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10日,第四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影像上海)如期而至,50家來自全球各地的畫廊趕在開幕前夕在上海展覽中心搭好了展位,等待洶湧的觀眾人潮。作為亞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影像平臺,本屆影像上海共吸引了三萬多名觀眾入場,其中不乏Pierre Brahm、喬志兵、Artur Walther等中外知名藏家的身影。
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歐洲攝影之家等專業機構也相繼與影像上海展開闔作,這不僅代表著作為單一門類的藝博會,影像上海的專業度逐漸受到認可,也意味著中國攝影市場正迎來更多國際關注。
延續國際化 主打當代
和往年一樣,位於展館中央的核心(Main)板塊匯集了專注于現當代攝影的國際一流畫廊,平臺(Platform)板塊則聚焦新興的藝術家和畫廊。今年參展的50家畫廊來自16個國家、28個地區,從對參展畫廊的選擇上,影像上海延續了一貫的國際化策略。
影像上海創始人Scott Gray表示:“我們一直以來的願景就是打造亞洲最國際化的當代攝影藝博會,並且每年都離這個目標更近一點。我認為今年是最國際化的一屆,隨著中國攝影市場不斷發展,來自亞太,甚至歐美的畫廊、藝術經紀商、藏家、藝術機構都對這裡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來自美國的Robert Mann畫廊是第一次參加影像上海,畫廊不僅帶來了標價高達百萬的經典作品——攝影先驅Ansel Adams創作于1958年的Aspens, Northern New Mexico,也帶來了當代攝影藝術家Julie Blackmon著名的Peggy’s Beauty Shop系列,畫廊創始人Robert Mann表示,因為是第一次來,所以希望呈現更多元的風格,廣泛吸引有不同興趣的藏家。
這種多元風格也是影像上海所追求的效果。即使沒有購買藏品的需求,熱愛藝術的普通觀眾也能在這裡收穫頗豐。從珍貴的歷史圖片到先鋒的當代攝影,在短短四天時間裏,影像上海帶來了大量堪比博物館水準的攝影作品。
影像與繪畫的關係從來都是藝術家討論的熱點,Photo12畫廊帶來的Giovanni Gastel《夢幻設計》系列,以精緻構圖復刻了馬格利特、愛德華·霍珀等現代藝術大師的名畫,Robert Mann畫廊帶來的Paulette Tavormina蔬果攝影,則以層次分明的畫面模倣了細緻入微的靜物油畫。“中國風”在本屆影像上海處處可見,美國攝影師Michael Kenna用充滿禪意的黑白膠片呈現出中國山水的縹緲美感,汪蕪生的黃山影集則捕捉了雲海與險峰的絕妙組合。青年攝影力量不容小覷,在影像上海揭曉真容之前,其先鋒意味濃厚且別具創意的海報就已先聲奪人,這張名為Stairs的海報正是由青年攝影藝術家陳維拍攝。久負盛名的布列松“決定性瞬間”、深瀬昌久和細江英公等日本戰後藝術家攝影作品、肖全人像系列,都成為本屆影像上海不容錯過的亮點。
ICP展覽與收藏部門主管Erin Barnett表示:“從歷史作品到當代藝術,從攝影大師到新晉藝術家,影像上海在不同方面做到了很好的組合,畫廊最終選擇呈現的作品品質也都很高。”
Scott Gray表示:“很多藝術機構通過影像上海注意到了年輕而有才華的中國攝影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因此許多以影像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家開始將這裡當做他們展示的一個平臺。”
儘管50家參展畫廊的數量遠遠低於其他綜合性藝博會,但Scott Gray無意大幅擴張。“作為專注于影像藝術的平臺,我們更願意保持這種規模,營造出精心策展的感覺。同時我們會在經典作品和當代藝術之間尋找平衡,但總的來説,當代藝術作品的比例肯定會大一些,畢竟這是一個當代藝術博覽會。”
公共項目鋪路
市場教育提升
隨著智慧設備的普及,拍照已成為非常大眾化的事,攝影這一藝術形式也得到了極廣的傳播。儘管如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攝影藝術的價值有清楚的認知,動輒上萬甚至上百萬的高價常常令大眾難以理解。因此,探索攝影藝術豐富形式的特展和致力於普及攝影文化與價值的公共項目成為今年影像上海的兩大重點。
Erin Barnett認為,中國攝影市場比西方起步較晚,因此適當的市場教育是必須的,“公共項目不僅有助於培養市場,也有助於大眾了解攝影藝術。人們對攝影作品的品味提升了,有自己的看法了,攝影收藏自然會越來越多。”
在一個個白色格子間組成的主展館之外,各具特色的特展和公共項目充斥著整個展會。展會藝術總監Alexander Montague-Sparey策劃監製了“洞見:色彩爆炸:當代攝影的崛起”,重點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彩色攝影如何被接納為真正的藝術媒介。今年首次亮相的焦點(Spotlight)板塊則帶來已故著名攝影家、詩人任航的重要個展,呈現任航生前最後親自指導印製並不再版的原作。特展板塊在場(Staged)聚集了張洹、鳥頭、何成瑤等國際知名藝術家,以及墨爾本當代攝影中心、巴黎歐洲攝影之家等國際攝影機構,通過大型作品探索了攝影與裝置、錄影、行為等其他藝術媒介的關係。由Erin Barnett策展的收藏家特展呈現了周大為(Cc基金會)、鄭志剛(K11藝術基金會)、邵忠(現代傳播集團)、王津元(復星藝術中心)等中國最具影響力藏家的收藏力作,讓觀眾得以一窺中國藏家的收藏品味。
“基於前幾年累積的經驗,第四屆影像上海已漸趨成熟。來自亞太地區與其他國家畫廊的比例也幾近完美。特展板塊的策劃達到相當的高度,例如‘洞見’板塊追蹤了藝術攝影的色彩歷史。在博覽會上能看到歐美地區一流的藏家及策展人,似乎每個人都在計劃著對中國攝影的收藏。”知名策展人Christopher Philips表示。
強力的公眾教育自然帶來了良好的市場反應。據Scott Gray透露,過去三屆以來,畫廊總體成交額一直在增長,並且越來越多藝術機構開始在影像上海購入藏品。“我感到未來中國,或者説亞太地區,會成為最強勁的攝影藝術市場。也許達成這一目標還需加以時日,但這裡的確有強烈的市場需求。”
據了解,See+畫廊在開幕前就以5.8萬元售出森山大道作品《鯨》,細江英公作品《薔薇刑》也以8.5萬元售出,畫廊帶來的本屆展會最貴作品——來自深瀨昌久的《烏鴉-襟裳岬》——標價200萬元,也得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藏家的問詢。第一次參展的日本AM畫廊,帶來了在中國知名度頗高的日本攝影師荒木經惟的作品,4天共售出5件和紙作品,每件售價5萬元。第四次參加影像上海的三影堂+3畫廊售出多幅作品,其中去年三影堂大獎獲獎者良秀的作品邊緣系列以3.7萬元售出。開幕當晚,細江英公的兩件作品《鐮鼬 #17》和《鐮鼬 #23》,分別以2.9萬元和2.2萬元的價格售出。此外,汪蕪生的作品《黃山W50》以54.5萬元售出。來自巴黎的Photo12畫廊分別以8.5萬元和3.9萬元售出了Giovanni Gastel作品《寶麗來金箔2》和《夢幻設計》,Marie Cecile Thijs作品《品嘗者》則以5.8萬元售出。
“現在不只中國,全世界藝術市場對於攝影作品都有強烈的需求,我們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進入了正確的市場。希望未來能保持這股衝勁。”Scott Gray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