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香港紐約秋拍打響 中國藝術品成全球焦點

時間:2017-09-20 21:23:12 | 來源:

資訊>藝市>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回暖跡象在遭遇了今年春拍的挫折後,即將開始的秋拍市場的表現決定了2017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上行還是下行的整體走向。中國藝術品的拍賣和藏家都呈現國際化趨勢,秋拍中將有更多歐美藏家的重要收藏被放在亞洲市場上拍賣,在中國書畫瓷器部分對高端精品的追求更加明確,而當代藝術市場則是全球化、多元化藝術品市場的最直接體現。

傳統書畫比拼高端私藏

歷來中國古代和近現代書畫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頭戲,但是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市場對非頂尖精品的需求有所減弱,所以各大拍賣公司都費盡心思地蒐羅高端精品。

在香港蘇富比秋拍的中國古代書畫部分中,焦點拍品包括元代張雨《致伯清信札》、明代文徵明《行書憶昔次石亭韻四首》大卷,另有唐寅畫、文徵明題《群卉圖卷》。蘇富比亞洲區中國古代書畫部負責人左昕陽表示,本季秋拍匯聚來自歐美及亞洲之收藏,包括美籍華人藏家何兆驥先生珍藏的明清書畫15幅,以及日本重要私人收藏,其中以飯田家族舊藏的3件明清書法最為突出。

日本鑒賞界于20世紀初改變了收藏品味,以明清書畫為主,貼近中國傳統文人書畫所重視之正統,培養出一系列收藏名家,既出書研究,又設館展覽,規模浩大,被視為日本藏中國書畫的“今渡”時期。現今日本重要博物館如京都國立博物館、大阪市立美術館之中國書畫珍品,多於此時搜索購入。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來自日本重要私人收藏的七件明清書畫,正好是此時期之歷史遺證。

藝術市場評論人周峰認為,近年來隨著日本老一代藏家紛紛過世,以及一些家族收藏傳承的變化,他們的藏品紛紛釋出,因而在拍賣市場上也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現象,以日本藏家家族專題、系列形式出現在香港和內地大拍中,甚至不少內地的藏家不惜捨近求遠,到日本拍賣市場去淘金,以致這兩年日本拍賣會的人氣大幅提升。

保利香港中國書畫部推出明代畫家王紱的水墨作品,以及傅抱石、張大千、徐悲鴻、黃賓虹等近現代書畫大師的佳作。另外,繼續推出崔如琢精品專場,並且總標的高達數億港元。

在嘉德香港5週年慶典拍賣期間,“謝張情誼”午憩樓藏謝稚柳、張大千書畫展覽將於9 月30 日首度現身,展出為謝張兩位各時期的經典之作,其中大多為兩位藝壇巨擘40年代初敦煌之行後及至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薈萃。

9月中下旬,另一個中國藝術品的重要拍場紐約亞洲藝術周也將開啟,9月12日率先登場的佳士得紐約亞洲藝術周上,中國書畫拍賣成交總額達266萬多美元。

周峰認為,嘉德、保利會將重要書畫拍品放在接下來的內地秋拍中。與海外市場成交額的收縮相比,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在2016年卻呈現了一波逆勢回升行情,其中1000萬元以上成交的拍品總額佔到總成交額的29%,比兩年前增長了一倍多,其中原因在於高端藝術品市場的增長成為內地市場復蘇的關鍵。

中國瓷器古董仍是全球熱點

去年以來,中國瓷器熱就從紐約、倫敦的拍場,一直席捲到內地和香港。雖然今年上半年內地春拍表現不盡如人意,中國書畫與現當代藝術板塊雙雙呈現下滑趨勢,唯獨瓷器雜項實現量價齊升。今年秋拍中,高端精品依然被看作市場絕對主導,這一點同春拍沒有變化。

汝窯于北宋晚期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居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官窯之燒造時間極短,普遍認為或只二十載,故其珍稀不易得。此次現身香港蘇富比秋拍的一件汝窯筆洗備受關注,為台北鴻禧美術館舊藏。

