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評估通常是指對藝術品價格的評估,它與藝術品價值評估的含義是不同的,後者主要是一個發現問題。但我們在討論時,有時對“藝術品價值評估”和“藝術品價格評估”並不作嚴格的區分,甚至會籠統地講“藝術品評估”。藝術品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其獨一無二的異質性,傳統資産的評估方法並不完全適用於藝術品評估。這使得藝術品價格評估成了一個複雜的命題。藝術品價值的多元化與價值發現過程的複雜性,決定了藝術品評估與定價的複雜性與難度。特別是在我國尚未建立起有效價格評估體系並且缺乏相應理論架構的情況下,藝術品金融必須要面對價格評估這一難題。
藝術品評估的目的
根據評估目的的不同,藝術品評估系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為了交易目的而開展的評估,另一種是為非交易目的開展的評估。交易目的評估有畫廊、拍賣以及其他交易所需要的評估等;非交易目的評估有稅收、保險、金融、典當、家庭財産管理、企業資産配置、司法訴訟等所需要的評估。
根據藝術市場研究專家龔繼遂先生的研究,藝術品評估可以分為七個不同的領域,即第一市場畫廊的定價系統、第二市場拍賣行的定價系統、藝術品作為金融質押品的估價系統、藝術品作為免稅捐贈的估價系統、藝術品作為財保險的報價及保險公司的理賠估價系統、藝術品作為家庭財産規劃的估價系統、藝術品作為公司資産配置的估價系統。在這七個不同的領域中,對相同藝術品的估價會呈現不同的估價方法和特點,這些不同的估價既有相關性,又有差異性。
藝術品金融中的評估屬於非交易目的評估,無論是藝術品質押融資,還是藝術品信託和基金,其直接目的都不是把藝術品資産變現交易。藝術品金融中的評估活動與畫廊和拍賣等交易目的的評估有所區別。畫廊代理的作品主要是尚未進入市場的新人新作,畫廊對藝術品的評估既要考慮自身的推廣力度,也要考慮藝術家及作品本身的因素,因此即便是同樣的藝術家和同樣的藝術品,在不同的畫廊也會形成不同的價格。而拍賣中的評估則完全服務於拍賣目的,大多數情況下屬於招商的手段。拍賣行做出的通常是一個指導性的估價區間,通過有意低標評估價行銷策略來吸引更多的競買者競價,從而形成高的成交價格,這就是拍賣行經典式的估價和銷售策略。拍賣中的評估結果更多地受到以往交易中的歷史價格與現實市場環境的影響。
藝術品金融中的評估活動與其他非交易目的的藝術品評估也是有區別的,區別主要反映在所有人對待評估結果的心理方面,並因此影響評估機構的評估方法和結果。比如,在為了稅收目的而開展的評估中,因為評估結果主要作為徵稅的依據,因此藝術品所有權人希望低評而不是高評。但是在藝術品捐贈評估中,所有權人的心理則正好相反,因為評估結果可以用於抵扣稅款,高評的結果無疑對捐贈者將是有利的。但是在保險評估中,藝術品擁有者的心理則比較複雜。因為保險中的評估又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投保時的評估,一種是保險理賠時的評估。投保評估關係到保險費的多少,因此所有權人的心理更傾向於低評;而保險理賠關係到賠償額,心理上則更傾向於高評。總之,在非交易目的的評估中,其實並不存在統一的客觀評估方法和態度。實踐中,藝術品金融的評估主要是為了質押融資,藝術品擁有者當然希望評一個更高的價格,以便於獲得更高的貸款融資,但是作為質押權人,銀行方面的心態與出質人的心態可能並不一致。
藝術品評估的現狀
準確、真實的藝術品評估工作是金融機構開展藝術品融資業務的必要前提和持續開展的基本保障。但是藝術品價格評估的確是一個複雜的命題。因為與主流經濟學所論證的“商品具有同質性”不同,藝術品的重要特點是獨一無二的異質性,對它的評估也摻雜了一系列的客觀和主觀因素。藝術品價值的多元化與價值發現過程的複雜性,決定了藝術品評估與定價的複雜性與難度。特別是在我國尚未建立起應有的評估體系及相應的理論架構,這個問題的難度是開展藝術金融業務時必須面對並給予充分預計的。金融機構之所以很難開展藝術品金融業務,正是因為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一件藝術品到底值多少錢?價格在多大範圍內波動?什麼樣的人能對藝術品做出專業可靠的評估?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交易秩序混亂一直是我國藝術品市場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在藝術品保險、託管、確權、鑒定、評估定價等諸環節中,藝術品評估是個核心難題。
