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時代到來將倒逼藝術家提高藝術水準

時間:2017-05-22 18:45:52 | 來源:新快報

資訊>藝市>

這幾天,筆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你有工作上的事情要找幾個圈中好友出來聊聊時,他們一個個都説沒空。然而,到了晚上再來瞄他們的朋友圈,又都一個個在曬自己在各類展會上看到的新鮮玩意兒。面對來勢洶湧的各種展會,筆者感覺自己都快要被排除在圈內朋友的社交優先級之外了。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可能都有種惰性,在這個區住的人到另外一個區去看場電影都覺得遠。然而,若是為了看場高規格的藝術展會,這些人跨越大半個中國去走走,仿佛都不是問題。前幾天,大河美術報的高層來廣州走訪嶺南的藝術家名宿,請我帶路。中途一嘮嗑才知道,他們這次千里迢迢從中原過來,其實目的是衝著逛深圳文博會來的,開完眼界才順路過來廣州。

廣東藝術類展會對城市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赤裸裸的數據或許是最能説明問題的。還是以目前影響力最大的深圳文博會為例,不管參展規模、人氣,還是實際的成交規模,這幾年都呈現出逐年上升的勢頭。5月15日剛剛閉幕的第13屆深圳文博會,總參觀人數達666萬人次,最終成交了2240.848億元。同樣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廣州藝博會,今年來勢也非常洶湧,開幕前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便一浪高過一浪,搞得有藝術愛好的人,不到現場看一眼都顯得要在這個圈子邊緣化了。

近年來,媒體上有關各種文博會、藝博會、茶博會的報道越來越多。儘管當前還有很多人在質疑這類藝術類展會的藝術含量和文化含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參加這類展會當作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時,也意味著藝術品消費時代的到來已近在咫尺。

在筆者認識的成名藝術家當中,有的人把參加藝博會視為一件丟格的事。原因是他們認為參展的人三教九流,且作品良莠不齊,與他們為伍是拉低自己的水準。當然,也有的藝術家不這樣認為。譬如畫家羅淵,就非常看好藝術類展會的人流量,認為與其在商業畫廊和藝術館張羅一場個展,還不如到藝博會上擺幾天,至少看展的人不再局限在自己的圈子,可以讓更多的人來認識自己的作品。

其實,綜合展會和專業展覽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很難做到像後者那麼強勢地去提出一套審美建議,甚至去建立一套審美標準。專業展覽往往是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在策展,在審美方式和學術理念上“一意孤行”,而綜合型的展會是所有參展商的同臺競秀,門檻往往只是經濟上或是類別上的,辦展的價值取向“海納百川”。説得通俗一些,在商業上,專業展面向參觀者給的是一道單選題,而綜合展給的是多選題。

對於買家來説,到藝博會、文博會上,和到專業個展上去買東西,説到底就是選擇多與少的問題,跟平臺本身並不是直接相關的。譬如廣州藝博會,本身就是中國美協和廣州市政府聯合主辦的,有誰能否認中國美協這個組織的專業性?何況從展品來看,不管是藝博會、文博會,主辦方歷年都在有意識地提高展品的專業性。從現實的統計數據來看,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專業買家的認可。

其實,站在大眾消費的風口上,出來走兩步又有什麼丟格的呢?筆者倒認為,藝術消費時代的到來,對於藝術家提升自己創作的水準和品位有倒逼作用,誰不願意因應時勢,誰就會遲早被這個行業所淘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