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策展人,在時代的多樣性裏前行

時間:2017-07-17 23:28:11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許望

資訊>藝市>

“策展人是連接觀眾和藝術作品的重要橋梁,但策展專業在院校裏沒有一個很系統的課程,策展人缺乏培養的土壤,所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PSA)想擔當這樣一份責任,做一個獎項來鼓勵國內年輕的策展人。”PSA館長龔彥表示。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PSA于2014年推出首屆“青年策展人計劃”,意在挖掘青年策展力量,為他們提供實踐理想的平臺、全面深度的指導、進入公共視野的途徑和良性的成長環境。

7月6日,“青策計劃2017”最終結果在上海外灘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揭曉。今年PSA共計收到66份有效參賽方案,最終選出的三組獲勝策展方案將獲得PSA提供的總額近百萬的展覽經費,以及運營管理、教育活動和宣傳出版等方面的支援。

建築學博士的策展實踐

來自同濟大學的建築學博士研究生莫萬莉、姚微微、鄧圓也、林琳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取名“家庭婦女討論群”,她們推出的策展方案“甜蜜的家”在“青策計劃2017”評委會不記名投票中獲得最高票。11月24日,這個原本只存在於紙上的方案將在PSA揭幕,從構想變為現實。

“青策計劃2017”的招募會于5月2日正式啟動,確定參賽後,建築學出身的四個女生首先想到的是做一個跟空間和人有關的話題。家是和每個人都相關的空間,而且家庭也跟女性化息息相關,所以重心自然而然放到了這上面。“大家都認為家應該是甜蜜的,是一個避風港,但其實甜蜜的意象背後,可能隱藏了很多並不那麼美好的事物,我們試圖去解構家的甜蜜意象,然後通過藝術家的參與,來表達他們自己對家的理解。”莫萬莉説。

在初步的策展方案中,“甜蜜的家”設定了八面“規訓之墻”,以文獻展的方式用影像、圖片、歷史案例來展現在歷史上,甜蜜的家這個主流的意像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八面墻之間夾雜五個叫“甜蜜之繭”的異形空間,計劃邀請五位女性藝術家在此展現她們對家這個空間在不同側面的理解。此外,四位策展人引入了叫作“窺視之錐”的系統,即在“規訓之墻”上設一個對位的開口,引導參觀者觀看甜蜜之繭內部。“一方面參觀者參與到了甜蜜之家意象的構建之中,另一方面,家本身是一個非常私人化的空間,通過窺視的行為,我們希望可以打破這樣一種界限。”莫萬莉解釋道。

“青策計劃2017”評委之一馮原認為,一個好的策展必須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有社會意義的選題,另一個是用藝術的手法讓選題具有視覺效果,而“甜蜜的家”兩點都做到了。“從主體上來説,她們抓住了當代生活一個比較明確的現象,把思考的觸角放到女性主義或者説家庭關係的各方面;另外因為她們都有建築學背景,展覽有很完整的空間設計,展場設計上比較具有邏輯性。”

儘管四位策展人同是建築學博士研究生,但在此之前,她們擁有不同的學術經歷。莫萬莉從本科到博士一直研究建築學,鄧圓也本科和碩士階段則研究人類學,因此主要負責文獻展部分,姚微微碩士研究主題為都市人類學,因此展覽的兩部分都會涉及,而林琳的設計學背景則讓她成為四人中策展經驗最豐富的人。

經過四屆比賽的積累,龔彥認為這個平臺吸納了越來越多有複合學科背景的人參與進來。“通過我們這個平臺看到了很多院校裏面看不到的有意思的人群,他們不一定完全是科班出身,但是有很好的文學、建築,甚至是音樂或者歷史社會學等方面的綜合人文素養。所以從他們身上我也看到了中國未來策展的希望。這兩屆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學習建築的人積極參與到了策展的領域,從對空間的認識和解讀去回看作品。”

青年策展人路漫漫

最近二十年以來,隨著文化全球化和中國的開放,重要的文化活動開始逐步建立起成熟的策展人體制。在一定的理論研究深度和廣闊的人文視野下,文化事件的發生才能對社會構成某種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之下,策展就顯得非常重要,然而要成為策展人卻並不容易。

馮原認為,文化活動從內部機制來看,具有小圈子化的特徵。基金會、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評論家和學者構成了評選圈子,一方面他們高度專業化,可以正確選擇策展人,但另一方面也排斥了其他人進入到這個運轉機制的可能。“這就意味著,年輕人成為策展人的難度可能比成為商業藝術家更大。因為對策展人的考量中,更看重經驗和曾經取得的成績,而這些是年輕人所不具備的。”也因此,“青策計劃”才有存在的必要性,畢竟它給年輕策展人帶來了機會。

通過對四屆參賽方案的主題研究和數據分析,馮原發現,青年策展人的方案有一定的時代特點。“參賽者們會在當下的文化語境裏表達出所謂的青年特徵,比如更加有反叛精神、更加懂得新技術。他們傾向於選擇今天流行的網路數字技術和數字時代的一些文化特徵作為主題。即使是傳統策展主題,比如女性主義、意識形態、文化衝突,也會納入到今天新的網路文化或者消費文化的特徵中去。”

龔彥則表示目前收到的方案和自己期待的比起來還是有點偏保守。“我還是期待更出乎意料的方案,在主題闡釋和展示形式上有突破。目前的展示形式還是在西方所提出的白盒子或者黑盒子的範疇裏。”作為西方現代藝術展覽公共空間的模式,白盒子多呈現架上藝術,而黑盒子則呈現影像作品。

“今天我們有VR(虛擬現實)技術,不用親臨現場就可以看展,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到一個現場看展覽?一定是因為它會提供特別的體驗。這個體驗很多是來自於空間的傳達和展覽形式上的突破,所以希望年輕策展人在這方面多多思考。”龔彥表示。

策展教育的矛盾

儘管策展仍然是一個小眾的領域,但隨著文化産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內外院校也逐漸開設了策展專業課程。作為中山大學的教授,馮原認為策展專業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點。“一方面我們希望藝術活動有野生的、自我發展的潛力和活力,但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專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傾向於學科化,一旦學科化後,培養出來的年輕策展人又會相對程式化、教條化地處理問題。這種矛盾性是一種結構性的存在,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克服的。”

策展人要有一定的理論思考的深度,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同時他們還要是藝術領域中的行家,才能對一個文化活動的總體性有所把握,引領不同的藝術家對相應的主題作出回應和解答。因此龔彥認為,策展人在專業化的培養之外,綜合的人文知識結構也是必備的。

在談到策展人的職責時,曾策劃多個重要展覽的龔彥表示:“策展人應該用謙卑的姿態去講故事,幫助藝術家提升自己、延長藝術壽命,而不是加速這個藝術家在商業浪潮中快速消費掉自己的趨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