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曲線”中的青年藝術市場走到哪一步了?

時間:2017-08-07 19:43:23 | 來源:雅昌藝術網

資訊>藝市>

圖表1-2008-2017年青年藝術家(1970年以後出生)的年度成交額及成交量變化走勢圖

(數據取自10家樣本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匡時、北京誠軒、北京翰海、 保利香港、上海佳士得、北京蘇富比)

如果我們以1970年後出生為界定青年藝術家的標準,那麼中國二級市場對青年藝術家的想像和推薦,其實從未中斷。早在2008年,北京保利和北京翰海就分別組織過“中國新銳藝術專場”和“中國新藝術:1975年後出生的一代”來大規模地推薦青年藝術家群體。但與今天不同的是,當時正處在第一個高峰期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所推崇的青年藝術家面貌和今天差異較大。其中主要囊括了三部分力量:一是“後89”藝術潮流中的幾位年輕人物,如尹朝陽、謝南星、李松松等;二是當時市場熱捧的“卡通一代”,代表人物有高瑀、江衡、陳可、韋嘉等;還有一部分則是傳統寫實力量。

2010年尹朝陽的《天安門廣場組畫》在中國嘉德以1097.6萬元成交,是青年藝術市場“第一週期”的最高價格。這一紀錄直到2015才被賈藹力再度刷新。

這一群體構成了2008年-2011年間的主要青年藝術市場,但由於經濟危機、購買力洗牌以其自身風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制約,這一時期的流行作品在此後市場中逐漸隱沒,能夠持續有所作為的藝術家也大多經歷了轉型,所以先稱之為青年藝術市場的“第一週期”,在此我們先按下不表。

更為我們所熟知是從2012年後逐漸萌芽的新一代青年藝術家,他們歷經了“新水墨”、抽象、“新繪畫”等熱潮板塊的更疊,其中的佼佼者如賈藹力、劉韡、王光樂、仇曉飛、段建宇、謝南星、郝量等人逐漸成為當下市場的炙手可熱新星,加之此系統中其他層級的青年藝術家,共同構成了當下青年藝術市場的格局,此為青年藝術市場“第二週期”。

郝量2009年的作品《移用解剖學系列》在北京匡時以575萬元成交,是本季青年藝術家作品中的最高單件成交。

但如圖表1所示,“第二週期”自2012年萌芽,經歷了2013至2015年3年的連續攀升後,在2016年急速逆轉,至2017年春拍同樣延續了下滑的趨勢。相較于“第一週期”在2008年後遭遇的全球經濟危機以及國內外購買力更替等根本性的市場轉變,“第二週期”所面臨的環境相對平穩,近期的連續下滑是否意味著“第二週期”的終點即將來臨呢?

圖表-2“光環曲線”示意圖

在上世紀美國矽谷崛起的時候,許多尚處於萌芽期的新概念剛一齣現就被寄予厚望。媒體和學術界的熱捧,有時甚至是非理性的渲染,引得一些企業躍躍欲試,公眾對新技術的預期也陡然飆升而進入過熱期。而後隨著諸多尚未認識到的問題和風險逐漸顯露出來,尤其是一些急功近利的盲目擴張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更使對技術的關注度跌入谷底期。於是,面對嚴峻的現實,人們開始反思,並且從實際出發重新認識和評估新技術的價值,對技術的關注度得以逐步進入攀升期。在此過程中經營模式得到創新、適用的工具和方法論應運而生,並在數代演進之中趨於成熟,於是新技術應用進入成熟期。

在IT技術領域,有一種“光環曲線”似乎可以幫助我們解釋“第二週期”近些年的劇烈變化。“光環曲線”也稱為炒作週期(The Hype Cycle)或技術成熟度曲線,是用來評估新科技成熟度,市場接受度和商業應用程度的工具。整條曲線涵蓋了“萌芽期”、“過熱期”、“谷底期”、“攀升期”(也稱“復蘇期”)和“成熟期”五個期段,各段之間並沒有截然的分界線,而是一個漸進的變化過程。這種工具也大致符合人對新事物的認知規律。

