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是南師大百年曆史上的一位“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飽蘸濃墨,走筆遊龍,不一會兒,一匹深沉渾厚、傲骨嶙峋、四蹄生風、飛越險阻的奔馬躍然于紙上;他指導學生作畫,嘔心瀝血,帶領學生對景寫生,足跡遍及祖國名山大川。他就是以錚錚鐵骨與厄運作不懈抗爭,留下數千傳世之作,蜚聲中外的藝術大師,他就是以滿腔熱忱開拓美術教育新路、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徐悲鴻。
作為丹青巨擘,徐悲鴻倡導革新,針對時弊提倡現實主義,反對形式主義。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可採入者融之”。他那振興中國藝術的理想和革新中國畫的正確主張,是在與重重阻力的艱苦鬥爭中得以不斷發展和弘揚的。同時,徐悲鴻還是一位著力於美術教育,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巨子。中央大學藝術系(南師大美術系前身)建設較早,是當時國內重要的藝術教育園地。徐悲鴻于1927年起便以此為基地,用他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思想孜孜不倦地澆灌園中花木。他以三顧茅廬的精神,先後敦聘具有現實主義作風的名家任教(如高劍父、張大千、齊白石、顏文梁等),匯同寫實根基深厚、創作能力強的年輕教師組成雄厚的師資隊伍。在教學內容上,自始即中西畫兩科並列而又可以交叉學習。對中國畫專業,人物、山水、花鳥既分門而又不拘于一項,培養學生一專多能,充分掌握創作技能,較好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其中徐悲鴻特別注重人物畫,他説“學畫必須從人物入手,且必須能畫人像方見工力”。1945年他在其學生、當今著名畫家、今日南師大美院譚勇教授的個人人物畫展前言中寫道:“二百餘年來,中國畫之不振者,因畫不見人物也。”
無論西畫國畫,為了造型得心應手,徐悲鴻都要求學生認真練習素描,速寫簿要隨身攜帶。無論作畫做事都要“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他説自己畫自己是很好的學習辦法,可以自由地細細研究。教室備有大鏡子,在徐悲鴻的倡導下,可以見到不斷有同學在鏡前練自畫像。晚自修教室總是熱氣騰騰,大家輪流當模特兒,練習速寫。徐悲鴻治學嚴謹,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關懷備至,在他的關心下,昔日眾多學生已成為今日美術界、南師大美院的棟樑。1928年徐悲鴻作《蔡公時被難圖》不願接受稿酬,而薦王臨乙、呂斯百由福建公費留法學習,兩人學習成績斐然,其後都盡瘁于中國美術教育事業;1936年,幾經奔走,徐悲鴻為傅抱石爭取到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16歲的蔣兆和流浪求助於徐悲鴻,徐悲鴻一直支援他,悲鴻先生在中大任教,讓他在自己的書房裏學畫。1946年,慕名從西安千里跋涉投師徐悲鴻的韋江凡,被徐悲鴻收為學生,還被領回家裏去吃飯、看畫;1947年,南昌實驗小學劉勃舒寫信求教于徐悲鴻,徐悲鴻每次都親自指點,共通了十多封信,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他;被稱為具有“蠟燭精神”的艾中信,1940年在徐悲鴻身邊任助教,在油畫創作中多次獲得徐悲鴻的指導,後也成了桃李滿門的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用他那顆滾燙的愛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新人。
徐悲鴻生前曾預備籌款建立一個獎學金基金會,以獎勵勤奮向上、成績優良的清寒學生,但是由於抗戰爆發而未能如願。半個世紀以後,1980年,“徐悲鴻獎學金”在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設立,獎學金基金是在徐悲鴻的女兒徐靜斐所捐贈約10萬元資金的基礎上設立的,旨在緬懷徐悲鴻大師在藝術事業上的不朽業績,繼承發揚他的現實主義藝術精神,獎勵在教學、科研、創作、管理和宣傳中國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卓越貢獻的師生、係友和社會著名人士,並面向中學美術教育系統設獎,獎勵成績卓越的中學美術教師,以推動中學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多年來,南師大美術系繼承和發揚徐悲鴻先生的遺志,培養了許多適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