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密宗教藝術中,壇城被視為最為神聖、最奧秘、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宗教藝術,在唐卡藝術中獨樹一幟。壇城圖像不僅是用來表達佛教哲學意念的一種特殊的造型藝術,並且與國外所述的圖騰文化有相似之處,其內容與起源頗值得玩味,深邃的意義和市場價值值得探究。
17-18世紀 雙身大威德金剛壇城唐卡
曼荼羅:藏傳佛教藝術的象徵
藏語稱壇城為“金廓爾”或“曼遮”,梵文為mandala音譯名“曼荼羅”,意為“圓周”和“中心”,是密宗教徒修密法受灌頂的場所。壇城的藝術造型就是以圓形和方形相結合,以圓心為共同中心點,使得方圓形態高度和諧統一,形成完美的造型藝術要素。
《探玄記》二十曰:“曼荼羅,雲道場也,圓壇也。”
在印度,最初的曼荼羅是指佛教修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在修法場地築一圓形或方形土臺,並邀請來自三世、十方的神佛親臨作證,在壇臺上繪出他們的圖像,後來逐漸演變和發展成各種形式的曼荼羅。
壇城,即“完整的本尊世界”,其有兩種含義:一為壇、道場;二為發生、聚集之意,即築方圓之壇,圖畫神佛,聚集神佛。它源於印度密宗,是密宗本尊及眷屬聚集的道場,也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必須供奉的一種對象,其形式多樣,大多以唐卡、壁畫等形式出現,在寺院的各殿墻壁上或天花板上都會有精美的壇城。
在藏密藝術中,壇城被視為最為神聖、最奧秘、最有特色的代表性宗教藝術,對於修行的僧侶來説,它是“觀想”神靈的感應,修行者可以通過壇城達到精神世界與神靈溝通;對於一般信徒,它是供奉禮拜神佛的神聖對象。在宗教活動中,壇城是藏密修行的重要法器,在藏傳佛教藝術中更是無處不見的象徵性標誌。
故宮雨花閣的立體壇城
雨花閣內的密宗琺瑯壇城
藏密壇城紛繁多樣、千姿百態。總體來説,大致可分為平面壇城和立體壇城。平面壇城按材質、介質來分有彩色細砂畫、唐卡壇城、壁畫壇城、畫板壇城、織物壇城、皮革壇城、紙本壇城、木板壇城、掐絲鑲嵌琺瑯壇城,按照製作方式不同分為繪畫壇城、織繡壇城、雕刻壇城、印刷壇城等,按照色彩分為彩色壇城與單色壇城。
織繡、皮革壇城唐卡比較珍貴,比如堆繡唐卡,被稱為塔爾寺三絕之一,僅有青海西寧的塔爾寺才有。還有立體壇城,西藏山南地區的桑耶寺就是嚴格按照壇城的格式建造的,其建築設計構思奇巧,一個佔地2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就如一個巨大的立體壇城。此外,故宮雨花閣內的三大立體壇城更堪稱經典。
在北京故宮的西北隅,有片區域由佛堂組成,被總稱為“中正殿”,以中正殿為中心,自南向北分佈著寶華殿、雨花閣、樊宗樓等10座藏傳佛教殿堂。其中,雨花閣是故宮現存最大的藏傳佛教神殿,閣內陳設著密宗三大本尊琺瑯壇城以及眾多藏傳佛教珍品,如金銅佛像、法器、瓷塔、唐卡,其建築及殿內眾多神像供器至今仍基本保持著清代原狀。雨花閣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竣工,其後又多次修繕,增添室內陳設最大的一次工程就是在一層建造3座巨大的掐絲琺瑯壇城,從清乾隆十八年開始至乾隆二十年建成。
3座大壇城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上,外部是紫檀木重檐亭式罩,壇城為銅鍍金掐絲琺瑯製造。圓形底盤直徑3.65米,中間為藍色正方體供臺——高0.7米,每邊長1.69米,4個立面每面為金剛杵頭(4種顏色,北面紅,南面白,西面黃,東面藍)。供臺上是正方體宮殿,開四門,每門前是裝飾繁縟華麗的五彩牌坊,承方殿內是圓形框架,圓中心是井字,壇城的主尊神像立於井字正中,周圍格內是護法神像。這3座壇城造型顏色完全一致,只是內供神像不同。正中是密集壇城,東邊為勝樂壇城,西邊為大威德壇城。西藏寺廟中有各種類似形式的立體壇城。
此外,現存完整無缺的還有西藏拉薩布達拉宮頂端東南方的立體壇城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3件立體壇城,均為精品。
多樣的材質與工藝
清乾隆 棉布礦物顏料文殊菩薩唐卡
壇城的製作工藝由於用途不同所以採用的材質和製作工藝也是多種多樣。有各種珍寶(如西藏布達拉宮的珍珠壇城)和純金、純銀製作的立體壇城,也有木質和銅質等材料製作的立體壇城,其中還有三維建築結構的巨大壇城宮殿,有用天然顏料配方繪製的壇城壁畫和壇城唐卡,也有使用特殊材料製作的彩粉壇城。
通常來説,繪製壇城唐卡與唐卡一樣,必須遵守固定的程式,一般來説,每個大度量單位的長度為24個大門(即96個小門)的寬度。其中共有2條中線,2條對角線,還有4條基線,共繪出8個長線條。墻壁和供養天女站立的磚石臺階、半垂瓔珞、飛檐、檐瓶等6個外繪線條的長短則基本相同。
傳統中,壇城唐卡的用料也頗為考究,顏料為天然礦物原料,如金、銀、珍珠、瑪瑙、珊瑚、孔雀石、硃砂等,以及藍靛、藏紅花等植物顏料,經由手工磨制而成,每克價值千元,這些礦物顏料繪製的唐卡,不僅顏色艷麗,而且可以保存百年後不褪色。有些上乘的作品使用純金研磨的金粉勾勒神佛、蓮座甚至法器的輪廓。所以,其含金量亦可作為衡量其市場價值的標準。
再者,壇城唐卡製作過程複雜,一名好的畫師完成一幅作品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所以真正流通到市場上的正宗壇城唐卡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