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信札手稿市場為何持續升溫

時間:2017-09-03 20:19:55 | 來源:

資訊>藝市>

近年來,名家信札手稿收藏不斷升溫,甚至屢創天價。同時,關於信札的主題展覽也是此起彼伏,比如上海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館藏展,為何方寸之間的名家信札手稿如此受到市場青睞?新藏家介入時又該注意什麼呢?

一路看漲  源自文化價值認同

名家信札的收藏並不是偶然興起,在晚晴民國甚至更早以前就已形成穩定而專業的收藏群體,但名家信札的水漲船高,是近十年市場持續發力的結果。2.08億元的曾鞏《局事帖》、5500萬元的蘇軾《功甫帖》是古代信札備受市場追捧的例證。與此同時,民國信札更是一路看漲。比如“張大千致山田喜美子信札”估價僅為1萬元,最終拍出80.5萬元,“郭沫若致文求堂書簡二百三十函”拍出2415萬元,那麼,名家信札手稿為何深受市場追捧呢?

  曾鞏《局事帖》 2.08億元  中國嘉德2016年春拍

  張大千致山田喜美子信札  80.5萬元 2015十週年秋季拍賣會北京保利

值得一提的是,拍品資源的日漸枯竭,為名人信札手稿的市場崛起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兼具書法和文獻價值的名人信札手稿變得炙手可熱。信札收藏家、百牘千函齋主人王羊羽表示,信札市場價格在整體上有很大提升,根本上講是對名人信札文化價值的認同,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名人信札文化內涵豐富,首先是文獻價值,書信的內容可做史料以供研究,是研究書信者的第一手資料。其次是歷史價值,不同朝代的前人信札,從各個方面體現了書信者當時的時代風格和歷史資訊。再次是手跡價值,這是信札實物才能體現出的價值,是和書信者最親密和接近的媒介。

與此同時,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也在持續發酵。有觀點認為,信札是小眾門類,遠不及書法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對此王羊羽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表示,信札的藝術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書法藝術價值,尤其是書法大家的書信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與書法創作作品比較來説,信札的書寫更顯隨性、流暢,是一種書法的本色表現,同時信札的書寫者群體比書法創作者要大得多,書寫的內容也大大超過普通書法,很多傳世可靠的書法大都是以信札形式保留下來。另外,書札用紙相比一般書法用紙更有其獨特性,有些製作工藝考究、花色紋飾精美的信箋紙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王羊羽補充道。

新晉收藏  容易陷入的誤區

隨著名人信札市場的備受追捧,一些新的藏家也開始投入到這個板塊,進一步加速了市場的上揚走勢。但對於新晉藏家而言,甄選和收藏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不少已經步入收藏的誤區。

在王羊羽看來,現在的信札收藏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分追求名頭或隨著資本追蹤熱點。還有一個觀念問題,就是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維進行人物評價理念作為入藏標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意抬高、誇大其推崇的文人學者書法價值。“歷史上不少文人或學者書法寫得很好,但是不是所有的文人學者書法都能達到一定水準。比如胡適和錢鐘書算在學者裏書法還不錯的,但如果非要把他捧到書法家的高度我想也是不恰當的。其實這都不影響我們對這些大家的推崇和對他們信札的收藏,古代名家信札中也有不少這種情況。”

有的信札收藏家入藏標準很高,要求信札書寫水準要達到書法家高度。王羊羽表示,不管是書畫收藏還是信札收藏都要講究藝術性。但作為信札收藏家,把書法水準的高低放在第一原則就有失偏頗,因為信札書寫者不見得都是書法家,這就要求信札收藏者、研究者得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心態和標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過分強調箋紙的價值。在信札收藏中如果脫離文獻價值、書法價值等主要價值而一味追求箋紙的華麗就是舍本追末。

  王羊羽藏《王芑孫信札》

收藏要有主題  形成體系

收藏全憑興趣,而不進行深入地研究、了解,是與真正的收藏理念背道而馳的。綜觀信札收藏大家,幾乎都是深度研究後的體系化收藏,比如張蔥玉、潘博山、錢鏡塘、吳省庵等。究竟應該以何為標準或線索進行系統化的收藏呢?

信札收藏家大都會系統性收藏,即主題收藏。明以前尺牘因其存世量小、價昂很難形成專題。清代藏札家多以明代為主或更久遠。在民國時有錢鏡塘藏明代尺牘頗多,後為上博收藏。當代台灣收藏家何國慶藏明人尺牘也是影響頗大。現在的信札藏家想定位專做明代信札的系統收藏,難度就很大了。對於明晚期以後尤其是清代到民國以來的信札,因為存世量相對較多,書信者類型也比較雜。所以大多信札收藏家都有取捨標準來形成專題和特色,比如北京的許宏泉多收近300年學人信札,上海的王金聲多收近現代文化名人信札,都是行內專題收藏格調高、規模大、影響深的大藏家。每個收藏家都應有一個取捨標準,這體現了他們的收藏價值觀、學識、主見和格調。王羊羽表示,近期在博潤美術館要做的“箋素情殷”清代尺牘展,就是他對這一主題收藏的系統呈現。

  馮其庸題簽“箋素情殷”王羊羽藏

以王羊羽的信札收藏來看,時間跨度是從明末清初到建國後。在這一時間界線內有書信者在其自己領域內做出重要貢獻、有過重要影響或是參與見證過重要歷史事件的名人都在他的收藏之列,尤其喜歡發掘一些在當時有過重要影響但現在被忽視的人物,不會對書信者做簡單的道德評判而決定是否收藏。那麼,如何定專題或者主題,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現在書法、信札收藏界都比較流行收藏文人、學者作品。實際上“文人”和“學者”的定義本身就不好把握。如果在概念的內涵上好多問題都沒有厘清,在實際操作中就會出現問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