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吳冠中繪畫中的設計理念

時間:2009-02-24 15:25:58 | 來源:博寶網

  現代繪畫與現代設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儘管它們用自己熟悉的藝術語言來詮釋各自的觀念,前者所要表現的是藝術家主觀的思想和情感,而後者則是設計師以挖掘被設計對象的思想和情感來獲取成功。但是,因為它們雖然用不同方式,卻又都是在研究和反映在特定文化環境下自然對象的生存方式,因此彼此間互動和相互融合,為各自的發展提供更多可用的資源,又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吳冠中先生就是善於在繪畫和設計中同時挖掘資源的大師。研究和探討吳冠中先生現代繪畫中的設計理念,對我們設計界的同行定會有啟迪和幫助。

  吳冠中先生學貫中西,早年留學法國,在受到西方藝術思潮影響的同時,又受到西方現代設計思潮的熏陶。回國後,他又長期在中央工藝美院任教,耳濡目染,身體力行,使他對現代設計中許多法則和規律又熟記於心。他一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現代化的探索,始終堅持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追求,不願放棄“剪裁東西方結合的新裝”。(1)他説他“一直是橫站在中西之間,古今之間。”何止如此,認真研讀一下吳冠中的繪畫作品,特別是他的抽象水墨畫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他也一直是站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油彩和水墨之間,寫實和寫意之間,更是站在“繪畫和設計之間”。

  吳冠中在他的長期探索和實踐中,一直試圖將設計構成的理念引入他繪畫創作。他充分運用點線面的造型語言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裝飾色彩,加上畫面中具有現代構成意識的空間分割,使他的水墨畫大大特異於傳統的水墨畫而非常引人注目;而在創作過程中,吳冠中又常常“隨心所欲”,“意象”領先,為了情感表達和畫面構成的需要,採用“散點透視”,對自然景物大膽地“移花接木”或“移山填海”,而有別於西方傳統的印象派式的對景寫生方法;由於他使用的是中國傳統筆墨又具有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底蘊和氣魄。中西結合之路,使吳冠中的作品不僅有了“東方意境韻味”的形式感,更具有“西方形式規律”帶給我們的現代感。

  用現代設計的思維方式來研讀吳冠中的當代水墨抽象畫,他的作品哪一幅不是經過精心“設計”後而作的呢?

  那麼,我們來看看吳冠中先生是怎樣在他的繪畫作品中引入了設計理念的。

  作畫前的設計構思

  吳冠中先生作畫,善於從自然對象中發現其內在的結構美,並從這種結構美中提煉挖掘其中蘊含的韻律、節奏和有條理的秩序感,用抽象的形式語言把它表現出來。他眼中看著對象,腦中卻在“設計”著自己感受對象中所産生的新的意象。只要他發現對象中存在著可供挖掘的視覺元素,而這種視覺元素與所要表現的主題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他就會千方百計地把這種視覺元素抽象提煉出來,並加以誇張和放大,並借用形式構成的一些原理進行條理化的設計處理,使之既完整地表達了對象的主題,又具有強烈的抽象意味和形式美感。

  吳冠中説:“我決不作應景之作,雖然動筆少了,但心靈上不斷孕育新的感受,新的突破,新的想法。”(2)“關鍵是要分析對象的形式特點,突出其形式中的抽象美的特點。‘美’的因素和特色總潛藏在具象之中,要撥開具象中掩蓋了‘美’的蕪雜部分,使觀眾驚喜美之顯露。”(3)吳冠中所作的油畫《點線迎春》,就是因為他首先發現了樹型的“線結構”中已蘊藏著一種內在的“形式特點”,僅管他面對的這棵樹看上去並不那麼繁茂,甚至可能有些凋零殘敗,但這並不妨礙吳冠中先生“借題發揮”,“撥開具象中掩蓋了‘美’的蕪雜部分”,傳達出心中的意象美。這種意象造型的樹,雖然不是對自然對象的如實描摹,但作為一種視覺形象,卻又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物,他只需要向人們昭示的是,富有條理的樹枝被抽象成根根線條,似交響樂中那流淌的旋律;而斑駁飄散的樹葉則被抽象成各種色點、色塊,如跳動的音符在“五線譜”上和聲共鳴。人們在欣賞這幅畫時,會循著他的設計思路,畫中所見不僅是樹,更會感悟到一種春回大地的音樂旋律。我們不能不佩服吳冠中先生善於在具象的景物中尋求抽象美的視覺要素,並通過設計加以強化,增大其視覺藝術感染力的深厚功底。

