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全國政協委員潘公凱是在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剛剛接受完教育部的教學評估,身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他難得享有現在這樣的“清閒”。
已是多屆政協委員的潘公凱,多年來一直關注美術界及美術教育的發展,這一次他提交了一個關於在我國設立設計師協會的議案。“我們現在應該大力提倡中國設計,尊重設計師的工作,同時改善中國創新産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如果缺少對設計師的尊重,缺少一個良性的設計市場與機制,設計業不會與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中國僅平面設計行業從業人員就有近一百萬,這一數字不可小視,中國理應有自己的設計師協會,設計師們應該有維護自身權益和反映聲音的一個平臺。”潘公凱説。
2007年上半年,新浪網和《經濟週刊》共同策劃的全國前100所著名大學“學生對學校滿意度”排行榜中,中央美院排名第一讓潘公凱頗為欣慰。他認為,學生對學校硬體,包括對食堂、宿捨得滿意度,説明中央美院的工作得到了學生們的肯定。
談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美術教育領域所發生的變化時,潘公凱表示,1978年以來,中國確實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不僅使外國人感到非常驚訝,就是中國人自己,包括他本人時時都在驚訝中。在這樣大的環境下,中國的美術教育,包括中央美術學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學科結構的改變。以前美院的專業多以中國畫、油畫、版畫、壁畫為主。二次大戰以後,各工業國都大力投資促進設計教育的發展,形成了各自完整的設計教育體系,對各國汽車、航空、機電、輕紡等産品及各種日用品佔領世界起了重大作用。相形之下,中國的設計教育還只是剛剛起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人民生活水準有了極大的提高,商品較為富餘,設計也開始成為人們的一大社會需求。這個時候,以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為首的一些美術院校開始開設一批與設計相關的專業,如工業産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建築內外環境設計等。如今,中央美院60%以上的學生都在學習與設計相關的專業,20%到30%左右的學生學習中國畫、油畫、版畫、壁畫等相關專業,另外還有10%左右的學生在學習美術史論方面的專業。在美術史論的基礎上,中央美院創建了文化遺産管理和研究、藝術管理、美術教育等專業,培養文化事業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潘公凱説道。
提起奧運體育單項圖標和“金鑲玉”的奧運獎牌,大概沒有人會不知道。這些奧運形象元素,就是由中央美術學院奧運藝術研究中心設計完成的。中央美院的許多老師和學生都參與到了奧運設計中。“奧運設計是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設計項目之一。奧運設計是一個團隊工作,遠比普通的商業設計龐大,它的觀眾是全世界的。它不僅僅是為一次體育盛會設計,也是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做品牌形象設計。”潘公凱表示。
在今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組織的北京奧運地鐵支線和機場快線的室內設計工程競標中,中央美院拔得頭籌,他們提出的奧運地鐵支線(北土城路、奧體中心站、奧林匹克公園站、森林公園站)和機場快線(T2站、三元橋站、東直門站)共7個地鐵站的設計方案全部中標。面對一同競標的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市城建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等十幾家強勁對手,中央美院以設計藝術取勝,整個設計的核心理念是“空間藝術化、藝術空間化”,以此打動了評委。
2001年起,潘公凱開始擔任中央美院院長。“從擔任院長至今,學院的校舍規模比原先擴大了六七倍。同時,學院硬體設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一些來學院授課的外國教授有時都驚嘆于我們的硬體水準。”潘公凱説。
潘公凱還談道,中國的美術教育已擁有一個國際化的交流平臺。近年來,各美術院校包括中央美院在國際化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200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講課的歐、美、日等外籍教授,包括很多美術學院的院長,總人數達到300人,就是説幾乎每天都有講座,每天都有很多的外籍教授在中央美院工作。這樣大規模的國際交流,是以前難以想像的。“比如現在中央美術學院幾乎承擔了奧運會視覺形象設計方面的大部分項目,在這些項目中,就有外籍的教授和專家們參與我們的工作,和我們一塊在日日夜夜地加班。目前,學院已經和海外20多所大學和美術學院建立了校際聯繫,積極開展教師、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比如我們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美術學院簽訂了合作辦學的協議,並且已經招生入學。在留學生方面,學生人數穩步增加,現在已將近180人”。
“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中央美院也在逐步思考自己的特色,在我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期間,曾提過‘兩端深入’的學術研究策略,將中國傳統研究和西方現代研究相結合。這種理論也繼續在中央美院的教學實踐中予以體現。”潘公凱説。
談及目前各藝術院校擴大招生數量的情況時,潘公凱表示,事實上,按人口比例來計算,法國等西方國家的美術學院在校生數量要遠遠大於中國。就中央美院而言,擴招是好事情,因為我們學生的出路不成問題。有大量學習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註冊了設計事務所、開辦了攝影工作室等等,職業前景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