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5日刊登題為《新一代中國藝術收藏家如何走向世界》的文章稱,年輕的收藏家不會宣揚自己在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得的寶貝來炫耀財富。他們富有、受過良好教育而且有過旅居海外的經歷,這些徹底改造了中國的收藏文化。
文章稱,林瀚和妻子雷晚晚過了一個收穫頗豐的夏天。北京木木美術館的兩位聯合創辦人最近在歐洲進行了長達近一個月的藝術之旅。他們去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瑞士的巴塞爾,義大利的威尼斯,德國的卡塞爾,不過這對年輕的收藏家想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一次大採購,而是一次緊張的學習經歷。
林瀚説:“我們策劃這次旅行時,我們就希望聚焦于藝術。在行程中我們去看了很多小鎮上舉辦的重要而又很有意思的展覽,見到了很多藝術家和策展人。對我們來説,這是一次調查研究之旅。我們是去做功課。我們想要體驗一下那些藝術活動和美術館,獲取可能對我們的工作有啟迪作用的參考資訊。我們的任務是看和學習,而不是購買藝術品。”
這個夏天,歐洲同時舉辦了多場重要的藝術活動:威尼斯雙年展、五年一度的卡塞爾文獻展,而且今年在雅典增加了一個展覽場所、德國東北部十年一度的公共雕塑室展,即明斯特雕塑展。
加上一年一度的瑞士巴塞爾藝術展以及頂級美術館舉辦的各種展覽,任何一個藝術愛好者都難以對這些活動説“不”,更別説準備走向世界的新一波由鑒賞家轉變而來的中國年輕收藏家。
藝術顧問、收藏家資料庫“拉裏名錄”的聯合創辦人克裏斯托夫·諾埃説:“有一些二三十歲的收藏家走上了國際。他們中很多人在國外生活過,經常出國收集資訊,不局限于中國和亞洲。他們的目標是全世界。”
文章稱,年輕的收藏家不會宣揚自己在藝術品拍賣會上拍得的寶貝來炫耀財富。他們富有、受過良好教育而且有過旅居海外的經歷,這些徹底改造了中國的收藏文化。
諾埃説:“他們對待收藏非常嚴肅。他們不是坐著集體旅遊大巴到處參加藝術活動。年輕的收藏家們會付出更大的努力了解藝術,尋找能體現其個性的藝術品。他們讀書很多,前往畫廊和美術館,了解柏林的情況。”
林瀚和雷晚晚是諾埃所描述的年輕收藏家的最佳代表。他們都是30歲,在英國受過教育——林瀚學的是動漫設計,而雷晚晚讀的是藝術史。林瀚購買的第一件藝術品是2013年在蘇富比(微網志)拍賣行拍下的曾梵志的繪畫作品。他們提出了“fatart(胖子藝術)”的概念來發展他們的個人收藏,以自己的東方文化之根為榮,對國際現代藝術滿懷熱情。
雷晚晚説:“我們希望強調藝術永存。因此在我們的收藏中,從各個時期的石雕到十五、十六世紀早期繪畫大師的作品以及現代藝術都有。我們不是要搞一個百科全書式的藝術館,而是向人們展示人類文明瑰寶的共同點。”
這對夫妻收藏有特雷西·埃明以及更年輕的藝術家查爾斯·哈倫等人的作品。林瀚説:“有一件作品對我特別重要,那就是卡迪爾·阿提亞的《睜開你的眼睛》。”阿提亞是有阿爾及利亞人血緣的法國藝術家,《睜開你的眼睛》是一個將一戰傷兵的影像與修復後的東西並置的幻燈片。“這個作品在很多方面給了我啟迪,開闊了我的視野,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
文章稱,他們的藝術收藏觀念是這次歐洲之行的基礎,圍繞6月中旬瑞士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而展開。林瀚和雷晚晚參加了過去四年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博覽會,但是這是他們頭一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和明斯特雕塑展。他們欣賞了威尼斯的大展,來自全世界的120位藝術家參展。不過有160多位藝術家參展的卡塞爾第十四屆文獻展的重頭戲涉及政治,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林瀚説:“這跟我們的期待不符,似乎更像一個討論政治的藝術平臺。”
文章稱,林瀚和雷晚晚不是唯一進行這種歐洲藝術之行的中國收藏家。深圳40歲的楊鋒也有類似的行程。他用兩周的時間參觀了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明斯特雕塑展和巴塞爾藝術展。與林瀚和雷晚晚一樣,2015年楊鋒創辦了自己的藝術與教育基金會,在深圳經營著“有空間”和“額外空間”。這些非牟利藝術空間定期舉辦展覽,不僅展出自己的個人藏品,而且展出其他藝術專業人士管理的藏品。
曾在香港和內地學習和工作過的楊鋒説:“這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收藏、展覽,也是支援藝術的正確方式。我為什麼做這方面的研究?從根本上説,這是出於對藝術的真正熱愛,也跟我的跨文化經歷有關。”
文章稱,近年來,由於在拍賣行上競拍得手受到大肆宣傳,中國收藏家引人關注。據最近巴塞爾藝術展發佈的《藝術市場報告》,中國是繼美國和英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藝術市場,佔總銷售額的20%。
香港的威廉·趙(音)搞藝術品收藏已經多年了。他10多年前開始參加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展,親眼目睹了近年來中國收藏家的崛起。他回憶説:“當年亞洲面孔寥寥無幾。不過大約5年前,中國收藏家們開始參觀巴塞爾藝術展。現在這成為了一個非常時尚的事情。”
趙説,中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已經崛起為一個全球經濟大國,因此人們雄心勃勃要向世界證明他們甚至在藝術世界也進步很快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這在年輕的收藏家中表現得更為明顯。“拉裏名錄”的創辦人諾埃説:“他們不僅對熱門藝術家感興趣。他們也在觀察嶄露頭角和職業如日中天的藝術家們。有一次北京的一位年輕收藏家向他了解柏林柯尼希畫廊代理的藝術家阿利西婭·克瓦德,他感到很意外。諾埃説:“他們不只聽取顧問和藝術專家的意見,也參考收藏家同行的看法。這是一個小社會。”
文章稱,中國年輕收藏家的崛起使歐洲畫廊受益。倫敦和紐約的邁克爾·維爾納畫廊在今年6月份的巴塞爾藝術展上將美國畫家阿龍·柯裏的作品賣給了這個群體——有的年僅25歲。柏林的溫特魯普畫廊也在巴塞爾藝術展上為格雷戈爾·希爾德布蘭特和佩萊斯·恩派爾的作品找到了年輕的中國買家。溫特魯普畫廊的創辦人揚·溫特魯普説:“在做出決定前,他們進行了徹底的研究。對於嶄露頭角的藝術家們,他們願意承擔風險。”
楊鋒説,他想向人們證明藝術收藏家並不是投機商人。他説,他用來學習、研究和展出藝術的時間和熱情遠遠超過金錢的投入。
他説,藝術收藏家們不僅負責保管好他們購買的作品,而且還要向公眾展出那些藝術作品。
“批評收藏家的人只看到藝術市場和拍賣會,沒有看到整個的收藏行為。熱愛藝術是全方位的:去博物館、畫廊,還要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室。購買藝術品僅佔收藏的一小部分。”(編譯/劉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