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引發藝術形態和審美經驗的變革。如今,虛擬現實等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更是對當代藝術審美體驗深度和廣度的拓展。學者表示,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應用,將為重新探討藝術和技術的關係提供新的契機。
為文化藝術創新提供動力
虛擬現實是近年來新崛起的技術,這種技術借助於光學設備製造虛擬影像,建立起一種類似真實的影像場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峰提出,從藝術和現實關係的維度來看,虛擬現實將為我們提供從技術形式到藝術形式轉變的典型範式。一般而言,虛擬圖像通常基於現實生活,通過模倣現實,並且改造現實,形成某種影像,然後“如實”反映給人們,使人們沉浸在虛擬效果的美學對象和語境中。
王峰舉例説,VR旅遊、VR電影、VR遊戲的特點是借用各種技術手段,使參與者看到的影像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儘量達到場景融入的情境。這既是一種藝術效果,也是技術努力追求的方向,從這一維度看,虛擬現實新的審美狀況的出現,將引發對藝術的本性與技術的基礎性關係進行重新探討。
虛擬現實等新媒介技術為我國文化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表示,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人們的藝術體驗和藝術生産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他以3D動態新傳統藝術《清明上河圖》互動展演為例,展現了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相遇的可能性。“未來博物館的文物將不再是靜止地供人觀看的物品,還可以為參觀者提供個性化的參與性體驗。”他説,3D動態《清明上河圖》即是文物新形態的展現,其中唯美舞劇和智慧數字技術的合璧,讓參觀者們體驗了《清明上河圖》中的情景,也使得宋代的社會人文得到了生動演示。
現代人文化生活出現變化
虛擬現實等新媒介技術給現代人文化生活帶來深刻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河表示,在數字化藝術的時代,人們接觸文化是一種文化權利,這種文化接觸不是通過政府賦予的,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高速發展實現的。人工智慧、網際網路、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使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變得模糊,可以讓繪畫、藝術、音樂以高度保真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伴隨虛擬現實技術的日漸成熟,必將改變如電影、展覽等藝術的審美形態,包括音效、畫面、感官等。王峰談到,虛擬現實技術不僅僅生産影像,從影像的逼真和創造性來看,它除了是一種技術形式,更是一種藝術形式。
王峰認為,現階段人們更傾向於將虛擬現實稱為技術。若將虛擬現實看作一種藝術形式,則需從一種整體的影像形態來衡量它與現實影像的關係,並接受既有藝術觀念對其的批判。
傳統文化與新技術擦出火花
談到如何對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媒介技術的關係時,金元浦認為,傳統文化的未來態勢必定要與新媒介技術擦出火花。在傳統式的觀看中,參觀者和傳統藝術是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空中對話。而通過新媒介展示出來的傳統藝術與觀看者之間是在同一時空中進行互動的。這樣的一種展現方式能夠更加吸引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傳統文化以全新的形式亮相可以喚起大家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
大眾層面藝術欣賞的普遍化,促使人們的藝術消費需求得到滿足。但在李河看來,藝術的獨創性和唯一性在任何時代都無比珍貴。可新媒介技術除了保障人民藝術欣賞權利外,過於便捷的複製藝術也削弱了大眾深度藝術趣味的提升。
王峰告訴記者,由於現階段技術發展並未成熟,虛擬圖像和真實圖像易於區分,這種可控制性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帶來了安全感。“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種控制將逐漸失效,對虛擬現實負面效應的批判也會成為普遍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