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至1889年,凡·高創作了他最著名的系列作品——7幅《向日葵》。其中5幅在今夏于網路上虛擬集結。2017年8月15日,倫敦國家美術館、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館、慕尼黑新美術館、費城藝術博物館、東京損保日本東鄉青兒美術館的藝術專家輪流站在鏡頭前,通過社交平臺直播,以15分鐘時間向世界各地的人展示各自所藏《向日葵》的風姿。
事實上在國內,文化藝術品相關交易以及推廣早就開始出現在網際網路了。並以燎原之勢迅速席捲全國,在短短兩年內成為文化藝術品收藏領域重要的交易方式,並有取代傳統市場的趨勢。然而雖然在體量上愈發龐大,然而似乎誰也沒有找到通向藝術行業的“金光大道”。
01.大環境下的中國藝術
在改革開放之前引起西方人對中國藝術興趣的依舊是傳統國畫,在那時,上百年形成的西方式偏見依然存在。西方藝術愛好者欣賞中國國畫卻並不完全理解它。不過他們常會這麼説:“這幅畫太棒了,但是中國人畫這種畫已經上千年了,他們就沒有新的藝術嗎?”然而,如果中國藝術家們真去嘗試了點新的畫法,又肯定會因為“不是傳統中國國畫”或者被視為僅僅“模倣西方”而遭到排斥。新中國成立以後改革開放以前這一段時期,內地藝術形式是以前蘇聯為範本的現實主義,彼時尚處冷戰時期,東西方正在全面對抗階段。除了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抗,在文化上的對抗也極其明顯,西方批評這種藝術缺乏熱情。而在60年代香港與台灣地區,當地藝術家試圖開始擺脫中國傳統繪畫在西方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試圖建立一種能與西方人進行交流的對話方式進行創作。這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現代藝術的蓬勃發展做好了心理準備。
798藝術區內的鋸齒形廠房
鋸齒形廠房內部的Y字姓梁柱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陌生30多年的西方藝術一下子涌了進來,再加上對過去藝術的再發現,使得中國藝術形式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在中國藝術表現形式發生轉變的大時代,各地藝術區開始慢慢出現,在此其中北京798吧藝術區可以算作最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區了。跨入千禧年,798地區的六家單位進行整合重組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曾經閒置下來的房産被用以出租。恰在這時,中央美院一位老師想要製作一尊巨型雕塑。囿于空間,他們發現了大山子的798工業園區建築具有特殊的美感,內部鋸齒形廠房採用梁柱構造。北側有橫向天窗,既滿足結構合理性,又可提供充足的採光,易於藝術品展覽陳列。而內部採用的Y字形梁柱致敬羅馬建築,滿足藝術展覽的氛圍。於是,這位老師以每月一千元的價格租下了場地面積達3000平米的廠房進行創作,從此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塊似乎被人遺忘的地方,從2001年起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集聚於此。而在當時,鮮有人知798建築群的建築風格到底是什麼。直到2003年,一位英國籍伊拉克裔的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Hadid)來到此地,興奮的説道:“這是世界上僅存的包豪斯建築群!”同年,798藝術園區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具文化性標誌的22個城市藝術中心,從此開始798藝術園區在世界上名聲大噪。
“建築界的女魔頭”-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798地區的諸多電子元器件工業園區是蘇聯援建時期為數不多被蘇聯方面拒絕的項目之一,後迫於無奈中方找到東德方面進行設計建造,包豪斯風格也由此被融入798,誰曾想到50多年前的一次坎坷卻造就了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區呢?對於藝術家而言,包豪斯風格是現代主義風格的另外一個名字,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現代藝術也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建築本身具備的藝術氣息與藝術者創作趨勢不謀而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798地區與藝術者本來就是經濟改革時期中出現的一個標誌性事件,798成為北京城市藝術最重要組成部分,牽涉到了發展以及生産消費方式的重大轉變。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798的成功同樣反映出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近些年最常見的四個字即是“消費升級”。事實上,在中國城鎮化比例達到57.4%的同時,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也得到了高速增長,2016年全國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831元,實際增長6.3%;在人們經濟愈發寬裕之後,必然追求更高的生活方式,藝術作為精神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然也就成為消費升級的中心思想。