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畫家”除了成為熱門話題 對藝術還有啥好?

時間:2017-07-17 23:21:30 | 來源:美術報 杜少虎

資訊>藝市>

編者按:

近年來在美術界,隨著以博士名義舉辦畫展和各類活動的逐漸增多,“博士畫家”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藝術群體。在常人眼中,博士畫家出身名門,其畫作也必定不同反響,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這些年社會上對繪畫博士有一定的爭議,比如説,有人會認為,一些畫家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創作上反而退步了。的確,有些畫家成為博士之後在藝術創作中變得“舉筆艱難”,是現實存在的。當然,也要避免以偏概全地看問題,博士中畫得好的大有人在,每位畫家選擇不同,情況各異,畫得好壞與“博士”頭銜其實也無必然關係,但本期討論的是,藝術類博士的藝術創作與理論水準是否一致?畫家是否需要讀博?讀博對畫家的藝術創作是否有實質性的影響?我們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學者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觀點,以期使我們對這一話題有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林印吉 作品 油畫

“博士畫家”現象芻議

文/杜少虎(西安)

“博士畫家”是近年來國內畫壇十分耀眼的學術“頭銜”,也是當下頗有爭議的文化現象。這些由學術機構授予和確立的合法身份挑戰了現有的文化秩序,它借助於傳統與創新的法理佔據了文化場域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現實生活中,“博士”頭銜不僅是進入大學教書的最低“門檻”,亦是許多人尋求仕途晉身的“敲門磚”,更是藝術市場中的“寵幸兒”。儘管畫家圈內欽羨者眾多,詆毀者有之,然而這種身份卻依然散發著熠熠光輝。大家知道,博士身份的獲得是艱苦而且漫長的,在近乎苛刻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博士並非等閒之輩,他們依靠豐厚的藝術學養和專業技術水準,代表了一個社會中新的文化階層——那些正在尋求藝術變革的新生文化力量。

倘若在10年前,美術學的博士在國內可謂鳳毛麟角,較為罕見,而且基本上都是“美術史學博士”,能否執筆作畫似乎並不重要。而10年後的今天,不僅“美術史學博士”數量劇增,而且“美術實踐博士”亦層出不窮,並漸呈“星火燎原”之勢。從人類學的視角觀察,這個群體在形態、功能和行為上的影響,更容易被社會接受和認可,在我看來,“博士畫家”不僅是一種文化身份,更是學術水準的尺規。

在常人眼中,博士畫家出身名門,其畫作必定不同凡響,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許多博士,雖受業于師者,不過幹祿之文,只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而此種情況最應引起警惕的,是“得魚而忘筌”。許多實踐類博士為得到博士學位而苦讀數年,期間無形中荒蕪了創作。致使許多畫家成了博士之後反而“眼高手低”、“舉筆艱難”。這種現象,往往令許多博士畫家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當然,也有許多天分很高的“博士畫家”,他們深知讀書的滋味,自然會一心一意潛入書中,並且絕不會過分苛求,作繭自縛,而是將讀書心得很好地應用於繪畫實踐,把中國繪畫中所強調的“士氣”融入到筆墨線條之中。他們非常清楚,博士畫家若想名副其實,必須“登廟堂,覽山川,結交海內名流,然後氣局見解,自然闊大;良友琢磨,自然精進。”否則,學術視野過於狹窄,如何能配得上“博士畫家”的雅號?

當前,博士畫家群體中仍然存在著繪畫水準良莠不齊的現象,客觀地講,其中雖不乏青年才俊,但也仍有少數濫竽充數之輩。而産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博士教育的培養機制問題,以及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之間的相互衝突與矛盾。毋庸諱言,目前的中國式“美術實踐博士”教育尚處於探索階段,其培養方案中的“創作、研究並重”其實是相互衝突的悖論,創作訴諸於視覺和感官;研究依賴於理性和邏輯判斷;而最終拿到博士學位則主要依靠學術論文。試問,有誰聽説某人是因為畫得好而拿到博士學位的?況且繪畫本身就沒有統一而固定的判斷標準。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博士畫家因現實需要而紛紛專注于寫作,顧此而失彼。這或許是“美術實踐博士”在藝術水準上出現兩級分化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美術實踐博士”與“美術史學博士”在繪畫水準上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儘管兩者都可籠統稱為“博士畫家”,但大家知道,有許多出身於歷史、中文、外語等人文學科甚至是理工科的“美術史學博士”,這些博士的文字能力和學術水準無可厚非,但在繪畫方面缺乏嚴格的造型藝術訓練,他們僅憑個人愛好和超人的鑒賞力就直接涉足繪畫創作,顯然十分唐突。而其中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從今天中國美術教育發展的格局來看,“創作實踐博士”培養的方向是畫家;“美術史學博士”培養的方向是理論家和批評家,因此即便是偶爾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必須明告世人自己的真實身份,就像高居翰先生把元代的士夫畫稱為“業餘文人畫”一樣,他有著自己堅定的專業立場。

長期以來,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的矛盾衝突在繪畫界較為突出。大多畫家根本不情願在學術研究上浪費精力。對於那些在形色明暗中游刃有餘的畫家而言,枯燥的文字並未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導致許多優秀的青年畫家與“博士學位”失之交臂。在這其中,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研究學術的意義以及理論研究對繪畫創作潛移默化的影響。20世紀末期以來,藝術圖像和視覺文化的研究正在全球範圍內從理論的邊緣性轉移到學術中心的位置,實踐性科學研究與交叉學科的新方法正在逐漸醞釀形成,人們似乎已經發現,理論是行為的基準,藝術的理論可以幫助畫家産生正確而富有洞察力的提問方式,可以幫助畫家開拓視野,甚至把理論方法應用於視覺藝術實踐與文化語境的分析研究之中。可以肯定,博士階段艱苦的學術訓練可能會給一些畫家帶來意外的收穫和更深層次的啟示。

