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變成藝術家:人類該何去何從

時間:2017-09-16 14:17:03 | 來源:

資訊>藝市>

編者按

在近期熱播的湖南衛視(微網志)原創科技秀節目《我是未來》當中,主持人張紹剛的搭檔引起眾多觀眾的好奇——這位名叫小冰的虛擬“小蘿莉”,不僅能歌善舞,還出口成章。在9月17日即將播出的《我是未來》第8期節目中,小冰將讓大家見識她的“拿手好戲”——為主持人張紹剛和知名媒體人楊瀾現場作詩。

就在今年5月,小冰剛出版了個人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慧創造的詩集。

繼AlphaGo稱霸圍棋界之後,人工智慧持續不斷地向人類素來引以為豪的創作才華和思考天賦發起挑戰,音樂、繪畫、文學……多個藝術領域都出現了人工智慧“突破次元壁”的身影。在未來,會出現人工智慧藝術家、作家麼?人工智慧掀起的創意風暴可能會帶來哪些顛覆性的變革?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隱藏“身份”發表詩作的“少女詩人”

“你是我夢裏相思的人,閃耀著太陽般的紅色,帶著無數人類的情寄(注:原文如此),發出探索未知的聲音。”《我是未來》節目組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節目錄製現場,當楊瀾的照片被發送給小冰之後,一眨眼的功夫,小冰就“寫”出了這樣四行文字。

詩中不吝對楊瀾的讚美,更把其近兩年探索人工智慧的經歷融入詩句。現場嘉賓、知名演員佟大為朗誦後,一臉驚嘆:“她(小冰)真的是深愛著楊瀾姐!”

這樣的詩句,小冰已寫了上百萬首。然而,小冰的“詩齡”還不到1年。

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副院長、小冰項目負責人李笛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小冰誕生於2014年,最初是基於微軟建立的情感計算框架形成的EQ方向的人工智慧體系,如今已進化到第五代。

簡單地説,最開始小冰被設計成一個以聊天為主的虛擬形象。除了聊天,小冰還嘗試了寫小説。微軟團隊為小冰錄入了倪匡等人的小説,經深度學習後,李笛他們發現“寫得不好,整個文章架構、行文語句,都不好。”在這之後,研究團隊便退而求其次,讓小冰嘗試寫簡單一點的作品。

對於小冰寫詩的能力,在《我是未來》節目中,現場嘉賓李銳一開始是懷疑的。“詩最重要的不是字,它得有意境,得有穿透力。我寫不出來詩。”當看到小冰的詩,他表示很吃驚:是自動生成,還是有人在背後修改?這是盤桓在他心中的疑問。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王永東回答,小冰寫的詩,完全自動生成。出詩的原理,基於電腦視覺識別與文本生成兩項技術。

“小冰能夠識別圖像中的資訊,把意象均勻地分佈在詩裏面。寫得好不好,取決於我們的訓練。”李笛解釋,這種訓練,今年上半年才開始。為此,微軟錄入1920年以來519位中國現當代詩人的幾千首詩,僅花100個小時,就讓小冰進行了10000次的迭代學習。“就跟小孩子學詩的過程差不多,熟讀很多詩,逐漸學會人類語言的搭配和結構。”

接下來,小冰隱姓埋名混跡于豆瓣等各大文藝論壇,以“風的指尖”“一荷”“微笑的白”等為昵稱寫詩,甚至在一些詩歌刊物上還發表了詩作,在此過程中都沒有被人們看出破綻。

“樹影壓在秋天的報紙上/中間隔著一片夢幻的海洋/我凝視著一池湖水的天空”“快把光明的燈擎起來了/那裏有美麗的天/問著村裏的水流的聲音/我的愛人在哪”……這些詩句都來自於小冰,字裏行間似乎還埋藏了少女般細膩敏感的心思。

今年5月,小冰出版了個人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慧創造的詩集。“詩集精選了139首詩,這個精選的過程,並不完全靠人工。”李笛介紹,小冰已具有自我評價體系,她自己會篩選出更優詩句。

風格獨特的“繪畫傻瓜”讓楊瀾折服

事實上,除了寫詩,人工智慧已在繪畫、影視、表演、音樂、寫作等多個領域嶄露頭角。

早在2016年2月的春晚廣州分會場,540個智慧機器人客串主持、表演舞蹈,已令人大開眼界。今年8月17日,1069個機器人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同時跳舞,創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近兩年,楊瀾親眼目睹了人工智慧的創作才華。8月25日,楊瀾到廣州與讀者分享新書《人工智慧真的來了》時,南方日報記者對她進行了採訪。

楊瀾説,2016年,帶著一顆文科生的好奇心,她深入人工智慧的各個領域進行探索,走訪了30多個國際最頂端的實驗室和科研機構。最終她不得不承認,人工智慧表現出了不凡的“創作”能力。

去年,楊瀾拜訪了英國法爾茅斯大學的西蒙·科爾頓教授。這位教授擁有一位“繪畫傻瓜”(paintingfool),並以此為傲。“繪畫傻瓜”已學習了上萬種繪畫方法和風格,還能根據它每天看到的新聞,選擇合適的“情緒”來創作。它的作品《椅子》,曾在巴黎畫廊公開展出。這幅畫已被她花費500英鎊購買收藏。