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以藝術類專業為高等教育主要方向的學子也逐年高漲。2005年全國藝術類院校只有597所,2015年增至1679所。除傳統的藝術類本科院校外,許多綜合性大學也設立了藝術學院,民辦高校設立藝術類高職專業則更多。2015年在高考學生數量總體回落至900余萬人的情況下,藝術考生人數再次創下新高,逼近百萬,約佔高考學生總數10%。即便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新出生人口逐年減少導致適齡高中生減少的趨勢下全國藝術類考生比例並未有明顯下滑趨勢,在一些省市地區甚至有上漲趨勢。高考作為我國最重要的選才標準,逐年上漲的藝術類考生數量完全迎合了消費升級的市場,不斷為未來輸送人才。而這些人才也終將反哺市場,促進中國消費升級的良性迴圈。
02.北京“藝術圈”裏的傳統商業
在798藝術區初具規模之後,在2004年4月至五月首屆藝術節在798舉辦,此次活動共吸引約80000人前來參觀,受此前《時代》週刊評選影響,境外觀眾佔比40%,這恰恰證明了中國現代藝術的吸引力。也正是由此開始,中國各地的文博産業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全國各地。據Larry'slist和AMMA共同推出的首份《全球私人美術館報告》:2016年,全球共有317間私人美術館,其中中國共有26間,位居第四位。從全國的分佈來看,北京的數量有9間排名第一僅低於首爾有13間私人美術館。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廣州、上海數量最多。
劉小東 《尤倫斯夫婦, 2005》
在798尚未成型之際,來自比利時的著名收藏家尤倫斯夫婦在1987年首次來到北京,同時開始他收藏當代中國藝術家作品之路。而他購買的第一件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就是有著“純潔大眼睛”的畫作《西藏少女》而他的創作者即是日後大名鼎鼎的艾軒。在具有一定館藏基礎之後,尤倫斯夫婦在2007年11月創建了位於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也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非國營美術館之一。
無論從展館面積,還是從每年運營的展覽來看,UCCA都配的上專業二字。另外在運營方式上,UCCA也是首個引入館長+CEO的模式,館長主管藝術展覽的品質,CEO則負責整個美術館的運營,招募贊助商、聯繫合作以及各類業務。在盈利方面UCCA顯得格外靈活。第一,據官方數據統計UCCA每年的參觀者近70萬,門票也只是UCCA營收的一小部分,約9成門票價格不超十元,如若成為會員,門票則全年免費,在會員之上設有始建2012年的理事會制度,個人捐贈5-10萬元不等的會費將成為理事會會員。另外UCCA每年開辦的各類藝術活動也吸引到一大批觀眾其中部分活動需要入場費。第二,UCCA藝術教育産業下設“工坊”,工坊針對成年人以及兒童的藝術品手工製作以及繪畫教育,收費相對較高;第三,場地租賃佔據了UCCA營收的大部分,由於場地佈置富有藝術性各類高端品牌都較為青睞。2016年寶馬在此展出新車,後陳冠希又再尤倫斯辦攝影展。進入2017年,尤倫斯承接過兩場較大規模的活動引起了年輕人群的關注“LVxSupreme”的聯名發售活動以及著名街頭品牌“VLONE”的發售。第四,UCCA藝術品商店販賣的藝術衍生品可以保證年營業額千萬元左右。第五點,UCCA最為著名的GALA義拍也成為了另一部分的巨大收入,由於UCCA巨大影響力,每年藝術家都會捐贈作品。據稱,參加活動也是要交錢的,一個位子5萬元。而最終拍賣籌得款項將全部用於支援UCCA未來的藝術展覽和公共項目。
UCCA可以説是藝術圈之內可謂架構以及管理最為清晰的一家之一。在中國,民營美術館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今日美術館、廣州時代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OCAT上海館為代表的地産公司主導派;第二類是以民生美術館為代表的金融公司系統類;第三類是以UCCA、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劉益謙、王薇夫婦的龍美術館等為代表的私人藏家掌舵型。但不論哪一種美術館都面臨著同樣的局面:缺錢以及大眾和現代藝術中間隔著一道門。
國內民營美術館與國外的情況並不相同。國外的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多元,市場相對成熟,大眾了解程度高,接受能力強;除了門票收入,衍生品零售收入,基金會和品牌以及理事會成員等等贊助,同時政府還有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等。大多數國內民營美術館以現代藝術為主,而現代藝術與傳統美術的審美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文森特·梵谷的向日葵你看到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創作者渴望生活的感受,看到真跡的時候你或許為生命的美好而淚流;與傳統藝術不同的是,現代藝術的表現方式可謂叛經離道,那麼就需要觀眾具有“做功課”的能力去了解作者的背景,去了解他的那時的境遇,才可能看的懂現代藝術要表達的是什麼。國內的民營美術館發展不過十幾年,大眾對於藝術的了解不夠深刻,畢竟藝術絕不是“考前衝刺”就可達到程度,這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而資金運營的困境是每一個民營美術館都面臨的最大問題,企業捐助和場地租金是絕大多數民營美術館的資金主要來源。企業捐助才是“站著活”下去的生存基礎,沒有企業捐助的美術館就會變為商業畫廊,這不會是任何一個館長所希望看到的。實際上,民營美術館大部分的贊助都是來自一些大的品牌,品牌贊助美術館,本質上就是為了提升其品牌的文化價值,是作為社會責任的一種回報。但由於中國企業對這方面的認知也比較低,所以國內較大的美術館贊助大多數來自於一些國際品牌,而小型美術館在沒有充足贊助的情況下只能關門或是轉變為商業畫廊。
