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1日,正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十一屆一次會議的何家英先生在其駐地華潤飯店接受了中國書畫名人榜記者的專訪。
何家英老師接受中國書畫名人榜採訪
何家英,現為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天津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當代工筆畫會理事、天津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擅長工筆人物畫,是當代中國畫壇嶄露頭角的著名工筆人物畫家,被譽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輕一代畫家”。他的作品注重對心靈的卓越表現和對人性的深刻關注,為中國人物畫的創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在採訪過程中,何家英老師重點談到了中國工筆畫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分析了中國工筆畫在世界上受喜歡的原因,並介紹了目前自己創作作品的特點和風格。採訪結束後,何家英先生肯定了中國書畫名人榜為中國書畫事業做出的貢獻,並對中國書畫名人榜日後的發展充滿信心。
中國書畫名人榜主持人馮曉偉
何家英老師為中國書畫名人榜題寫祝語
在採訪過程中,中國書畫名人榜主編崔英龍向何家英先生介紹了即將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舉辦的由中國書畫名人榜策劃主辦的“和諧與繁榮——中國書畫名家國際學術邀請展”的情況,何家英先生表示會大力支援本次展覽,併為展覽書寫了賀詞:“傳承創新和諧進步”。
中國書畫名人榜總編崔英龍與何家英老師
何家英簡介
男,1957年生,天津人。1980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天津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天津文聯[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何家英是當代中國畫壇嶄露頭角的著名工筆人物畫家,被譽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輕一代畫家”。他著眼于中西方繪畫的相通之處,在兩者的契合點上參悟因革,尊重傳統而不束于舊范,問途城外而不流於追隨。他的創作高揚寫實精神,注重生命體驗。作品刻畫具微,佈置謹重,人物清麗瑩潔。他的寫意作品也能別創新意,含蓄、虛豁、自然大方。作品注重對心靈的卓越表現和對人性的深刻關注,為中國人物畫的創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先後到日本、南韓、印度、香港等地參加畫展,已出版的畫冊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畫集》、《當代實力派畫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當代國畫大師代表作品集》等。
何家英技法全面,從國畫的寫意、工筆到西畫的素描、油畫、水彩、水粉,無所不通,因此探索新的藝術形式時,較之他人局限要小些。可以説,《山地》給我的感覺是震撼性的。畫家借鑒油畫手法,用高光強化光線效果,將整幅作品處理成偏紅的暖色調,突出了烈日灼烤的感受。作為對工筆人物畫的嘗試,似乎是前無古人的。何家英獲獎作品以女性題材為多。女性繪畫並不新鮮,古有仕女畫,民國有月份牌美人畫、年畫,今日女性肖像更充斥電視、報刊,問題是將其作為文化主體,還是作為文化“寵物”?何家英認為:對低俗的藝術傾向應當抵制,它涉及到女性人格尊嚴,更反映出畫家審美價值觀的取向。以男性文化為本位,將女性視為“花瓶”當然不可取,對今天女性自身生存狀態、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表現才是畫家的
責任。通過對具有時代特點、個性特徵和女性自我意識的刻畫,使她們發現和確立自身價值,作為文化主體進入審美領域,才是其美學意義所在。在表現女性美時,他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內在美感,通過對其心靈自然流露出的純真、樸實、善良,表現出一種人格上的氣質美,以及精神上的大美;如《心語》、《十九秋》、《酸葡萄》、《人體》等,可説真實地反映了他的這種追求。何家英認為,作為畫家,最大的優勢是上天賜予他一雙敏銳的眼睛,使他在準確深入地洞察感受物象方面勝過常人。筆者覺得,不排除個別天才對藝術的特殊感知能力,像畫家梵谷、畢加索,雕塑家羅丹、摩爾,但對多數人來説,超凡的觀察力主要應得益於綜合的知識修養。