保利香港秋拍“中國古董珍玩”專場有幾大亮點,除了延續春拍中的玫茵堂藏瓷專題,呈獻20組件玫茵堂歐美藏家收藏,尤其是康熙至雍正時期禦窯珍品,還推出香港地區和日本藏家舊藏的一批青銅重器備受關注。另外尤倫斯男爵再次聯手保利拍賣,不過此番推出的是“尤倫斯男爵藏中國重要金器”專場,呈獻尤倫斯男爵所珍藏的中國重要古代金器。

9月中下旬的紐約亞洲藝術周上,中國瓷器工藝品也是一大焦點,涵蓋唐三彩陶器、龍泉青釉瓷、青花瓷,以及清宮琺瑯器等,盡展中國瓷器輝煌傳統。佳士得將推出“藝臻期頤——Marchant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呈獻馬錢特家族收藏51件重要器物,包括一批元明龍泉窯重器、清三代彩瓷、德化白瓷、玉雕,以及國內尚未引起充分重視的明清銅器等。

多元化當代藝術醞釀新行情

自從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進入低谷後,市場多元化已經越來越豐富,9月30日開始的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品秋拍,呈獻兼具亞洲及國際視野的當代藝術拍品,由草間彌生作品系列、1970年代出生之中國年輕當代藝術家單元、日本戰後重要先鋒藝術家森田子龍的專場拍賣,及再度于秋拍推出西方當代藝術作品組成。

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蜚聲國際,近年全球展覽不斷,其作品拍賣成交價亦屢創高峰。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全面展示藝術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同創作時期、風格及主題,其中兩件70年代早期作品更是難得一見。作于1972年的粉紅色無限網作品《無題》標誌著藝術家紐約時期的總結。創作之時,草間的藝術家密友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剛辭世,藝術家即將踏上歸國之途,是其重要轉型時期的記錄。估價也高達3200萬到4500萬港元。

《雪莉·麥克琳》(1970年)則屬草間彌生僅3張“鳥籠”系列彩色作品之一(其餘均為雙色畫),更代表其“紐約時期”開始後的首張人像畫作,也是僅有的以其他女性作為繪畫題材。

香港蘇富比秋拍再次引入不同西方當代藝術精品,包括德國藝術家裏希特《抽象畫(679-2)》,以及備受亞洲藏家喜愛的藝術家喬納斯·伍德之《法國網球公開賽1號》。

香港蘇富比秋拍再次帶來重要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作,當中包括今年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覽“藝術萬歲”藝術家之一的劉野。從早期對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風格的直接運用,轉變成2000年後期,對空間及結構的分割及組合,劉野內化了蒙德里安式的冷峻抽象,併發展出他迄今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主題樹竹子。

另外,蘇富比首次策劃1970年代出生的“中國年輕藝術家”單元,呈獻剛于威尼斯雙年展週邊展亮相的梁遠葦,以及近年備受注目的王光樂和段建宇等人作品。這批年輕藝術家成長及求學經歷,決定了他們對民族歷史的感觸不如1960年代出生的前輩般強烈;反之,他們更在意于藝術語言的探究,以及獲得更豐富的展覽機會,希望從中尋求突破。

保利香港現當代藝術拍賣將呈現一個風格多變的吳冠中專題,從油彩、水粉到鋼筆,見證藝術家從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風格轉變。《坦尚尼亞大瀑布》是吳冠中70年代作品于市場上出現的最大尺幅之作,《坦尚尼亞大瀑布》具有西方現代繪畫明暗對比的表現方式和形式語言,也有中國傳統的虛實相間概念,其豐富的藝術內涵,可説是吳冠中油畫融合中西形式代表之一。

今年7月,尤倫斯男爵曾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表示,他的關注點又落到更年輕的藝術家身上。雖然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不可能直線上升,總是有高有低,但從總體來説,應該是上升的趨勢。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多元化的當代藝術市場下,減少了對中國當代藝術承受的壓力,對於市場和藝術家的成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