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饑渴”呼喚金融

時間:2017-06-13 19:06:27 | 來源:收藏快報

資訊>藝市>

估值千億元的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迄今只有一家銀行做常態化投資,近年來熱錢涌入股市、樓市,卻很少對有數千年積澱的中國藝術品“感冒”。藝術品投資風險高,最“冷靜頭腦”的金融機構如何把控,普通家庭未來又能在藝術品理財上趕上哪一波“紅利”大潮?

“從金融機構角度看,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是一個孩子,比較衝動,不守規則,甚至説謊,這樣怎能獲得投資機構青睞呢?”濰坊銀行原行長史躍峰如是説。

史躍峰説,金融化的藝術品,是被金融度量過的,市場有更高的認可度,有更強的流動性,因為現在選質押品的時候,浩瀚的藝術資産金融機構可能只選一部分,絕大多數的當代藝術家還進入不了藝術金融資産配置的資産池裏面。

過去幾年,曾經試水藝術品信託的金融機構曾經出過問題,隨著國家整頓銀行軌外業務,目前真正合規的藝術品基金、信託已經很少。因此,當前藝術品金融僅僅作為一種銀行業的創新業務存在。換句話説,雖然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前景和潛力越來越被金融機構所看好,但市場尚未規範到專業金融機構“出手”的時候。

藝術品的資産變化過程中,金融發揮了四個作用。史躍峰介紹説,“第一個,藝術品價值的發現;第二個,提高了藝術資産的流動性;第三,促成了資本的重新配置;第四,規範了藝術市場的行為。”

不過,金融機構要認定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有自身複雜的邏輯。“藝術品首先要判斷其真偽,其次是否被市場高度認可,第三,藝術品能否有較強的流動性,第四,相關權屬要清晰,第五,藝術品還要容易保管,第六,價值長期穩定,只有同時滿足這六個特徵才能被金融機構認可”,史躍峰説。

以此為標準,讓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等名家的字畫被機構投資者認可也並非易事。史躍峰舉例説,即使是一幅名家字畫,金融機構在確定其真偽後,還要判斷這是畫家的代表作,還是應付之作,因為應付之作很可能日後帶來資産價值的大幅波動,導致投資失敗。另外,一幅作品的市場認可度與學術價值之間也有金融“風險”。“大家都知道,網際網路時代交易量、流水、點擊量都可能造假,百姓看到的某些被熱捧的藝術品很可能就是一時炒作出來的,與學術認可度不是一回事。如果這中間分不清就存在風險。”

專家表示,要讓金融機構規避藝術品價值、真偽等難題,推動藝術品金融發展必須引入權威的第三方。通過期權、契約治理介入,藝術品金融市場形成了一種閉合的風險緩釋措施,降低了金融機構投資的風險。

實際上,金融除了發現藝術品價值,還起到了通過藝術品重新配置資本的作用,這在百姓理財、金融機構投資上效應明顯。今天藝術品投資的前景已超過股票、房地産投資,成為國內新興的投資理財方式之一。“因為藝術品天然具備避稅、保值增值等理財功能,在發達國家,財富人群會將30%—40%的財富配置到藝術品上,國內財富人群配置藝術品資産的比例也提到了20%左右。”但史躍峰卻提醒消費者,進行藝術品投資,家庭投資者一定要“看得清楚”。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