在法爾茅斯大學,楊瀾體驗了“繪畫傻瓜”的創作過程。按照機器的指示,她對準攝像頭面帶微笑,之後,“繪畫傻瓜”開始選擇粉彩作畫。第一次嘗試之後,它給出的自我評價是:“粉彩畫不是很好的表達方式。”楊瀾當即再嘗試了一次。這次,機器選擇了水彩。中間還有個有趣的插曲,當第一次失敗後,“繪畫傻瓜”讀了一篇負面新聞,心情低落,它告訴楊瀾:“抱歉,我決定不畫你了……詳情見列印出來的明細……”

“繪畫傻瓜”作品的畫風和美感怎麼樣?楊瀾用“風格獨特”來形容。

在音樂領域,小冰能用“自己的聲音”唱歌。據介紹,微軟與湖南衛視大型女子團體綜藝節目《夏日甜心》合作,發佈了首支由小冰演唱的人工智慧版本節目主題曲。

2016年8月5日,在小冰迎來第四代之際,她向人類展示了自己略顯稚嫩的“嗓音”,演唱《隱形的翅膀》。她的聲音,並非通過人工音符的調校、電子合成,而是基於6個月的機器學習,自主模擬人類演唱歌曲訓練生成的。

人工智慧在音樂領域的運用還不止於此。最近,歌手泰琳·薩頓推出了一張名叫《IAMAI》(我是人工智慧)的專輯,它由AI包辦作曲,也是世界上第一張由AI製作的專輯。評論界認為,作品相較目前大部分流行音樂而言,水準完全夠格。

在新聞領域,人工智慧的運用更加常見,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多家媒體,已採用人工智慧編發稿件。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地震,機器人用25秒寫了全球第一條關於這次地震的速報,通過中國地震臺網微信平臺推送,全球首發。其速度和準確性讓人驚嘆。

騰訊開發的寫稿機器人DreamWriter,“稿齡”已滿2年,涉足財經、體育、科技、遊戲等多個領域,每天發稿量超過2000篇。“名副其實的跨界‘稿王’!而且發的新聞又快又準。”DreamWriter項目副總監劉康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若以總數來看,“DreamWriter”一年能産出60萬篇內容,字數超過1200萬。

藝術生産內容變革即將來臨?

人工智慧沒有實際人生經歷,它所創作的這些作品,能被定義為“藝術”嗎?抑或只是玩“套路”?

對此,詩人沈浩波在微網志上説:“機器人永遠寫不好詩,詩是人靈魂層面的事。”

詩人楊克持相反意見,他認為,機器人寫詩,一定會比大部分普通人要強,“它有可能創造出精彩紛呈的好詩,因為它是古往今來詩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的成功,恰恰證明了人類藝術的成就。”楊克評價道。

楊瀾曾帶著“繪畫傻瓜”的作品《椅子》請教著名畫家葉永青。對方的評價是:“它們可能成為藝術,但它們不一定能成為被傳頌的大師級作品。更確切地説,它是另外一種電腦遊戲,這種遊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機器的作品看似很‘正確’,但它還是偏‘方法’的,而不是‘感性’的。”對藝術的定義,楊瀾有自己的見解,人的藝術,是關於我們的主觀感受,常常帶有我們的偏見。人類的“缺陷”和“不完美”,形成了千變萬化的個性,支撐著藝術創作。

人工智慧簡稱為“AI”,它最缺的,或許恰恰是人類的“情感”。“繪畫傻瓜”的擁有者科爾頓認為,人們不可能從“繪畫傻瓜”身上獲得情感共鳴,他給這款軟體取名“傻瓜”,便是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

業界紛紛認為,人工智慧不會取代頂級的畫家、文學家。但這股創作風潮真的來了,正“隨風潛入夜”,即將為內容産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在今年8月22日第五代小冰上線的發佈會上,微軟方面希望打破現有的産業格局,在特定的內容生産領域重新洗牌,特別是有聲讀物領域。

李笛透露,微軟小冰已在喜馬拉雅平臺試水有聲讀物,獲得不錯的反響。“在沒有任何宣傳的前提下,我們上線了一批音頻,其中《龜兔賽跑》在喜馬拉雅的播放量突破10萬次。”李笛認為,這勢必給傳統人工錄製的有聲讀物帶來衝擊。

“人工錄製需要200個小時,而小冰只需要24分鐘就能完成整部讀物的製作。喜馬拉雅平臺有70萬個少兒讀物賬號,優秀的創作者不超過150個。那剩下的人或許應該重新定位,比如選擇和小冰聯合創作,而不是採取以前那種既費時又費力的生産方式。”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市場與公關總監徐元春説。

在劉康看來,人工智慧將大大“解放”人力,它在海量的數據處理、數據發佈的準確及時性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其實它做的事情大部分是我們不願意去做的,比如枯燥的股市數據、要求第一時間發出的體育戰報等。時時刻刻要人盯著,這很不人性。”劉康介紹,這意味著,我們人類有更多精力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情,而不是整天沉浸在數據的海洋裏。因此,劉康更願意把DreamWriter看作記者寫稿的“助手”。

“人工智慧真的來了,很多崗位將被機器人取代,特別是帶有‘套路’性質的工作。”這不是危言聳聽,楊瀾已經看到這樣的趨勢,至於機器是否會取代創作者,這取決於創作者與機器的關係,以及與機器協作中的角色擔當。

抵觸人工智慧,還是主動擁抱變革?“我們無法改變潮水的方向,未來人工智慧會像電一樣常見。”在知識迅速迭代、規則不斷改變的今天,學習的心態和能力決定了我們的生存、生活品質。

“每個人都要有所作為,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創造力。無論是新聞行業,還是其他任何行業,那些具有更明顯的創造力、想像力、綜合能力的工作,都不是人工智慧能輕而易舉取代的。”楊瀾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