  由此可見,吳冠中的創作從對景寫生蒐集素材開始,就已進入對未來畫面創意的設計過程,在繪畫未動筆之前,就開始用設計的思維、設計的眼光、設計的處理方法來構築畫面了。他不是簡單的照搬對象,而是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及畫面情感和主題的需要來擷取景物,構成畫面;他眼睛關注的不再是自然的映像體,而是構成映像的元素;畫面上藝術再現的將不是可見的,而是在創造心靈感悟的;他提出觀察和選取對象中“必須抽出構成其美感形式的元素來,這種元素之的的確確的存在正是畫家們探索的重大課題。”(4)在他看來,一棵樹,一匹山,一個荷塘,一座村莊,都同樣存在著饒有興味的元素。他在豐富的創作實踐中,深刻地感受到,強調了對抽象的、純形式因素的關注,就會使畫家能夠暫時擺脫對象中各種具象的、繁瑣雜亂的因素的干擾和束縛,使你擷取的視覺圖像更加純粹化,更加抽象化,更加本質化,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極大參與性的符號。由於他持有這種設計、構成的視覺思維方式,在設計畫面的過程中,他就很善於化具象為抽象,化繁雜為簡潔,使形式要素從龐雜紛亂的自然元素中脫穎凸現;他特別強調畫面的整體構架,各視覺元素之間的空間分割和畫面構成關係。他説:“我竭力在構架方面經營。我感到傳統水墨特別在構架方面日趨衰頹,弱不禁風。要講構架,必須重視整體面積的分割,而不浪費畫面方寸之地。”(5)

  看吳冠中的繪畫作品,是那麼地富有形式美感,點的聚散,線條的律動,塊面分割與對比充滿著構成美和節奏美,這是他強烈的設計意識“主宰”畫面的結果,也是他藝術個性在畫面上的彰顯。他在一篇《我看書法》文中寫道:“從描摹、表現物象逐步進入借物抒情,創造造型意境,幾乎是中、西方藝術發展的共同規律。從塞尚及立體派以後,‘構成’及‘節奏’成了造型藝術的基本因素,甚至是主宰。”(6)對此他感悟頗深,為了“借物抒情”,為了“創造造型意境”,為了達到理想的畫面構成,他寫生中“發明”了一種挪動畫位法,“作一幅畫扛著畫架搬三、四次,走一、二公里路是常事”,他自嘲自己扛著畫架、畫箱、畫板搬家“就象挑著貨郎擔”。(7)吳冠中的許多作品與其説是對景畫出來的,倒不如説是對景“設計”出來的。因為吳冠中作品中完成的形象,已屬“藝術形象”,與自然原型已大相徑庭,具體畫面表現的視覺因素固然有自然對象的影子,但這裡面已經大大揉進了畫家自己的情感和對自然景物獨特的審美關照,以及畫家藝術個性技法的獨特表現,它早已不是個別自然景物的簡單摹寫和照搬,而是畫家對自然景物的個人再設計和再創造,所以它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正是吳冠中作品的藝術價值之所在。

  作畫中的設計處理

  在形式語言的運用上,吳冠中同樣是精心打造,也充滿著設計意識。他説:“我的畫是將西畫的優點表現在中國畫之中,我畫的點和線,每一筆都包括了體面的結構關係。畫中的點和線,不管是大點小點,長線短線,在運用上是嚴格的,都不是隨便亂擺上去的。有時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點子多了對畫面無補,我都想辦法將它遮掉,對線的長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隨便畫上去的,要恰到好處。”(8)

