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藝術家的遷徙

時間:2017-08-25 17:08:38 | 來源:

資訊>藝市>

  賈叢叢/漫畫

步入8月以來,北京藝術區升級重組加速,而在藝術區居住、創作的職業藝術家基於對藝術區房租、創作環境及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考量,不可避免地面臨多重選擇。這些為了藝術而來到北京的藝術家,正在重新審視未來的道路,是進城或歸鄉?是駐守北京或是遷徙異地?

夢想的聚集

以“北京女孩”形象為獨特創作語言的油畫家張向明在這兩天離開了北京,一家三口移居廈門。

張向明是2006年來到北京的,在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進修了一年之後,租住在黑橋藝術區畫室進行創作,2009年,他又搬到宋莊藝術區。眼下,這兩個藝術區正在面臨著升級整頓的問題。

回顧自己的創作經歷,張向明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我是來到宋莊以後開始賣畫的,2009年底入駐宋莊,2010年就有英國的畫廊收購自己的作品。”在他的印象中,當時的宋莊藝術區已經形成上千名藝術家常駐的規模,被喻為中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大本營,“宋莊很早就聲名在外,很多藝術家都搬過去尋找機會。最早租的是農民房,那時候價格低,只需要幾千元一年,後來條件好了換了大的工作室”。

正如張向明所言,早先的宋莊和798藝術區,為許多在北京發展的藝術家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據了解,798藝術區形成源於央美雕塑係的創作租用,那時候,雕塑係僅以每天每平方米4角的價格租用了兩個1000平方米的空間。著名雕塑家隋建國、設計師林青、出版人洪晃先後入駐,成為最初締造798的鮮活個體。由於這裡有知名的先鋒藝術家入駐,畫商、媒體等資源多,加之租金便宜,使得藝術家和城區保持著舒適的距離。

但是近年來,隨著商業資本的介入,藝術區逐年上漲的房租使得藝術區的環境正在發生著改變,與此同時,孩子上學等諸多現實問題,使得藝術家有了更多的選擇。

藝術區的改變

作為一位在宋莊居住多年的職業藝術家,張向明儘管在宋莊的發展越來越好,但他也隱隱感到了藝術區環境正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這幾年的宋莊越來越商業化。當初藝術家選擇宋莊,是因為這是一個安靜的地方,後來各個不同層次的藝術家越聚越多,魚龍混雜。宋莊的村民隨著藝術區發展之後,也與藝術家産生很多糾紛。很多村民把賣給藝術家的地又收回了,涉及很多官司。在此環境下,藝術家也感受到了很多的壓力。”

與此同時,北京藝術區多年的快速擴張,産生了很多問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表示:“早年間我就一直對798、宋莊很憂慮,因為藝術家們賣畫向來沒有稅收收繳監管,對産業貢獻值很低,又大量以藝術之名佔有大量城市空間,不帶動就業、不促進消費,只佔有空間,只有藝術,沒有産業。”在這樣的模式之下,藝術區的整頓是一種必然的命運。

面對藝術區的調整,藝術家張小濤表示,“我們期待以後有專門的藝術區規劃,並且國家要有相關的藝術基金制度來扶持和資助藝術家和藝術區,如果沒有國家政策對藝術産業的支援,作為藝術家是很無力的,個體要解決這些問題是很困難的”。

評論家、策展人夏可君對此表示認同,“經濟大環境不好,意味著更多藝術家開始尋找具體的工作和創作地,尋求新的機會,也許北京周邊地區會重新出現新的藝術區,這需要政府與民間資本的介入”。

生存的遷徙

有專家指出,每次藝術區調整之後,多數藝術家還是選擇就近往北京周邊地區遷移。縱觀20年來的藝術區分佈,從“圓明園”到西八間房,到索家村,再到環鐵、草場地、黑橋、宋莊、李莊,甚至更遠……現在的燕郊又成為藝術家的一片聚集地。

張向明選擇的是一種“候鳥式”的遷移之路,他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也並沒有放棄北京這扇窗口。“我在燕郊有自己的房子,現在收拾出來當做畫室和倉庫。平時在廈門創作,有展覽事宜再去北京。”他還透露,“現在燕郊應該也有好幾百位藝術家了,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在燕郊,周圍有很多畫材店、美術班,聚集了很多畫畫的年輕人。”

雕塑藝術家張薈林也有著將工作室從798搬到宋莊的經歷。“我當初到宋莊就是一個偶然,只是為了找一個合適的院落而已,其實,到哪兒對我都一樣。”面對宋莊工作室不能穩定長存的可能,張薈林表示並沒有南遷的打算。“雖然我老家是安徽的,但家人都在北京,已經適應了這裡的生活。”

而在策展人唐佩賢眼中,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城市對藝術家來説有著好的政策和環境。“我個人感覺,可能大趨勢是藝術家以後會比較分散,不會集中在北京了。北京的藝術市場與各地相比也已經不佔優勢。”

張小濤表示,成都的藍頂藝術區是一個比較理想的藝術區樣板區,因為在那裏,藝術家可以擁有房屋的産權,價格適中,有美術館、畫廊、書店、設計公司、建築工作室、餐飲、酒店等相關的配套設施。“這種模式是我目前看到的比較理想的藝術區模式,有生長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