麼幽雅和富有情趣,像一曲悠揚的牧歌或漁歌。時裝人物磨練了王明明的“能”,而古裝人物則塑造了王明明的“逸”。現實生活題材的局限為王明明開拓了古裝題材,像豪放的古代文士一樣,王明明沉浸在沒有拘束的古代生活之中,實際上這是依靠文本和理解而建構的一個理性社會,聽泉、行旅、垂釣、消夏、七賢、屈原、東坡、詩聖,所有都在毫無拘束的表現中再現了“逸”的人事和審美。為了反映他的人文理解和現代精神,王明明吸收了明代繪畫的一些特點,更加注重配景以強化氛圍的表現,這不僅區別了當代其他畫家的風格,而且在多種技能的交織中表現了他自己的個性特點,顯示了他的“能”,並領風氣之先。

王明明之“逸”,除了題材的選擇之外,主要表現在他的筆墨上。他善於用線,在變化中得生動之趣,儘管這是傳統的表現方式,但是他在組合時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意境。特別是有時以類似“鐵絲”的線條,表現出造型中的一些現代特質。他比較注重傳統技法的運用,但又不排斥新的技法和心得筆墨,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到中國繪畫的發展和演變,可以看到傳統筆墨的繼承和新生。區別“能品”而凸現“逸品”的美,從而吻合文人的雅趣。王明明是以傳統的“逸筆”的語言方式,加現代的審美時尚來表現空靈,以“能”來表現“逸”,從而創造“逸品”的現代方式。

王明明是當代發展中中國傳統藝術的中堅力量。他的畫顯示了傳統繪畫樣式在新世紀的生命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