目前,我國藝術品評估體系的不健全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缺乏統一的藝術品評估標準。評價藝術品的指標是哪些,相應的指標分別應該達到什麼標準,這些指標對於體現藝術品的經濟價值有多大權重影響?雖然在評估體系中最後的評定還要評估人來鑒定,但這些指標對於藝術品的評估而言,無疑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第二,缺乏權威的藝術品評估機構。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曾成立過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並出臺了《文化部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章程》。但是作為文化部下屬的一個事業單位,藝術品評估委員會起到的作用極其有限。且不説熟悉藝術品每個領域的專家數量極為有限,光是在如此多數量的藝術品交易的基礎上要求每個研究專家去過目檢查,就需要相當的時間。目前該委員會已經停止工作。民間第三方評估組織本應是藝術品市場中的重要的力量,但是它們的權威性和可信性始終沒有建立起來。
第三,缺乏藝術品評估的專業人才。與評估産品價值一樣,在西方,專業的藝術品評估報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是唯一能夠評價藝術品價值的憑證。一份由資深評估師做出的專業細緻的評估報告將會澄清與藝術品價值相關的很多問題。在法律程式中,律師也經常會需要評估師對藝術品進行專業估價來做為法庭訴訟中的依據。但要特別指出的是,藝術品的評估需要通過大量的調研、計算、資料及相關數據統計才能得出其價值判定。藝術品評估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專業人才是支撐著這一體系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我國相關專業人才並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藝術品評估一直高度依賴專家的個人判斷,但如果個人見解受到質疑時,是否可以用其他較為客觀的科學手段及價格確定方法替代個人判斷呢?在藝術品真偽鑒定方面,國內已有若干科學手段對陶瓷、青銅器、字畫等藝術品的化學成分、物理特徵及內部結構進行檢測,比如成分分析法、脫玻化結構分析法、銹蝕層衍射分析法、微觀觀測法,並通過建立對比數據庫的方式來進行藝術品的真偽鑒定。在藝術品價格評估方面,藝術品拍賣成交價格數據庫與藝術品指數提供了了解行情的渠道。比如雅昌藝術網就一直是國內藝術品拍賣價格的主要提供者,擁有各拍賣行拍品成交價格數據庫,向公眾發佈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分指數、分類指數及個人作品成交價格指數等一系列指數。但是在藝術價格評估方面,完全依靠拍賣價格數據庫是不可行的。藝術品的獨特性決定了即便是出自同一藝術家的同樣風格、尺寸的作品,價格也可能相差甚遠。無論是科學檢驗的方法,還是價格數據庫或價格指數,都只是提高鑒定及價值評估的手段,專家的經驗判斷仍舊是藝術品評估的主要方法。即便今後可以通過儀器、軟體、數據庫及模型完成全部評估,依舊要借助人工來操作全程。因此要想提升價格評估結果的權威性,應該由對從業人員的選拔培養、合理約束和科學監管入手。
影響藝術品評估的因素
影響藝術品價格評估的因素可以細分為如下四個類別:
一是藝術家的名望和作品的知名度。藝術作品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名望和地位。一個藝術家的聲譽會影響藝術品的價值,相對投資其他不知名的作品相比,投資風險更小。藝術中的“名望效應”意味著資訊成本的節省和藝術品購買風險的降低,因此這些作品的價格更高。由於藝術品的稀缺性,所以當一件難得的作品出售時,可能會有許多買家競相出價推動它的價格上漲。作品的成交價格同作品的知名度密切相關,如果只有很少的人見過它,那麼在拍賣的時候,那些已經展出的具有知名度的作品常常會比這些少有人知的藝術品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售價。
