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經有機會成為亞洲區的藝術中心!”立青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衣淑凡透露,她在1984年成立蘇富比(微網志)台灣公司時,曾嘗試要鋪這條路。因為台灣地理位置居中,收藏家、買家也很多,加上香港1997年回歸,當時要把亞洲藝術中心移到台灣會是很容易的事,但由於要求提供藝術品賣方名單等,最終讓這個想法無法實現。
20多年過去了,香港已奠定亞洲藝術中心的地位,衣淑凡認為,現在看不出台灣有任何誘因,還可以吸引國際拍賣公司投資上億元在臺設點,而且這段時間也可看到台灣的收藏家是週游在中國香港以及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等地購買藝術品。更何況,實體據點已經不那麼重要,自從有了手機、網路,許多買家線上上競拍,藝術市場已進入虛擬世界,整個藝術産業形態已改變,“未來要發展藝術市場,最重要的是資訊,這是台灣可以著力、重新思考新的機會。”
衣淑凡強調,藝術市場要健康成長,需有紮實的學術研究做後盾,支撐人們對藝術家與作品的認識,了解他們一生創作的風格與突破,才能長遠地發展。但目前市場跑得太快,學術若不能跟進,市場到某個程度就會沒有安全感,市場不能只有投資者,還要有研究者、評論家與教育者。
例如,常玉的作品近25年間價格飛漲,他的創作中有一個重要元素是動物,衣淑凡整理出常玉有50幅畫動物的油畫,其中有33幅畫馬、5幅畫豹等,如果今天藏家買到常玉畫的老虎,無疑是買到稀有精品,因為常玉一輩子只畫過1幅老虎。
衣淑凡直言,通常論一個畫作,除了看年份、畫得好不好,稀少性絕對是一個重要因素,若沒有足夠資料支撐,市場很難為作品定位,買家更無從得知花數千萬甚至上億元買藝術品是為什麼?!所以衣淑凡2004年起便著手建置民國初年、對人類有貢獻的華人西畫家的線上文獻庫與全集出版,已上線的藝術家有常玉、潘玉良、劉國松、丁衍庸等。隨藝術家線上文獻庫累積足夠的文獻和作品等資料,也可逐漸把藝術家的拼圖拼出來,讓大家得以一窺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