有些民營美術館用企業的商業模式運營,卻打著非營利的旗號;還有些在用非營利的模式運營,最後卻沒有解決資金來源模式。從短期看,中國民營美術館的贊助問題是難以解決的,依舊會度過一段“苦日子”;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新一批年輕藝術家在國際上展露頭腳,必將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的主要推動力;而更重要的是,中國新一代很快步入社會,而這些人所生長的環境中“藝術氛圍”相對於中國是前所未有的程度,接受能力會反作用於藝術市場。從長遠看,中國藝術市場還是上升趨勢。
03.“藝術圈”裏的電商
事實上藝術品電商在中國早已不是新鮮玩意了,在中國,藝術品成為備受矚目的物品僅三十年,藝術品拍賣也僅僅走過了二十餘年,藝術品電商卻已出現了十多年。隨著近些年國內藝術品市場飽受青睞,“消費升級”理念當道。藝術品消費以及收藏者規模才逐漸擴大,隨之而來的是藝術品相關産業的蓬勃發展。當今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平臺數不勝數,然而真正玩法也就這麼幾種。
成立於2000年10月的雅昌藝術網,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發展之後,至今已擁有200萬會員以及800萬人的日均瀏覽量,使得他在國內藝術界最受推崇。事實上,雅昌藝術網早已塑造出了屬於自己的帝國,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推出的雅昌數據成為藝術品市場最具影響力數據早已深入人心;藝術中國(AAC)一系列相關活動成為中國藝術品最具影響力的評選活動之一;資訊、拍賣、電商産品以及新媒體産品都因其巨大影響力而收穫巨大市場。
雅昌藝術網是中國藝術品行業中每一個企業都希望企及的標桿,面對將人與人距離無限拉近的網際網路,藝術品電商並未風聲水起。近兩年,共用經濟成為資本最青睞的焦點,一些藝術品平臺也希望借用共用經濟的金字招牌突圍市場,然而在短暫曝光後迎來的就是銷聲匿跡。大家都在疑惑,為什麼方式都無法點燃它的市場。而點燃不了藝術品電商市場的本質原因在於電商的性格與藝術品性格的相悖。藝術品本來就是“上層建築”,而在現有技術下,電商平臺首先在視覺感受上就無法達到現場真跡的感染力。另外藝術品這樣高價值且標準難以界定的買賣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與“眼見為實”,從交易的基本出發點就完全錯了。隨著藝術品電商平臺的興起,電商基於其特性所主打的青年藝術家産品未經傳統模式甄別導致良莠不齊,爆款産品稀缺,電商藝術品對藝術市場的改變僅限于對支付方式的的轉變,而美術館作為藝術品消費場景以及潛在消費的“教室“要比線上培養用戶要重要的多。不光是藝術品電商,整個中國藝術市場都需要等,等待著國民將“美”奉為上賓,等待著技術達到表現力的標準,等待著鑒定公信力的提升。
04.藝術圈的“黃光大道”並不難找
事實上中國藝術圈之路的金光大道的首要問題不是怎麼走,而是要怎麼修路,這條路正是中國國民的藝術鑒賞能力。看似中國藝術類相關産業雖然隨著消費升級被拖到了風口,但中國民眾尚未對藝術有著足夠深刻的理解,純粹的西方運作方式來到東方顯得水土不服。一切的舞臺如果沒有人看又有什麼意義?目前中國大部分民眾對版權一詞了解淡漠,一份富有寓意的産品可能隨便淘寶一搜就可以找到性價比更高的。藝術類産業貌似迎來第一春,但是在培養消費者黏性以及品牌獨特性來説還要慢慢摸索。線上並不能治百病,唯有深耕,方能收穫。
再回到藝術品電商是否偽需求還是剛需這個問題上來,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一個假命題。在現代所有商業基於流量這個重要基礎之上,沒有流量就是“喝涼水也塞牙”。剛需與偽需也僅有一線之隔,什麼是藝術?藝術就是美,沒有一個人會放棄對美的追求,基於馬斯洛五大需求論來講藝術必然是剛需,只是現階段在大部分人的消費觀念中對“藝術品”的消費價值沒有清晰的概念。
人的審美各有差異,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癖好,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市場需求來理解。現階段中國大部分國民對現代藝術並不了解,所以他們不可能花大價錢去收藏他們並不了解的物品,而現在絕大多數藝術從業者都將現代藝術奉為圭臬,按照二八定律去解釋藝術圈市場其中不乏玩票之徒,這就成為了用戶痛點。藝術工作者大多是理想主義者,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藝術圈市場通向金光大道並不難找,每一公里的路牌標上都寫著“長尾理論通向金光大道”。藝術圈市場最重要的是銷量而非利潤,想要獲得成功就要門檻,向用戶妥協似乎是彎腰,而在彎腰的同時你也獲取到了他們的信任;一但獲取用戶的信任未來的藝術價值就在你手中左右。市場需求和用戶痛點就在那擺著,彎腰蟄伏或是在不知長短的培養國民審美過程中站著倒下的選擇期已經來到。藝術雖然高於生活,但也源於生活;接點地氣,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