二是藝術作品的特徵。藝術作品的價格還取決於藝術品質、藝術週期及技術因素等。以油畫為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可以分為早期,過渡期,和成熟期的作品,其所處的週期經常被用作衡量畫作品質的標準。風格已經成熟的藝術家作品的價格會相對較高。雖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購買者的偏好,但藝術品的主題仍是決定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藝術家較為偏好主題的作品也比非經典作品賣得更好。在畫作水準不相上下的情況下,價格將視畫作大小和所使用技術的不同而變化。此時技術特點就很重要,例如油畫顏料由於較高的生産成本和更高的耐用性,比其他媒介更為昂貴。許多研究表明,隨著尺寸的提高,畫作的價格將會邊際遞減,所以並非尺寸大的畫作價格更高。許多收藏家喜歡較小的畫作,他們可以在家裏的墻上展示。這意味著,收藏家將會減少對大尺寸畫作的需求,因此價格也就回落了。
三是市場的特點。在大型和著名的博物館或畫廊出售的畫作往往能達到較高的價格,因為這種機構出售的畫作讓買家感覺值得信任。此外,他們還通過大型展覽和推廣資訊的傳播,吸引聲名卓著的買家。享有聲譽、實力雄厚的買家,不僅在購買畫作時出價更高,同時提高了畫家的聲譽並提高了畫作轉售價值的空間。大型博物館和畫廊是大幅畫作的主要買家,有相當大的議價能力,他們公開顯示藝術家的作品,會給藝術家帶來名譽和收益的雙重利益。關於原産地和真偽的質疑將大大降低價值,所以建立之前的銷售目錄登記,證明先前的擁有權及其他相應的擔保,將增加真實性以確保藝術品的價格。低廉的價格估計往往吸引買家的拍賣,而高的估計往往吸引賣家。只有經歷拍賣會的考驗,才會知道藝術品價值幾何。此外,交易所在地及其位置也可能會影響價格。紐約和倫敦是國際世界貿易中心,他們創出了拍賣紀錄的最高價,佔據了藝術拍賣市場70%左右的份額。不同的稅率和法規的存在,也可能影響交易的價格和位置。
四是宏觀經濟因素。如果將藝術品視作奢侈品,那麼它的需求則與收入呈正相關關係。因此,如果供應是穩定的,如果收入的需求增加,那麼應該提高價格,藝術市場與整體國家經濟狀況類似。但與此同時,投資者也可以考慮藝術作為對衝通脹的一種方式。由於其逆週期的投資屬性,很多投資經理會將藝術品作為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來充抵風險。另外,隨著個人財富的增加和國家經濟的增長,藝術品的供給和交易量也會隨之增加。
顧景舟制提梁紫砂壺,中國藝海展覽拍賣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賣會,成交價245.784萬元。顧景舟制提梁紫砂壺,中國藝海展覽拍賣有限公司2014秋季拍賣會,成交價245.784萬元。
藝術品評估的風險防範
影響藝術品評估的因素前文論述中已有提及,這裡再從防範藝術品評估風險的角度做簡要的歸納。
一是交易記錄。歷史上的交易記錄是藝術品評估的主要參考因素。當然,隨著交易時間、地點、機構、形式的不同,其參考價值也是不同的。通常正規藝術品經營場所的交易記錄(如畫廊的交易)比大眾化的交易場所(如古玩城的交易)的交易記錄更可靠;在集中交易時期(如拍賣行的“春拍”和“秋拍”期間)的交易記錄比平時的交易記錄更可靠;在拍賣行、畫廊等機構等公開交易的記錄要比收藏家小眾範圍內的私下交易記錄更可靠;競價交易記錄通常比議價交易記錄更可靠;純市場價格比參雜了其他情感因素(如禮品)的價格更可靠。
二是以往的評估價格。這些價格的參考度取決於價格評估的時間、機構、方法、結論等。比如,市場繁榮期的評估價格和市場蕭條期間的評估價格都不能完全反應藝術品的真實價格;權威機構的評估比非權威機構的評估結論更具有參考性;專用於藝術品交易的價格評估比用於其他途徑(如保險、稅收)的價格評估更可靠。全面考慮影響因素的評估結論比單一評估結論更珍貴。
三是同類藝術品當前的市場參考價格。很多藝術品在質押融資時並無交易記錄或評估記錄,這時,同類藝術品近幾年來的市場價格對評估就具有了重要的參考性。
四是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含稀缺性)。藝術品價值或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很大。藝術品的稀缺性程度是決定價值的重要因素,越稀缺就越有價值。因此,在對質押融資藝術品進行評估時,要考慮現存或將來可能生産的數量。影響藝術品價格的因素還有很多,不同種類藝術品受影響的因素也有很大差異。比如玉器受原料開採技術的影響,而瓷器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在對藝術品進行評估時,應當區別對待,不能適用統一的標準和方法。
藝術品評估的實踐經驗