潘天壽先生認為:大自然中到處充滿詩意畫意,不過是有待慧眼慧心人隨意拾取罷了;“‘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惟詩人而兼畫家者,能得個中極致。”何家英也是這樣。他説,他看東西比較全面,中國的、西方的、日本的、印度的、現代的、古典的他都看,都研究。通過了解各門類藝術的異同、特點,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繪畫,而不只是孤立地局限在工筆上。工筆畫本來不宜太大,但他發現日本的浮世繪美人畫尺寸並不小,效果也不錯,值得研究借鑒。他感到,畫中仕女所表現出的貴族氣質,以及畫家認真嚴謹、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製作技巧,對他以後的創作都産生了很大影響。正是出於這種對藝術本質的領悟,培育了他一雙敏銳的眼睛,原本呆板生硬的線條,在他眼中卻化為有生命力、有內容且富於變化的藝術語言。給學生上課放幻燈片,李公麟的《五馬圖》放大後,那種蒼辣的運筆效果和豐富微妙的線條變化使他和學生們感到震撼。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當許多畫家正苦於“要金錢,還是要藝術”的兩難抉擇中、甚至有人為撈錢不擇手段時何家英的作品卻以其雅俗共賞、韻味綿長獲得了“雙贏”:不僅得到業內權威人士高度評價,也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取得了良好的商業效果,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也許,他的探索找到了一種藝術與市場的最佳結合點,從而給人們以啟迪。努力開拓,不斷創新,兼融百家,自備一格,作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當代優秀的畫家,相信正當年富力強的何家英教授將不斷有更多更新的佳作問世。
1980年《春城無處不飛花》獲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二等獎。
1983年《山地》獲天津第三青年美展一等獎。
1984年《山地》《十九秋》入選第六屆全美展優秀作品展。
1988年《酸葡萄》獲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金*獎。《易水河畔》獲中日國畫合同展金獎。
1989年《魂係馬嵬》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1991年《秋冥》獲當代工筆畫學會二屆大展一等獎。
1993年參加“1993年度美術批評家提名展--水墨部分”。
1994年 應澳門市政廳邀請,在澳門舉辦“何家英畫展”。在廣州舉辦何家英人物畫展。
1997年《桑露》獲全國首屆中國人物畫大展銀獎。1998年參加“中國美術20年啟示錄”展覽。參加“跨世紀中國畫名家21人展”。
1999年香港舉辦“何家英畫展”。
2000年《酸葡萄》、《桑露》參加法國馬黎“中國文化季傳統與變革--中國現代水墨畫和雕塑畫展”。之後又在歐洲其他國家巡展。
2002年在廣州舉辦“何家英畫展”。四次連獲天津魯迅文藝獎--優秀作品獎。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專訪何家英:工筆畫是國寶
(摘錄:中國書畫名人榜視頻專訪何家英) 記者:馮曉偉
記者(馮曉偉):何老師您好,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見到您,我是中國書畫名人榜的記者馮曉偉。您作為天津美術學院的教授,另外也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工筆畫家,這次作為政協委員參加政協會議,有什麼與書畫藝術有關的提案嗎?
何家英:這次沒有什麼關於美術方面的提案。其實有一些想法,但是我沒做,做起來得有一些比較深入的了解、調研,所以沒做,做了一些關於環境方面的提案。
記者(馮曉偉):您認為政協委員這樣一個特殊的身份,對您所從事的職業有什麼樣的影響?
何家英:我覺得作為一個畫家,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匠人,只知道畫自己的畫,跟社會沒有關係。實際上,一個畫家應該對國家、對民族有所承擔。所以應該關心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你説我不關心政治,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參政議政的過程中,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學習的機會,了解更多的資訊,更關心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這使我內心的境界有所提升。人開闊了視野,內心想的、承擔的東西就更豐富,會使作品內涵更加豐富。
記者(馮曉偉):您做為中國目前工筆畫人物的代表,能否談一下現在我們中國工筆畫的現狀呢?