  吳冠中的風景畫,早年多是以江南水鄉為主要題材,白粉墻,黝黑瓦,湛藍天,赭灰地。畫面詩意盎然,半具象半抽象的色塊、線條,以點線面的有機構成形式,營造出一種新的空間幻覺,在這跳躍與平衡、歡快與沉穩的起伏節奏中,蘊含著極為濃厚的畫意和畫境。自然界的水鄉小景,白墻黑瓦,經過吳冠中的富有美感經驗的設計和經營,把對實景反覆觀察記憶後的印象,重新組合、排列,才形成一幅幅結構性極強的、“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美的畫面。在客觀對象選擇和畫面形式構成這兩項上,他把畫面形式構成放在前面,而在作畫實踐中,他也總是從設計需求的高度出發,以畫面形式的構成來決定描繪對象的選擇。也就是説畫什麼,不畫什麼,完全取決於畫面總體設計的需要,而不是受制于客觀對象的真實描繪。吳冠中曾結合自己的畫作,總結道:“小小的山村色塊斑斑,線條活躍跳動,予人生氣勃勃的美感。如果捕捉不住其間大小黑白塊面的組織美及色彩的聚散美,而謹謹于房屋細部的寫真,許多破爛的局部便替代了整體的美感。這一整體美感的構成因素屬抽象美。”(9)吳冠中進一步提出:“這些具體形象的表達並不太困難,而這些具象物體間抽象形式的組織結構關係,即形的起、伏、方、圓、曲、直及色的冷暖、呼應、濃縮與擴散等等,才是決定作品美醜或意境存亡的要害。”(10)

  點、線、面是構成一個畫面的最基本的視覺元素。無論是架上繪畫還是藝術設計,也不論是東方本土藝術,還是西方現代藝術,更不論傾向於寫實的具象表現,還是偏重於非寫實的抽象表現,點線面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形式都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藝術媒介上,由於表現形式和風格的不同,表現手法及材料的不同,加上作者的情感、藝術個性以及審美取向的不同,那麼呈現出來的形態、表現力及內涵也將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吳冠中深諳此理,在他的抽象繪畫作品中,就特別重現點、線、面的視覺元素的運用。吳冠中説:“我自己長期探索用點、線、面,黑白灰及紅、黃、綠有限數種元素來構成千變萬化的畫面,展拓畫幅,在點、線的疏密組合中體現空間效應。”(11)

  吳冠中先生在他的繪畫作品中,大膽地使用現代設計中的表現語言,即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抽象語言——視覺造型符號。他畫松、畫藤、畫長城,卻不見松,沒有藤,也看不見直觀的萬里長城,有了只是蒼莽縱橫、婉約扭動的線條和疏密有致、大小不等的散點,以及方圓不一,斑斕閃爍的色塊,點線面的造型符號通過設計構成佈局,成了他表現繪畫主題的生動語匯。在表現手法上,他首先打破傳統筆墨對自己的局限,大膽地將中國畫的傳統筆墨包括在內的繪畫技巧與現代藝術表現手法進行結合融會,進行著各方面的設計性的探索與嘗試。在他眼裏,任何技法,包括傳統筆墨,“只是奴才,它絕對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緒的表達,情思在發展,作為奴才的筆墨手法永遠跟著變換形態,無從考慮將呈現何種體態面貌。”(12)他畫中國畫,有意突破傳統筆墨條條框框的束縛,在表現技法和工具上另辟蹊徑。他作畫有時不用毛筆,而是手握板刷,在畫紙上肆意揮灑,縱情描繪;或用漏斗擠出線條,用原珠筆落款題字,追求不同的線條産生出的不同效果,或粗或細,或滑或澀,或疾或緩,性格迥異;有時他又手托墨碗或調色碟赤足踏在巨大的畫紙上,走動潑灑,滴淌噴射,設計理念通過有節奏的身體律動,留痕在畫面上,産生出許多特殊的肌理效果。這些特殊的效果,往往具有不可複製性,亦不是簡單的繪畫手段所能表現出來的,而恰恰應該是作者主觀情感的一種釋放,是此時此刻意境氛圍賦予畫家瞬間的機緣所獲得的“存在狀態”,“得到了禪宗般的超越感覺”。所以有人説,吳冠中的畫,是他豐富情感的昇華,是“生命激情的燃燒”。