鑒定真偽是判斷藝術品價格的第一因素。真偽是影響藝術品交易的前提。由於代筆、臨摹、仿製以及故意的偽造,使藝術品市場魚目混珠,真假難辨。藝術品有偽作夾雜其中,是古今中外都未能解決的問題。由於人類至今尚未研究出科學、有效的方法來鑒定藝術品,面對真偽人們必須做出選擇,這是很難的。藝術品尤其是文物,贗品與真品的價值有天壤之別。有的藝術品流傳有序,確真無疑,便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有的偽品粗製濫造,毫無價值可言。但古人倣古人的,名家倣名家的,也有相當的收藏價值。存疑的藝術品,學術界和專家各執一詞,或許還是真品,其價值判斷要慎重。眾口一詞或大多數專家認為是偽品,則必須引起注意。可見藝術品的判斷不是非真即假那麼簡單,程度不同價值也不同,所以既要分清真偽又要分清程度。
名家與非名家是判斷藝術品價格的第二因素。藝術品的數量極多,以中國為例,古往今來藝術家、工藝師不計其數,作品存量浩如煙海,但真正有價值的,是那些有很高藝術水準的大師、名家的作品。名家與非名家,是衡量藝術價值和投資價值的重要界限,某種程度上,投資藝術品就是投資名家的作品。大師、大名家、中名家、小名家是目前中國書畫市場的四種價格等級,差別巨大。至於無名之輩,一般都列在家庭佈置畫的階段或一般民眾的禮品畫檔次,不入收藏行列。拍賣藝術品一定要掌握這個基本要領。一般名人的作品不會便宜,而便宜的也往往是非名家或小名家的。雖然也有些美術批評家和投資者對此頗為不平,有意炒作新人,哄抬小名家的作品,但實際上並不為市場所接受。
精品與非精品是判斷藝術品價格的第三因素。名家與非名家是不同藝術家之間的分界,而精品與非精品往往是同一位藝術家不同作品的分界,兩者所指不同,區別的難度更大。藝術家尤其是中國書畫家,一生創作多達數千件、甚至上萬件,但程式化的多,花心血精心創作的少。拍賣公司徵集名家作品時要分清作品以及正確定價,不能照單全收,簡單從事。精品是指精心之作,是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前些年拍賣會出現的《麗人行》是傅抱石的精品,拍到千萬高價;朵雲軒藏本《山水十二幅冊頁》拍出220萬的好價,創吳湖帆作品的新紀錄,也是因為其精絕無比,這些畫作近年來成交價格又翻了好幾番,再次證明名人精品存在巨大升值潛力。與精品相對的是畫家們的應酬之作,佔了大部分畫家作品中較大的量,有名無實,並不能賣出大價錢。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是能反映畫家們日常水準並有基本價值的作品,這些作品一般價位持中,比較穩定,是拍賣公司應該研究和著力徵集的。至於如何識別精品、應酬之作則全憑鑒賞者著力研究每個藝術家的個性、作品,要多看多學多比較。
存世量少與多是判斷藝術品價格的第四因素。俗話説,物以稀為貴,藝術品更是如此。稀少和精品有交叉關係,但稀少更突出了一件作品的少和絕,未必是其藝術性如何精妙和高超。藝術品價值的這一特點,既反映了藝術品尤其是文物類藝術品的稀缺性特點,也解釋了在供求關係的影響下,有些稀少藝術品價格暴漲的原因。有些畫家的作品在當時並不少見,只是年代久遠,作品大多湮沒,只剩下幾件甚而成為絕品,故而珍貴。近些年在倫敦、紐約以及中國香港的拍賣市場上,中國的瓷器時常拍出驚人價格,也與其存量有關。2000年秋季,上海拍賣青花折枝花紋八方燭臺,估價450萬?550萬元,幾經拼搶以968萬元成交。分析其中緣由,也因這件物品為全世界僅存的幾件之一。總之,在同等的品質標準下,數量愈少價值愈高。
保存狀況是否完好是判斷藝術品價格的第五因素。經營藝術品的行家常以“真、精、新”評價好貨色。這裡的“新”不是指新製作的藝術品,而是指流傳有年的藝術品依然燦爛如新,稱之為“品相好”,這是藝術品價值的重要體現。把握其價格,一定要注意品相決定賣相。通常意義上的保存完好是指:一是完整與不完整。有的書法或繪畫,原是四屏條、八屏條或者十二屏條,如果是完整的價值很高,缺了,價值就大打折扣。二是有無瑕疵。有的藝術品比如硯臺、瓷器、雕刻,本來藝術性不錯,破碎修補過的,或者缺損難以修復,也就大掉其價。三是污損造成的損害。尤為常見的是中國書畫,因為保存失當造成霉變、污損,無法洗凈,其價值就會大幅1下降。徵集藝術品時要盡可能挑選保存完好的,即使價格貴,也比徵集一堆破損的藝術品為好。
玩賞性的強與弱是判斷藝術品價格的第六因素。藝術品在功能上主要體現為欣賞性,具體又分為玩賞和觀賞。有的藝術品在學術上、藝術上的價值很高,但在藝術品市場上交易價並不高,關鍵是不可愛,玩賞性、觀賞性不強。上海有次拍賣一幅清代尹秉綬的書法橫匾“長生長樂之居”,僅六個字,拍出了22萬元的高價,就是因為句意好,觀賞性強,令人愉悅。20世紀90年代台灣掀起紫砂壺收藏熱,名家製作的小壺常以十幾萬、幾十萬港元一把成交,也是因為這些壺製作精巧,一壺在手,與朋友坐而論道、品茗,意趣無限。即便是繪畫這一平面作品,也有欣賞性強弱之分,有些題材難得,或構思奇特,作品耐看,令人愛不釋手,有些則與之截然相反,不能吸引人,就談不上具有很強的欣賞性了。判斷藝術品的價值,不要忘記了這一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