何家英:中國的工筆畫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如雨後春筍,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投入到工筆畫的創作當中,創作出許多優秀的作品,而且風格各樣,非常活躍。既有用傳統的方法、古典的繪畫語言來畫當今時代的作品,同時,也有借鑒了日本畫的礦物顏色“顏彩”來畫帶有當代繪畫理念的東西,十分新穎。同時工筆畫的繪畫語言也得到了非常豐富的發展。工筆畫的藝術創作是一種比較嚴肅的東西,它避免了比較大眾化的水墨的情緒,並不是隨隨便便抹兩筆應付。所以,每張工筆畫都有嚴肅的構思,但工筆畫不一定都很沉重,也有些畫是很輕鬆的,所謂纖小妙得,都要好好地去思考這些問題。工筆畫自87年成立“當代工筆畫協會”以來,舉行了六屆展覽,每屆展覽的規模都相當龐大,參加的人數非常多,涌現出非常多的優秀作品,是當代繪畫中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
記者(馮曉偉):您覺得工筆畫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何家英:我最怕問的就是讓我預測發展方向,因為,不光是藝術,就是作為歷史,它的發展都是有它非常偶然的因素的,沒有誰能夠預測未來的發展。但是,總而言之,在我們國家現在這樣一種寬鬆的局面下,實現的是一個提倡有主流的、嚴肅的、高尚的、有情操的藝術作品,同時還要有它的多樣化、多種形式的探索。也就是説,工筆畫還需要很多創新,要勇於創新,勇於表達新的情感、新的審美意識。所以,未來是什麼樣?我只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
記者(馮曉偉):您剛才也談到了創新,您對中國工筆畫在傳承與創新方面是怎麼看待的?
何家英:文化是不可能孤立地來談創新的,文化是一種在傳承的過程當中、在積澱當中不斷發展的過程,這樣的文化才有一種厚度,它才有品格。如果,割裂了我們的文化傳統,那麼我們談的文化就是一種沒有根基的東西,這樣的話,你依託于什麼?你的文化就會沒有屬性。我覺得當今社會,我們中國最可貴的、最自豪的就是我們有悠久的文化歷史,這是中國人自豪的,我們沒有丟失,儘管在這個過程當中,破壞也是相當大的,有歷史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原因,直到今天也有很多的腔調在不斷地破壞著中國的文化,在否定著中國的文化,但是我們仍然屹立在這裡。很多有識之士仍然珍惜我們的傳統文化,繼承我們文化當中的優秀傳統。很多的古典文明都消亡了、消失了,這個特別可悲。在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一種全球化帶來的統一化,這個統一化是以西方的價值觀為根本原則的統一,完全統一到西方上頭來。美國的文化只有300年,然後搞的現代藝術,讓全世界好像都按照這樣的標準去做,這不正常。所以,我覺得自豪的是我們中國人有我們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我們自己的文化主張,有我們自己的審美情操,還能夠在我們的文化基礎上創造發展,這個是最珍貴的,最可珍惜的。
記者(馮曉偉):您剛才也談到當代藝術在國際上非常火爆,中國工筆畫也是中國最具傳統的繪畫藝術之一,您覺得中國工筆畫在國際上有哪些受矚目、受親睞的元素?
何家英:歷史上的工筆畫是非常被世界各國承認的東西,確實稱得上是國寶。今天的工筆畫,應該講我們對外宣傳和國際上對我們的了解是非常不夠的,但是在我的接觸當中,在國際上,國際友人看到我們工筆畫實際上是很驚訝的,就是感覺到你們的畫是怎麼畫出來的,感覺很奇特。也就是説,它很容易跟西方人的一種觀念溝通。比如水墨畫,好像這種文化觀念上,我們跟西方有著很大的差異,有的不理解,覺得黑乎乎的,為什麼不畫色彩,工筆畫沒有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是很喜歡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更多地加強這方面的宣傳,要走出去。而現在工筆畫的形式已經很難説它停留在古人的審美形式上了,實際上,今天的工筆畫的發展有著強烈的當代繪畫的意識,就是所謂的與時俱進,跟今天的人在思想感情上很容易溝通,也跟國際上人們的思想很容易溝通,又有中國特色。
記者(馮曉偉):您是怎麼看待每個畫家都要面臨的“創作”和“市場”的,您是怎麼處理這兩個關係的?
