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凱畫風韻深格高

時間:2009-03-06 13:52:16 | 來源:雅客藝術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國畫大師潘天壽之子潘公凱作品展“靜水深流”近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該展覽由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也是繼今年九月北京中國美術館、十一月台北國父紀念館之後,潘公凱作品巡迴展覽的第三場,亦是潘公凱在華東地區舉辦的第一場作品展,不僅展出潘公凱現代寫意風格的水墨畫近作,更同期舉辦“中國現代美術之路”文獻展和“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學術研討會,探討百年中國美術發展的得失。

潘公凱一九九六年起擔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二○○一年六月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他不僅在繪畫創作上頗得乃父真傳,更長期致力於中國美術理論和教學研究,曾赴美國伯克利大學研訪,獲三藩市美術學院榮譽博士。二十年來他在內地重要刊物發表大量學術論文。

“學者畫”深思遠矚

潘公凱的藝術創作與其學術研究互為增益、關聯緊密。他的藝術創作顯現出一位學者型畫家的特色,及其對中國畫深層傳統的宏觀把握與文化自覺,因其作品獨有的理性精神和儒雅氣質,被評論界譽為“深思遠矚的學者畫”。潘公凱的水墨創作身體力行地實踐其理論探索,既有乃翁潘天壽的雄強之氣,又顯露出理想主義的動人情韻;不露痕跡地融化了時代語境下的某些現代因素,又為中國畫傳統增加高度與厚度。潘公凱的水墨畫,以寫意表現性風格見長,韻深格高,自成一家,拓展了大寫意水墨畫的審美意趣,曾在紐約SOHO區菲利浦畫廊、三藩市中華文化中心、東京日中友好會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大筆大墨 恣肆淋漓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潘公凱提出了“綠色繪畫”論、“兩端深入”説,展現其學術研究的“生態意識”與逆風前行的文化自信,在當時的美術理論界和創作界曾引起很大反響。他認為,筆墨、章法與境界是中國畫傳統價值建構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而直抒胸臆與經營位置之間的關係,就在於對“度”的把握。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恣肆淋漓的大筆大墨,而在佈局、章法的推敲安排上劫又精謹巧妙,顯示出畫家對畫面整體的宏觀統籌能力。

有鋻於古代中國畫傳統中的小筆小墨和小情趣,已無法適應當代的藝術欣賞方式,潘公凱嘗試運用經改造以後的“大筆大墨”,既提升了畫面的視覺張力,又保留了傳統筆墨的優勢特色,使富有現代意味的“大筆大墨”在精神氣質和語言法度上,與中國畫筆墨原有的傳統價值評價標準相對接、相契合。而這個傳統價值評價標準,就是他一直以來中國畫理論研究的核心範疇——“格調”。

思索中國現代美術之路

在展覽的開幕式上,潘公凱謙虛地説,相對於同期舉行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文獻展和“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學術研討會,他的畫展並不能算是主角。可見在其胸中不僅有個人的藝術追求,更有對中國美術發展的思索。

對二十世紀中國現代美術發展歷程的反省和研究,近年一直是中國藝術學界關注的焦點,也引起了海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也成為現代社會、文化體系的關鍵問題。能否從上世紀中國美術的問題和經驗中,引申和建構出另一種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的藝術形態,一種中國自己的現代主義,一直為美術界人士關注。

潘公凱于一九九九年提出了“中國現代美術之路”的研究課題,並著手搭建研究團隊,此後至二○○四年先後在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十多人,通過課題研討推進研究、培養人才,形成了以“自覺”作為區分傳統與現代的標識,以“傳統主義”、“融合主義”、“西方主義”、“大衆主義”作為中國現代主義美術基本形態的理論構想。

潘公凱的理論構想具有極明確的現實針對性,在他看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研究最基本的問題是定位、是正名,其實質是現代性問題,如這個問題不解決,二十世紀中國美術要麼游離于全球性話語之外,要麼只能作為西方現代性的邊緣例證,成為在西方中心週邊的“多元”特殊性的一種表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