  作品中的設計表現

  吳冠中在創作中,由於採用有別於一般繪畫的表現手法,而是大量地借鑒和運用了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平面構成原理,用點、線、面作為視覺元素展現畫面的形式感,採用抽象的造型符號來表現作品主題,使他的作品中的設計意味特別明顯和突出,以致成為吳冠中抽象繪畫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

  點、線、面作為設計語言,是具有直觀特徵的表現語言。平面構成則是現代設計的重要手段和表現形式,它體現了作者對視覺元素的有目的、主觀性的具體運用;它借助一些有規律性的結構骨架,完成對形象造型符號在畫面空間中的組構、編排與重建。如果説點、線、面是設計中最小、最基本的視覺“語匯”,那麼形式多變的結構骨架就是設計語言的“語法”,運用得巧妙恰當,其變化無可限量。比如“重復”(也可稱反覆),是平面構成的一個最基本的骨架形式,它通過對簡單的基本形或作垂直、水準與傾斜上的數量重復,或變動其疏密、寬窄,或變動其方向,都可使畫面産生視覺形式上的新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恰恰能給人帶來清晰的節奏和旋律的美感享受。吳冠中的彩墨畫《中國城》、《故鄉》、《水鄉行》等作品就是採用了點的重復構成來表現主題的。畫面上幾乎全部是用點畫成,大小方圓不同形態的點,肆意潑灑與有序描繪的點,成了吳冠中造型語言的最單純的“語素”,經畫家別出心裁地巧妙排列結合,就成了描繪水鄉、古鎮、小城的視覺造型“語匯”,給人以豐富的遐想。再看吳冠中的彩墨畫《春曲》、《林間老樹》、《情結》、《華山松》等作品,足可領略到吳冠中用線的老道和嫺熟,他用線,粗線豪放剛毅,細線柔媚圓潤,直線粗獷有力,曲線婉約纏繞;線條在吳冠中手中,簡直充滿了魔力,時實時虛,時硬時軟,時急時緩,時滑時澀,縱橫穿插,性格迥異,這一單純有限的形態元素,隨著畫家把它納入設計骨架而不斷繁衍生發,演繹出豐富多彩的圖形樣式。通過欣賞和品味吳冠中的《窗之眼》、《東方之窗》以及《都市》系列作品,更使我們強烈感受到,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直接採用了點、線、面的形式構成原理,直接借鑒和採用了平面構成中的重復、近似、漸變、放射、特異、密集、對比等骨格框架,用於抽象繪畫創作,對畫面進行空間分割,營造新的空間形態;對立體對象進行平面處理,完成造型元素在畫面中新的組合與搭配,變三維立體空間為二維平面空間,營造新的圖形形態樣式;打破中國水墨畫的傳統技法,為了強化畫面的視覺效果,油、墨、色並舉,描繪潑灑,不擇手段,營造新的肌理形態;而色彩形態是設計的一個重要屬性,在色彩的運用上,吳冠中同樣摒棄了對自然色彩的簡單描摹,而注重色彩中主觀情感因素的表達。他是把色彩當作一種具有生命力的視覺語言來運用的。看他的作品《漁舟》、《無題》、《都市》等,我們可以發現,吳冠中作畫用色大膽、潑辣,不被繁瑣的細節所累,而著眼于構圖著色的大佈局,一切從設計的大勢出發,他有時基本上直接用原色作畫,色彩燦爛明亮,不拘泥對象的自然色彩,而主觀恣意,隨心所欲。他使用濃烈的色彩時,大膽地融入東方的墨色,濃墨重彩,色墨交融,營造出一種色彩單純而絢麗斑斕的對比效果;他有時則點撒一些小的、對比強烈的色塊來表達抽象的符號與形象,追求一種裝飾趣味;有時又運用強烈明亮的色塊與粗獷濃重的墨線穿插對比,使畫面具有一種交響樂般的力度。吳冠中作畫,用筆用色揮灑自如,迅疾有力,他在用純粹的形態設計著畫面,表達著自己的主觀情感和藝術的真實。他就像一名高超的作曲家,把線條作為五線譜,把色塊當作音符,激情高昂地譜寫著一首首華麗恢弘的樂章。

  吳冠中先生不僅是畫家,同時也是設計家,他在繪畫中的設計理念將帶給我們深深的啟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