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石樵等。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天啟二年進士,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次輔(副丞相)之職。次年入清,授禮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歲,贈太保,謚曰“文安”。
王鐸像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于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於鐘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學米芾有亂真之譽,展現出其堅實的“學古”功底,學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鐘元常,雖模範鐘王,亦能自出胸臆”。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等,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
王鐸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他是書法史上一位傑出的革新人物。他在筆墨上的創新也是具有開拓性的,他的線條遒勁蒼老,含蓄多變,于不經意的飛騰跳擲中表現出特殊個性,時而以濃、淡甚至宿墨,大膽製造線條與塊面的強烈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節奏,對中國書法後來的發展産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
王鐸《行書五言詩》
《行書五言詩》軸寫自作詩,時為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年),王鐸五十歲,時國家動蕩,戰事頻起,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其詩沉鬱蒼涼,書法亦滯澀支離,寫出了他徬徨孤獨的壓抑心境,而筆端鬱勃不可或抑的力量氣度,卻仍是他書風成熟後的一貫風貌,是他開門見山的作品。
王鐸行書五言詩
立軸水墨綾本
辛巳(1641)年
鈐印:王鐸之印、宗伯學士(此二印可參閱于王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及《為嗇道兄書詩卷》,見《中國書法全集61•王鐸一》191、263、295頁)
題識:懷西魏村作,白玉詞丈覽正。辛巳,王鐸。
284 ×51.5 cm
釋文:秋日孤村靜,峭岩淡景霏。勞深聞野水,戰後見山嶶。亂木蟬相喿,高天鶴獨歸。殷勤茅屋好,只恐負雲衣。
王鐸行書《米芾跋歐陽詢〈度尚帖〉》
王鐸行書,最得米芾神韻,長軸大字,力量氣魄更不在米元章之下。此軸即錄米芾《歐陽詢度尚帖跋》,米書而外,復參顏真卿筆意,故生拙沉酣,筆力千鈞,在顏、米基礎上又開一生面。
王鐸行書《米芾跋歐陽詢〈度尚帖〉》
立軸水墨綾本
辛巳(1641年)作
鈐印:王鐸之印、宗伯學士
題識:嗇庵老道丈。辛巳。王鐸。
244 ×47.5 cm
釋文:弘文館學士兼太子率更令、銀青光祿大夫、渤海縣開國男歐陽,字信長,度尚帖。元度冬蕭閒外舍讚曰:渤海兒怪字復險絕,真到內史。行自為法,莊若對越,俊如跳擲。後學莫窺遂趨尫劣。
鑒藏印:周肇祥審定金石書畫
説明:
1.“嗇庵老道丈”或為楊之璋。楊之璋(1589-1646),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字荊岫,為戶部郞中楊初東之長子。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官至禮部主事。《擬山園選集》卷四十七《大參元夫楊公傳》對其有詳細記載。據《王鐸年譜》可知,王鐸于1641年12月起,與“荊岫”老親翁交往頗密,並多次為其作詩。
2.鑒藏者周肇祥(1880-1954),字嵩靈,號養庵,別號退翁,浙江紹興人。歷任山東鹽運史、湖南省省長、臨時參政院參政、北京古物陳列所所長等職。1927年與金城創辦“中國畫學研究會”,培養了不少金石考據與畫界名流。著有《東遊日記》《琉璃廠雜記》等。
出版:《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第49頁,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06年。
王鐸草書《求書帖》、《歡呼帖》
草書《求書帖》、《歡呼帖》卷自書舊日信札,前札談人索求書法事,雖自稱“弟于筆墨,敝帚也。無益國家,暇中偶一戲為之,全力惟求經史,批觀詩文……”其實他于書法致力至勤,亦甚重其書,有人稱其書似張旭,高閒野孤,他大稱“不服!不服!不服!!”故此札所雲,乃戲言耳,然辭藻華美,極有趣韻,故書以留存,亦自重其文耳。
王鐸草書《求書帖》、《歡呼帖》
手卷水墨綾本
鈐印:王鐸之印、煙潭漁叟
題識:抱病數月未起,故力柔神瘦,無心翰墨。書此卷不過釋悶,非敢言字也。水老叟王鐸稿。
26.5×182.5cm
簽條:石齋題裱邊。
引首:
1.王覺斯墨跡精品。己醜仲春鐵翁書于湘益廬。 鈐印:楊鳳升印、鐵翁
2.王鐸真跡精品也。景堂。百盆蘭館
鑒藏印:王纘緒印(二次)、治園鑒藏、治園暫有、鳳升珍藏、鳳升審定、易忠籙審定記
説明:
1.王瓚緒(1885-1960),字治易,號庢園居士。四川西充縣人。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喜好書畫,作律絕,好收藏圖籍。早年曾加入海上亭雲書畫社,與黃賓虹、張大千、陳澤霈等有往來。1949年以後,由於王纘緒能鑒賞書畫、陶瓷,特任命為川西文物委員會副主任。他的收藏品中不乏珍稀名物,如唐人《妙法蓮花經》卷、元人《仙山樓閣圖》扇面等歷代名家畫作。
2.易忠籙(1886-1969),字均室,號稆園外史。湖北潛江人。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湖北省圖書館館長,並執教于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西北大學、四川大學、成華大學等學校。長期致力於中國書法、文字、金石、古詩詞和戲曲藝術的研究。著有《古印甄》、《明清名人印集》等。
3.《求書帖》、《歡呼帖》是王鐸在病中重書與親家張鼎延的書札二通。張鼎延(1582-1659),字慎之,號玉調,河南永寧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初為兵科都給事,後為南京吏部郎中。崇禎十三年(1641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永寧縣城,鼎延匿于井中得免於難。入清後,任大理寺少卿、工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職。順治十年(1653年)歸鄉。鼎延博學,能詩善文,酷愛書法。王鐸和張鼎延是同年進士,又是同鄉,並一同在朝做官,兩人的關係非常密切。王鐸長女王佐、次女王相,都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病故,而次女王相許配于鼎延次子張璿,亡故時年僅十六歲,尚未出嫁。王相出生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即王鐸和張鼎延中進士的第二年,王、張兩家在子女幼小時就訂了親,足見王鐸、張鼎延兩人的交情非同尋常。
第二札《歡呼帖》原為致親家書,寫離別感懷,所謂“沙洲煙棹,漁歌鷗響,此當與我親家平分之矣!逍遙閒遠,得遂此願,萬戶侯所不願封者”云云,亦文人故作超脫之語,王鐸戀戀官場,故不免墮為二臣。然其文自佳,而其書,尤俊邁韻脫,風神絕世。雖自雲“力柔神瘦”,實自謙之詞,蓋筆底暢達,功力與精神氣魄皆畢現紙墨間,是其晚年精作無疑。
求書帖。弟于筆墨,敝帚也。無益國家,暇中偶一戲為之,全力惟求經史,批觀詩文。操觚求知己,不易易耳。至畫、書、作文,積之如山陵,反生諸苦,矧勞心疲力,耗日持去,皆為幻夢。親家覯之,可噱。此公促之急,如此舉動,猶然索我邯鄲夢中矣。盧生有唇,何以置對!
歡呼帖。今無事,車未發耶,思月下把酒歡呼,耳熱意動。曾幾何時,感懷良深,令人不禁。吾洛亦不少沙洲煙棹,漁歌鷗響,此當與我親家平分之矣。逍遙閒遠,得遂此願,萬戶侯所不願封者。此耳數韻,見區區不盡覼縷,親家得無一吟寄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