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齊白石的一件繪畫作品:
這件作品包含如下幾方面價值:
政治價值:
齊白石因主張農民樸實的趣味,曾説“白菜為菜之王”,被推崇農民路線的毛澤東所欣賞。
社會價值:
齊白石早先結交藝術大家,受到推薦,又加上其繪畫題材多帶有祝福意思,雅俗共賞,在文人和百姓中都有市場,曾在上海展覽一次就賣200多張畫。
視覺價值:
畫蝦線條流暢有工匠的精細,又發揮出水墨的文氣,生動有趣。
基於以上三點,齊白石的作品隨著時間有了經濟價值和歷史價值。
注意到了麼,這裡沒提“思想價值”,是不是有點顛覆感?
實際上,從藝術史的邏輯看,齊白石的繪畫思想性也有。
主要是改變了原來文人畫那種不接地氣的酸腐氣,讓生活中的平常事物比如白菜、蟈蟈進入水墨,讓藝術生活化,有一定的創新。
但是,中國那個歷史階段的時代主題是重建經濟體系,融入世界規則。
齊白石的作品中大多是文化趣味和傳統思想,看不出對大時代的預見和結論。
接下來我們就説説藝術品為什麼會升值,怎樣才能升值?
從理論上説,只要是藝術品都會升值,從來沒有哪個民族的藝術品經歷了浩瀚歷史反而貶值。
只不過,藝術品的升值有快有慢,在時間中呈現曲線上升的狀態。
我們從事藝術品投資,需要一些方法篩選、人為促成升值空間更大、價值變現更快的藝術品,這就是本期的主要話題。
特別提醒:咱們所説的藝術品的升值,不是藝術圈內説的升值。
藝術圈內説的升值,潛臺詞升的只是“藝術價值”,其實這是圈內心知肚明的、表面正確的、屍骨纍纍的大坑。
一切不談變現的升值都是耍流氓。各位稍加留意就會注意到,許多畫廊和藝術品經紀人推薦作品的時候,只誇大藝術品升值,絕口不提流通和變現。
通俗點説,這樣的藝術品投資就是“肯定能增值,但什麼時候能變現不知道,看運氣吧”。
這樣的鍋,我們是不背的。
從藝術品投資的角度説“升值”,需要同時符合藝術品特殊規律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礙于篇幅問題,我們先介紹藝術品升值的幾個特殊規律,讓各位從道理層面建立新的觀念,以後的文章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藝術品是特殊的商品,有三個重要的點與其他資産截然不同。
如果拿其他行業的成功經驗硬套,這是絕對不可行的。
2011年以後,搞藝術品基金的那批人,幾乎全部都是金融行業的老司機。
而實際情況是,這批老司機幾乎全軍覆沒,根本原因是就是,他們沒有尊重藝術品的特殊規律。
那麼具體來説,藝術品有哪三大特殊規律呢?
第一、藝術品的根本價值是藝術家的價值,也就是説,物的價值有限,人的價值才是根本。
藝術品是藝術家整體價值的載體,藝術品的價值永遠不可能大於藝術家。
這句話聽起來像廢話?不,這可是前十年藝術品行業血的教訓。
很多人都過分誇大了單件作品的價值,“代表作”就價值連城,其他的作品就一文不值。
所以,早期很多藝術品基金的投資標的物是好多件來自不同藝術家的“代表作”。
代表作嘛,都是高位入手,結果,有的藝術家突然換了風格,原先所謂的“代表作”行情大跌。
有的爆出造假、假拍等負面消息,藝術家人都降價了,“代表作”還能持續走高?
所以,藝術品投資,本質上是對藝術家的投資,要盯住“人”,不要盯著“物”。
失敗案例當屬日本投資印象派繪畫。
加歇醫生》由日本紙業大王齋藤英購入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復興,使之産生文化上融入歐洲社會的訴求,因此,他們選中了與日本浮世繪有著關聯的印象派。
凡·高的《向日葵》由東京安田火災與海事保險公司以2475萬英鎊購入。
60年代以來,聞名日本的印象畫派收藏家、最大的經紀人大佐福吉,在1989年訪問紐約的10天中,花費2000萬美元購買了一批名畫。
據日本海關統計,1987年1月到8月間,日本從海外購入的繪畫約是87萬幅,合計734億日元。
其中有:印象畫派雷諾阿的《拿扇子的女人》(約合3億日元),塞尚的《桌布上的蘋果》以及莫奈等人的作品。
到1989年11月的統計,在蘇富比和克裏斯蒂的拍賣會中,美國人的購買量降到25%,而日本人的購買量達到了39.8%,成為最大的買家。
結果,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之後,這些零散的“名作”被評估到購買價的20%左右。
日本雖然花錢多,但是,由於只是片段性購買零散的高價作品,真正投資印象派藝術家的絕不是日本,而是這些藝術家的祖國——法國。
後來日本學乖了,瞄準了自己本土的藝術家。於是,出現了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村上隆、森山大道等藝術大師。
第二、運營就升值,不運營就不升值,甚至有可能階段性貶值。
藝術品的升值有兩個原因:一是隨時間自然升值,二是因藝術家的知名度提高而升值。
一般來説,自然升值幅度較小,而且,出現曠世經典的幾率很小。歷史上,絕大多數國寶級藝術品,都是當時或者後來人為運營的結果。
我們常説,某位藝術家進入了美術史。但是,不要忘了,美術史也是人寫的。不信大家去看看建國以後的美術史裏面,有幾個是蔣家王朝的藝術家?