“博士畫家”屬於特殊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擁有大量的文化資本,肩負著文化創造者的使命。因此,他們不應該是始終被囿于狹小專業圈子的手工藝人,而是有著獨立人格、公共良知和社會擔當的精英藝術家。在他們身上,既保存有“家國天下”的傳統士人心態,又有著對西方文化比較完整、直接的認知,同時還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十分令人欣慰,目前有大多數的“博士畫家”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作為引領潮流的藝術家,他們期望通過對文化生産場域的積極參與而確立自身的學術權力與知識名望,他們渴望有足夠的藝術修養,去重新找到創造之源。我想,這或許是他們不遺餘力地從事博士研究工作的最初動力。

畫得好壞不能怪“博士”頭銜

文/束新水(南京)

百度定義博士是“標誌一個人具備出原創成果的能力或學力的學位,是目前最高級別的學位。擁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同等學力,意味著一個人有能力由學習階段進入學術階段。具備出原創成果的能力或學力是博士學位的核心內涵,也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最本質特徵”。

博士是西方教育模式下的學習程度的定位,尤其針對於專門的技術學習,也是西方科技、文化的發展使得學科有越分越細的趨勢下的必然,這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正好相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學習的終極是趨於綜合,而不是趨於局部。

中國美術教育有博士學位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先是有美術理論博士,近幾年又有了美術實踐博士。至於美術類的博士繪畫水準如何就不是簡而言之的事了。

流行的説法是畫畫的考上博士畫畫就會退步,抑或是説博士畫家畫得都不咋的,我想不能以偏概全,博士中畫得好的大有人在,當然,畫得不好的更多,其中原因很多,比如有人考上博士後迷上理論不愛畫畫了;比如有人從前是搞理論的考上博士後突然愛好起畫畫來,比如有人就沒畫畫的天賦,但考上博士卻沒問題等等。當然,原因遠不止以上三種,總之,討論博士畫得好壞的原因本身就沒有太多意義。

我個人體會是:作為畫家不一定要讀博士,但是作為一個畫家兼教育工作者,讀一個博士就有相當的必要,畫家只要能畫好畫就很好了,如齊白石等畫家恐怕初中學歷都沒有的,照樣名垂畫史。而一個畫家兼教育工作者只是畫好畫還不夠,還必須弄明白畫背後的一些道理,並告訴學生明白這些道理,才不至於變成作坊裏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所以很多畫得不錯但理論水準不好的畫家很少能培養出好的學生。這並不是説讀了博士理論水準就高了,我看也不見得,但畫家讀個博士至少要多讀幾本書,還是有益的,至於博士畫得好壞全然不能怪“博士”這個頭銜了。

實踐類博士的理想狀態

文/李戈曄(上海)

這幾年讀博蔚然成風,博士大軍浩浩蕩蕩衝進藝術領域,藝術類博士的藝術創作與理論水準是否一致?畫家是否需要讀博?讀博對藝術創作是否有用?讀了博士對繪畫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這些問題逐漸成為熱門話題。

作為藝術實踐類的博士最理想狀態應既是藝術家又是學者,要做到這兩方面兼備需要堅實的學養和學識作為依託。藝術實踐類的博士在藝術創作上要有自己的風格追求與建樹,這本身就需要不斷地提高審美水準和創作理念,因為藝術創作的個人風格不僅僅是建立在技術上的,更是建立在綜合性的學術品格和審美能力上。博士階段的學習是在專業創作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美學理論,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學識、心性等全方位的能力。對於實踐類博士來説,注重傳統繪畫的理論研究和對當代藝術觀念的研究,對於創作實踐是必要的,研究藝術的歷史對於藝術的發展趨勢會有更好的判斷和認識,對於推動個人藝術的發展有指導意義。讀博士的目標並不只是拿到學位,更重要的是在博士期間,在學術上和創作上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加強和提升學術與創作水準,在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梳理。藝術實踐類博士是以書畫的創作實踐為基礎,書畫理論研究為目標,努力實現實踐與理論兩高。

理論研究對於藝術創作的提升有實際的意義和影響,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很難從美學上對繪畫有深入的理解。藝術實踐類博士在藝術理論知識架構上普遍存在不夠全面的弱點,需要對文獻進行梳理,閱讀經典典籍,補充認識論上的不足。通過對理論體系的深入探索,鍛鍊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有助於繪畫創作水準的提升。歷史上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能力,才能將藝術創作不斷向前推進。宋徽宗要求畫院畫家在繪畫之外研讀經書,提高學養,以詩入畫,強調畫外之意境,成就了諸多大家,出現了許多的曠世名作,使得宋代藝術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座高峰。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藝術創作的發展都離不開理論的總結和觀念的更新,對於個人來説更是如此。博士應該是專業領域的精英,博士階段的研究領域應是更專業化、更區域化的。藝術類博士的設置本就是以學術為目標,深入地進行藝術專業領域的研究。作為有著博士學歷的畫家來説,具有豐富的專業學識是必要的素質,理論知識結構和創作能力都很重要,想要兩者兼具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與辛苦。理論對實踐的推動作用的效果有時候並不是顯性的,也不是整體統一性的,存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做藝術與做學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領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