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賣場和日常秀

時間:2017-06-12 18:59:37 | 來源:南方都市報 謝湘南

資訊>藝市>

一個成功的藝術展會,不僅僅是一個好作品集聚的賣場,而且是一個當代文化的能量場,它能展現超出常人想像的邊際效應,如果從這一點來評論,第五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無疑是成功的。

無論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這五年如何演變,它的主旨都是一個藝術品賣場,這一點不會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很多對巴塞爾藝術展的苛刻評論,其實是剝離了展會商業的屬性與本質。

人群扎堆是這個賣場興旺的最顯著外相與標誌。賣家、買家、遊説者、旁觀者(潛在賣家、買家)……可以作為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一個分類法。相對應的則是暢銷、平售、滯銷。在這個展場,無論什麼形式與形態的作品,展示的目的都是出於銷售的願望,粗暴些説,都是為了賣個好價錢。

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心臟,其實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其實做了一件更具野心的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聯合瑞銀集團,首次發佈兩份重要刊物:《瑞銀藝術藏品:藝術造就自由》以及《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已經成為了美國及英國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顯然,它們試圖引領亞洲藝術市場的走勢。這份報告的出爐,有如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底氣,墊高了它的嗓子,也提升了它專業的形象。

有一堆漂亮的數據,其實並不能真正讓普通觀眾産生親近感,或者説讓觀眾心生愉悅,自然流露出沉浸在文化與藝術中的喜悅。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藝術事件,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主要還體現在它有著豐富的現場,有著分量很重、引人深思的作品,也有試圖融入城市的體驗項目與交流現場,它是各種文化、不同聲音碰撞的小宇宙,它或許能在不經意的某處,令觀眾産生強烈的共鳴與情感的交融與奔突。

其實任何藝術展會,通常都是作品並置的現場,它的眾多主題性的策劃,或者説它所要彰顯的某個理念與某種價值觀,都會被沒有明顯區隔的方格子所削弱。比如藝聚空間“子午線”這樣的概念,如果只是走馬觀花,不去留意,普通觀眾很難分辨出來。而各種材質,各種藝術類型(比如油畫、雕塑、繪畫、裝置、影像)的交織與串捎,實際上也突顯出後現代社會的特質。作為一種拼貼、拼盤式的社會景觀,或許它真正的意義就是體現在它的持續性,這樣不斷堆積、不斷疊加、不斷更新的過程。

一個人在一個現場持續逛上一天,或者兩天,會在這之中碰到無數的熟面孔,無論是觀眾本身,還是作品本身,如何保持新鮮感都會成為一種考驗。這也是景觀性社會所提出的一個問題。藝術博覽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藝術本身的問題,還是現代社會萬象。

從城市角度或者地域性來考慮,它所能産生的邊際效應,也應該成為考量它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準。走過五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産生的邊際效應,確實也是在不斷增大。以鄰近城市深圳為例,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帶動下,深圳的藝術商業氛圍也越來越濃,開始有兩個藝博會在模倣著做起來,並且形成風格上的差異,有著競爭之勢。藝術空間也在日漸多起來。從另一方面看,很多喜歡藝術的深圳人也日漸把去逛香港展會,當作一種“日常秀”。

編輯:江兵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