《加歇醫生》由日本紙業大王齋藤英購入
利奧·卡斯蒂裏與他運營的藝術大師賈斯伯·瓊斯。利奧·卡斯蒂裏(Leo Castelli 1908~1999)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畫商。
他敏銳判斷了冷戰時期的美國藝術趨勢,由於美國政府迫切輸出民族自由的美國價值觀,所以,急需不同於古典藝術的新形式。
利奧·卡斯蒂裏,推出的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獲得了政府的直接支援,將紐約藝術圈轉變為除巴黎與倫敦以外的最先鋒的當代藝術中心,建構了美國的當代藝術史。
借著政治風向,他推出了羅伯特·勞森伯格、安迪·沃霍爾、克萊斯·奧登伯格、羅伊·利希滕斯坦因等二十多位世界級當代藝術大師。
其實藝術家跟明星很像,有人運營知名度就會提高,知名度高了作品就升值。
所以,自古以來,藝術家都有包裝自己的意識。到近代,又産生了專門包裝藝術家的畫廊和經紀人。
當然,運營是有分寸的。運營的本義是傳播藝術家的價值。
但是,違背價值過度包裝,靠天價假拍、政治套詞、權力鑽營等手段進行的包裝,可以短時間內,把藝術家知名度做上去。
但是,也有跌落塵埃的巨大風險。
自從反腐以來,原先用於給官員送禮、洗錢的“官畫”市場慘不忍睹,投資這種藝術家的人已經哭死一大片。
前面提到那些失敗的藝術品基金,也掉進了這個坑裏。
他們購進一批作品,然後就囤在倉庫等著升值,三年五年也沒人管藝術家,還想著每年20%的增值?
這都行的話,我們大家明天都辭職回家睡覺,睡到來年找老闆要求漲工資吧。
第三、藝術品版權價值遠遠大於這件藝術品的物權價值:越賣越值錢。
根據咱們一直以來的理念,藝術品的價值,絕對不能只是一件東西的價值,而是一個體系。
時髦點的説法,是藝術品、藝術家的文化IP價值。
大家不要小看藝術品的版權價值,它的能量遠遠大於藝術品本身。
只不過,之前的藝術市場化程度較低,“藝術産業”也是近幾年的新提法,版權的價值沒有機會體現而已。
我們用美國迪士尼、漫威的邏輯來思考,就比較容易明白了。
如果,把迪士尼和漫威的角色創作看成藝術品原作,那麼,這些作品一開始是沒有太多價值的。
當它們衍生出的動畫片、玩具風靡全球的時候,版權變成了巨大的、源源不斷的財富。
更有意思的是,版權值錢了,原作也隨著版權值錢了。現在你再去買那些原稿,肯定是價值不菲的。
這就是藝術品最吸引人的妙處:越賣越值錢,永遠賣不完。
劉春華1967年畫的《毛主席去安源》,這張作品單張彩色印刷數量累計達9億多張,被認為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
1995年10月,劉春華將該畫交中國嘉德公司舉行的“95'秋季拍賣會”拍賣605萬元。
在上個階段的藝術市場中,很多投資者只是買入了藝術品原作,並沒有順帶買入版權,事實證明,這是很大的遺憾。
基於上述三大特殊規律,我們要相應改變原來對藝術品投資的觀念和做法:
第一、盡可能投人不投物,先看看藝術家有沒有發展空間。
目前來説常見的幾類藝術傢具有價值空間:
1.尚未出名的年輕藝術家,成本低、空間預期大。
2.在歷史中被埋沒的藝術家,比如前面提到的因政治、歷史原因不被宣傳的藝術大家,他們的經歷和藝術造詣本身就是天然的IP。
3.海歸藝術家,由於各種原因去往海外,但其同學師長在國內已經價值不菲的藝術家最近很是流行。
第二、必須投資有人運營的藝術家,要麼是藝術家自己運營,要麼是投資後自己(委託專業人才)運營。
如果,還沒有達到能夠“包養”藝術家的層面,最好選擇有人“做莊”的藝術家。
一定記住,別迷信身居世外、不入紅塵的藝術家,沒人管的藝術家基本不增值。
第三、投資藝術品,一定順便買下版權。
大多數藝術家來説,版權留在自己手裏沒有什麼意義,藝術家不可能開機下廠做衍生品。而且,藝術家知名度低的時候,版權也不值錢。
根據越賣越貴原理,你投資藝術家,藝術家因你的投資而升值,他的版權也因你而升值。
實際上,我們大可以不用掏錢購買版權,我們只要拿下版權的經營授權即可,具體的商業模式,我們以後細談。
最後,説兩句必要的題外話。
當藝術一旦成為産業時,就能真的釋放出巨大的財富效應,這也是為什麼政府膽敢提出“將文化産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
不用懷疑了,想想我們沒有見過面的那些NBA明星,在中國賣了多少球鞋和球衣吧,想想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卷走了多少票房吧。
藝術品投資有“大投資”和“小投資”。
“小投資”就是僅僅賺幾件藝術品增值的錢;而“大投資”是在産業層面上投資藝術家的藝術品原作、藝術版權、藝術收益權等。
通過一定的經營階段後,將其實現資産化,然後,進行金融化運作。這些套路我們將在藝術投資攻略進階篇講到。
這裡想説的是,之前已經有無數先烈失敗,雖然他們都是聰明人。
我們要做成功的投資者,一定要理解和尊重藝術品行業的規律,同時,不要以“愛好者”的身份思考,而要站在産業層面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