圖表3-2012-2017年成交量和成交額走勢曲線

如圖表3所示,2012至2016年間的青年藝術市場走勢基本符合了“光環曲線”的前三個期段,2017年由於只有一個季度的拍賣數據,並不能非常準確地反應當下的市場態勢,但如果2017年秋拍並不發生大的行情變動,依舊延續春拍的局面,那麼目前的青年藝術市場走勢應處在谷底期和攀升期之間。

對於有志於青年藝術的收藏者而言,目前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入場時機。從投資角度來看,除個別藝術家也還將有被挖掘、提升的餘地外,整體增值空間較小,如2014至2015年那段“過熱期”的整體大幅增長局面,應該很難再復現。

那麼,還有被挖掘和提升空間的藝術家究竟是誰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哪些青年藝術家在以往幾年創下了高價,而他們的價格變化過程又是怎樣的。

相對於市場資歷深厚的成熟藝術家,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並沒有經過大量權威機構背書,價值受市場影響大,加之流通數量較少,價格也很容易出現快速波動。有時候一件作品以遠超預期的高價拍出,在聚焦目光的同時,也能快速帶動市場買氣,並且由於國內市場跟風現象普遍,這種操作方法堪稱屢試不爽。所以在二級市場中挖到“第一桶金”,幾乎也可以看作是一位藝術家價格進階之路的起點。

圖表4- 青年藝術家們獲得“第一桶金”時刻表

圖表5-部分熱點青年藝術家2013-16年成交均價的變化

在“第二週期”的初期,賈藹力是最先通過拍場的驚人高價獲得市場關注的案例,其2007年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在2012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以662萬港幣創下當時年輕藝術家的最新拍賣紀錄,驚人的高價加上無畫廊代理的個人經營模式,也使他收穫了大量的關注和非議。其後賈藹力更是在2014和2015的香港蘇富比拍場中兩度突破千萬成交。在這位“先行者”的範例下,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作品跨入百萬級,並創造了越來越多個人成交紀錄。但在2016年後,賈藹力作品成交量和成交率均有所下滑,今年春拍中更沒有作品上拍。只有今春高古軒宣佈代理賈藹力作品的消息,才多少穩住了人們的信心。

2012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賈藹力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的高價成交不僅使其一鳴驚人,也拉開了青年藝術家價格集體攀升的大幕

在此之外,如圖表4所顯示的,作為2004年便首度推出了“中國當代藝術專場”的拍賣行,香港蘇富比在中國青年藝術市場中的話語權同樣是無與倫比的。如圖表所列出的部分一線青年藝術家名單中,近半數是在香港蘇富比取得了第一次拍賣價格的突破。

而且香港拍場誕生“曝光效應”也能很好地延續到內地市場中,使挖到“第一桶金”的藝術家們的市場價格快速成長,在接下去的每個拍賣季中均有明顯增幅,並伴隨著大量高價拍品的誕生,快速步入一個市場小週期中的“過熱期”。

雖然難免也有人會質疑拍場高價的真實性,但作為藝術圈唯一公開的市場數據,二級市場的成交記錄仍具備非常顯著的作用。以今春謝南星唯一成交的作品《無題NO.1》為例,雖然不知其為何在2011年的尤倫斯專場中順利成交後又再度出現在了2017年的尤倫斯專場中,但前次126.5萬元的成交記錄顯然作為價格基準影響了後來拍賣的估價,最終這件作品以161萬元再度成交。

  謝南星《無題 No.1》 布面油畫 2006年作 2017北京保利成交價:161萬元

在某些藝術家市場價格進入“過熱期”,短時內再難有較大增長後,市場也會自我更新,去找尋新的增長點。對於目前正經歷著“谷底期”和“攀升期”的市場而言,憑空造星的難度變大,市場更願意在具備一定資歷和創作厚度的藝術家中進行選擇。標準大抵是具備一定流通基礎,但數量不大,並且價格也未被拉升過高的人選。近兩年相對熱門的段建宇、黃宇興甚至王音都是符合這些類型和特點的藝術家人選。而未來的熱點人物也應是在這個範疇之內。