何家英:從藝術創作到藝術市場,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沒有人説我只搞創作,不談市場,在這樣一個環境當中,不走向市場是不可能的,因為市場是對你藝術成就的一個肯定,也是一種體現,雖然市場不能完全説明你的藝術高低,但是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你的藝術成就的一個標誌。我們希望我們的作品有人收藏,有人喜歡,由於收藏的原因,你的藝術的影響力也就加大了。如果沒有這個市場,沒有人收藏,我覺得藝術被人的關注度是會差得很多很多的,這個我本身就有特別深的體會。過去我創作很多工筆畫,那個時候我根本沒有進入藝術市場,有多少人知道呢?有多少人關心你呢?實際上都很馬馬虎虎的,也許看到了,但是這個認識是逐漸的過程,對你藝術的認識,對市場的認識,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當你真正在藝術市場上被人認知的時候,也就加大了你的藝術成就的影響力,所以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是,這個市場應該是以藝術的品質來作為最根本的一個原則,而不應該成為一種簡單的商品屬性,如果是那樣的話,人為的炒作,我想是堅持不住的,也是不能長久的,只有你的作品品質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可,你的藝術市場才是永恒的,才能健康發展。
記者(馮曉偉):剛才談到藝術作品,何老師最近在創作哪些作品?
何家英:最近畫得不多,去年畫了幾張新的寫意畫,我投向藝術市場的基本上是水墨畫,工筆畫就基本上沒有投入到市場中去,自己心愛的東西也不願意出手。我有兩個情結,一方面喜歡工筆畫,搞一些比較嚴肅的工筆畫創作,另一方面,對水墨畫,也就是所謂的寫意畫也是情有獨鍾的,因為我以前就是畫寫意畫的。所以,我投向藝術市場的,是我從工筆畫派生出來的一種叫“小寫意畫”的人物畫,這種東西拿出來以後,大家非常喜歡,裏頭也有一些文化的因素,作品還是顯得比較文雅,也有一些藝術境界。去年畫了幾張新的創作,應該講還是比以前略有所進步。我感到很欣慰的是我並沒有被藝術的市場化影響到我的作品的品質和影響我的進步,我欣慰的是我還在不斷地慢慢地進步,雖然我不是一個很容易突變的人,突然間有靈感,突然變一個風格,但我在慢慢地有所領悟,有所發現,對傳統的語言,對那些非常深奧的品質,每年都會有新的體會,慢慢在學習,來融入到我的畫當中。
記者(馮曉偉):您剛才講到現在常畫的是通過工筆畫延伸出來的一種小寫意,我希望您能夠介紹一幅你自己喜歡的作品,讓我們了解和認識一下。
何家英:比如,去年我新畫的一張小寫意的作品,我畫的一個《聖水湖畔》,實際上就是用傳統的筆墨畫了兩個裸體,是一幅裸體畫。前面一個姑娘是正面的,拿著一個單子遮蓋一點,但是人畫得就很單純,後面還有一個人在梳頭髮,在水邊,有一棵大樹襯托著前面這個人。用的語言,我是儘量借鑒傳統,尤其是元人文人畫的一種筆墨因素,把那種山水畫的筆墨語言用到人物畫當中,線條畫起來也是顫顫悠悠的,一種小橋流水的、悠閒自得的感覺,而不是像黃胄那種非常有力量的、陽剛的筆墨。我就是想表現一種非常平靜的畫面的感覺,找文人畫的氣息。這種筆墨的元素,都是文人畫當中的一些特別優秀的東西,就是去追求這個特別優秀的一種筆墨趣味,比如幹筆的韻律,用筆的圓潤、鬆動,人物講究傳神、講究人物的神態,栩栩如生,讓人看起來很真切,然後又表現出一種純凈的、沒有污染的感覺,雖然畫的是裸體。我畫的裸體畫絕對看不出一種邪惡的、性慾的東西,應該講我尋找的是一種聖潔的東西,裸體特別能表現人的聖潔,當她沒有掩飾的情況下,反而變得很聖潔。這張畫把背景和前頭人物之間的筆墨關係、虛實關係就處理得比較得體,整個畫面有一個協調的感覺。
