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雲不商業。他甚至連專業模特都不用
他最常畫的是自己的妻子,他追求古典油畫的美感與質感
他今年快50歲了,一年只畫五六張作品
不是説他不勤奮,而是他太用心
對一個畫家來説,這樣的産量確實不多,但對半個哲學家來説,思考的空間已經足夠大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央美院的油畫係教授楊飛雲,但幾乎每一個學畫的人都對這個名字如雷貫耳。和攝影記者一道前往採訪,因為11月7日楊飛雲的個人畫展即將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見面後,攝影恍然,“原來你説的‘畫家’就是楊飛雲呀,學過美術的人都知道,中國當代油畫界的扛鼎人物,就像搞電影的沒有不知道張藝謀一樣。”可楊飛雲卻笑著自謙説,畫家不外乎是有半個哲學頭腦的“匠人”而已。
不為商業所左右的成功者
學術界寄予楊飛雲至高的評價,視他為將中國油畫推向世界水準的代表畫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小演員》、《北方姑娘》等一批肖像作品問世後,楊飛雲名聲鵲起,不經意間被譽為新世紀中國承襲西方古典藝術傳統的集大成者。但油畫界有共識在於,追求平實、穩健的古典主義之路是最難走的,不僅要有天生的稟賦,更需要長久紮實的磨練,那時,沒有人知道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能堅持多久。“我向來認為成名還是晚點好,一來,是你太早成名給自己搭了個很高的平臺後,今後要不斷超越自己異常艱辛;二來,沒有人能不受社會名利的影響,包括我也一樣”,楊飛雲由衷的坦率讓人始料不及。後來,事實證明,在商業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楊飛雲對古典主義油畫的那份執著與熱情讓他越來越偏離商業的軌道,始終以一種清明淡泊的姿態作畫,他的畫甚至拒絕私人購買而大多為博物館、藝術館所收藏,縱使二者出價相差甚遠,他也初衷不改。
“不是刻意拒絕私人收藏,而是我每年的畫數太少,畫油畫耗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一年畫六七張已經是極限了。”楊飛雲解釋説,他並不是一個孤高的畫家,但他同樣不願一味迎合市場的風向,何況有些人買畫並不是因為懂畫而只是為了私下炫耀一番,那麼還不如放在博物館裏供大家觀看呢。也正因為如此,楊飛雲從去年開始舉行的一系列畫展,其前期的準備工作較一般畫家而言異常繁複,屬於自己私人的作品僅有6張,其餘一些從藏畫的朋友手中拿來倒也容易,剩下大部分就都要從各個藝術館、博物館中暫時借用,日本的、台灣的、內地的各家分別走訪。
“理想美”的永久追求者
楊飛雲此次在美術館舉辦大型畫展于他意義頗多。“我今年49歲,快50了。于自己而言,這個畫展好像是我繪畫經歷的總結,過去自己看自己都是一個個的點,串連起來呈現出了一個立體的楊飛雲。俗話説50知天命,我體會這個説法是有普遍真理的。之後,我在思考應該有些改變,或者説是需要進入下一個全新的階段了。畫到這個年紀,學了這麼多,積累了這麼多,如今再畫的畫應該能承載更多的東西,這就不單單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思考了。”
從進入專業繪畫開始,楊飛雲的繪畫歷程走過幾個階段。“最初,大概是80年代中期左右,我比較迷戀古典主義畫風,用文藝復興的語言來表現比較單純的人像,注重肢體語言,比如,臉與手的刻畫,質感與材料的關係。接下來到90年代,我開始關注生活化的東西,從生活中找尋素材,因為生活是根基。”那個階段裏,我們看到在楊飛雲的筆下,最多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卻煥發出光彩,一個個美得飽滿而生動。姿態是安詳的,表情、動作是含蓄的,光線是柔和溫馨的,背景或是單純的整體色塊,或是安置幾組井然的靜物擺設,整幅畫面呈現出一種理想的抒情氣氛。尤其是楊飛雲筆下的眼睛,常是大而閃亮,流露出一種難以揣摩,卻又充滿希望和憧憬的目光。“我不十分愛畫那些公眾認為十分漂亮的模特,反而更喜歡畫我身邊的親人、朋友和我熟悉的人,在他們身上我往往能發現那些打動我的美感,我的感受似乎也來得更直接一些、親切一些。”楊飛雲解釋説,也正因為如此,楊飛雲的妻子理所當然的成為他畫布上最常出現的模特。
曾有人批評,楊飛雲的畫作太過理想主義,不客觀地表現美,不夠“深刻”,沒有貼近社會現實。然而,在楊飛雲看來,無論任何時期,流傳最久的往往也是最美好的事物,因為殘酷、現實往往是附著在事物的表像。經過時間的洗滌後,人們渴望看到,也最能打動人的,還是那些經久不變的最本真的東西,接近真、善、美的神性。而身為藝術家,就是要以自己精微的感受去表達、呈現這樣的美。楊飛雲在《永恒的瞬間》一書中寫道:我渴望將生命中無數短暫的、轉瞬即逝的美好在畫面上留住,將自己的學養,將我捕捉到的性靈之美昇華到一種神聖的境界,能做到什麼程度我不敢説,但我會一直這麼追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