對於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青年藝術市場,行情和現象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但市場運作的規律卻幾乎是不變的,始終無外乎作品數/品質、訂價、藏家群鋪墊與一、二級市場及經理人的推銷手法這幾個環節。因此,每年的高價拍品對市場仍具備著相當的指引能力。

圖表6-歷年成交TOP10名單的變化,括弧內為重復上榜件數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市場整體表現越好的年份,青年藝術成交單價TOP10的名單人數越少,在市場起伏時,反倒能看到許多新鮮面孔涌現。如2008年TOP10名單由尹朝陽、曾傳興和李暉3位藝術家佔據,2015年則是賈藹力、劉韡、謝南星和王光樂,而2016年則有7位藝術家進榜。顯然,在市場過熱時,資本的投注區域也變得更加集中。

圖表7-2017年春拍青年藝術成交價TOP10

本季青年藝術家的上拍和成交量較少,除了王光樂、仇曉飛、謝墨凜、段建宇等少數藝術家有兩幅以上作品成交,90% 以上藝術家僅有單件。而在TOP10名單中,除仇曉飛有兩件作品進入榜單之外,其他8個席位各自歸屬於不同的藝術家,其中段建宇和王鬱洋為首次進入榜單。段建宇成名很早,其作品曾被尤倫斯收藏,在近幾年隨著內地市場“新繪畫”潮流的興起,而逐漸被市場重視,是近兩年內地市場廣受追捧的藝術家之一。王鬱洋雖然在一級市場沉澱已久,但此前並未有二級市場記錄,此次其2007年作品《人造月》在保利尤倫斯專場中釋出,而首次進入榜單。

仇曉飛作品《反覆》在北京保利“尤倫斯男爵珍藏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中以253萬元成交,同場的另一件仇曉飛《奧特萊斯的維納斯》則以149.5萬元被同一藏家競得。

由於2017年的秋拍還尚未開始,並不能武斷地判斷今年青年藝術市場的景氣程度。不過從高價作品的分佈來看,北京保利是本季對青年藝術家作品推薦力度最大的拍賣行,不僅開設了“尤倫斯男爵珍藏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拍出多件尤倫斯的中國青年藝術家藏品,還在日、夜場中持續推出“新繪畫”作品。

王鬱洋的《人造月》此前一直陳列在UCCA大廳中的,在本季北京保利的尤倫斯專場中釋出,並創造了王鬱洋作品的拍賣紀錄

除了在TOP10榜單中獨佔8席外,北京保利本季在青年藝術的成交額和成交量方面分佔總成績的67.66%和52.47%,不僅刷新了北京保利近10年青年藝術板塊的最高單季成交額,也是兩地各拍賣行之最。這一方面反映了北京保利本季在青年藝術板塊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其他拍賣行在本季對該板塊投入的減少。

青年藝術家在市場中的快速起伏部分源於年輕人身上所伴隨的不確定性。其中一方面來自藝術家創作,畢竟依然處在進行中的年輕藝術家會遭遇的未知風險很多;另一方面則來自市場,其中包含了藝術家與市場的合作程度以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平衡關係等博弈,需要每個個體自己把握。

劉韡2015年的作品《無題》在本季北京保利的“尤倫斯男爵珍藏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中以460萬成交

除了目前已經站穩腳跟的藝術家,還會有新的70、80後“種子選手”逐漸進入視野,但究竟是哪些人和作品會勝出,現在還很難預料,就像市場對’85 和後 89 藝術家的認定一樣,中間必然會經歷起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青年藝術似乎也並不會超然于這個規律。

結語:在青年藝術整體步入“谷底期”和“攀升期”的今年,曾經的集體出場,逐漸變為市場明星們的“個人戰”。明星藝術家的背後,是金錢、人脈與操盤心機堆積出來的大道,但是這條看似康莊大道也可能因為某個微小的操作環節出錯,迅速瓦解。市場做大做小,操作心態很重要,除非銀彈充足,能在市場裏當起巨鱷,優遊其中進退自如,不然一味貪圖眼前利益,起高樓的同時,也諭示樓塌的來臨。青年藝術的整體行情是否已達“谷底”?究竟還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步入“成熟期”?觀察仍將繼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