記者(馮曉偉):剛才咱們也談到了藝術創作、藝術作品,最後想請您談談您的藝術追求。
何家英:本來我們畫畫的,從小學習繪畫,確實是對繪畫的一種熱愛,從小就喜歡畫畫,這種熱愛就産生了一種理想,不斷地認識這種審美的理想。審美的提高,實際上是向著我們的理想邁進,不斷進步的一個過程。人在對美的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就是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認識美的世界。就像宗教裏頭,要認識人世間人的生死,人世間的大的道理,宇宙的真諦,意思是一樣的,這種東西也是一種道,也是自己一種像信仰一樣的東西,這種東西是支撐著我們作畫的根本,而不是説我的目的是賣畫、賣錢。因此,主觀上的這種願望是比較純粹一些。但是,我們學畫的時代是一個封閉的時代,也就是説是在文化大革命當中,這個時候我們所見到的藝術作品是很少的。什麼是藝術,對我們來講總是一個謎,在這個迷霧當中行走,一步步地清晰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就覺得特別有意思,什麼是藝術始終在困擾著我們的思想。隨著改革開放以後,我們見到的,不論是中國的、古代的優秀的東西,還是西方優秀的東西,我們都能夠慢慢見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對藝術有新的發現和認識。也就是在這個迷茫、並不太成熟的情況下,對藝術的真誠導致了我們的行為,導致了創作。也就是説,你在創作一些好的東西,未必你就真的很成熟、對藝術了解得很透徹了。今天也不可能把藝術的東西説的很透徹,但是起碼能説出一些東西。以前我們不知道藝術是什麼,但是對藝術的執著、對藝術的熱愛,導致了我們的行為,産生了一些藝術作品。所以在80年代,那是人生當中的一個黃金時代,那個時候我本來是畫寫意的,但是逐漸地發現工筆畫的魅力,而且它能夠容納其他的藝術語言,比如西畫、油畫,很多語言都可以容納到工筆畫裏頭。尤其年輕的時候,在寫意畫上可能達不到的東西可以從工筆畫上慢慢融進去,所以選擇工筆畫,而且發現也適合自己,我也有耐心,有想法,有方向,感覺到在寫實的繪畫當中,還有很寬的領域可以進一步再探索一下,就是把寫實推到極致,起碼説是自己對審美上一點新的認識和發現,起碼是跟古人有所不同的。應該講,在那種傳統的基礎上是有所創造的。
記者(馮曉偉):最後,希望何老師將來創作出更多自己滿意的作品,創作出讓大家都非常喜歡的作品。
何家英:謝謝!藝術需要藝術家的創造、需要藝術家的努力,需要藝術家拿出好作品來。同時,還需要媒體去把它推廣出來,介紹給大家,使社會更多地關注我們,讓我們的創作能夠貢獻給社會,貢獻給人民,這樣的藝術才有它的價值。中國書畫名人榜正是這樣的一個有意義的平臺,希望中國書畫名人榜能夠把中國的優秀的書畫家推舉出來,也希望中國書畫名人榜越辦越好!
記者(馮曉偉):謝謝何老師!
(中國書畫名人榜記者:馮曉偉 攝影:賈紅利 攝像:于溯源 文字整理: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