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力支援 部分博物館文創發展為何仍難邁出第一步

時間:2017-05-12 14:12:52 | 來源:中國經濟網 

資訊>藝市>

對於每一個城市而言,博物館既是地域名片,同時也是地方獨一無二的文化IP。這兩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援促進文保單位進行文創開發、推動“文物活起來”的背景下,很多博物院都躍躍一試,積極開設新部門開展文創開發工作。但事實上,“坐擁”大量傳統文化基因的試點博物館,在文創開發上並非像想像中那麼風光,或是一帆風順。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了解,2016年5月,文化部等部門發佈了《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的若干意見》。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確定92家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試點單位,鼓勵試點單位探索通過博物館智慧財産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投資設立企業,從事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經營。2016年也因此被認為是博物館IP運營元年。

國博文創衍生品生活空間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在今年的義烏文交會上,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專門走訪了以“博物館文創”為核心的專業展區,發現除了國家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等表現較好的大的博物館之外,不少專業性、偏遠地區的博物館文化衍生品依舊停留在粗糙的創意設計階段。高冷的博物館並沒有因此變得“親民”,更沒有達到博物館“伴手禮”的創意設計與品質標準。

作為92家試點單位之一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館裏非常希望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進行文創開發工作,但礙于開發風險和沒有專門的項目資金,很多時候,這種想法並沒有辦法完全實現。同樣的情況也存在在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現場走訪的另外兩家試點單位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西藏博物館。

作為一個專業性博物館,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民族文物而享譽國內外,尤以少數民族地區敬獻中央禮品、服飾、樂器、宗教用品為特色。毫無疑問,這樣一家博物館一旦擁有了相應的技術、人才和資金,涉足文創開發可謂信手拈來。但其項目負責人吳家鵬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採訪時,同樣做了類似的反饋。

地處旅遊聖地,平均100個到西藏旅遊的人有65%的人都會到西藏博物館參觀一番。此前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在實地採訪過程中發現,因其文創商品店內文創品種不多,且價格偏高等因素,大部分遊客未能就地消費購買到合適的物品。而據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在旅遊旺季,西藏博物館的日均客流量最高時達到6000至7000人次,在這樣的客流量下,因沒有相匹配的文創衍生品創收,不可不謂一種“看得見”的損失。

西藏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談到,很早開始就想要通過外包設計來進行博物館衍生品開發,但一直未找到合適的設計公司,“拉薩本土沒有好的設計公司,好的設計公司費用又很高。儘管之前我們也嘗試通過借助國家博物館與阿里巴巴聯合打造的"阿裏雲·國博雲創設計研發中心"這一開眾創平臺,但事實上效果並不理想”。

類似這樣的情況並非個案,在文化部文化産業創業創意人才培訓班(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方向)上,內蒙古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中國崑曲博物院、青島市博物館等同樣面臨著缺錢缺人缺運營的現狀。

“現在的痛點在於,單獨一家博物院開發、投資大批量的産品並不太可能。在國內有很多家博物館希望有這樣的合作,就是把資源拿出來,自己不花錢,而是由專業的設計公司來投資,在這樣的條件下,雙方進行分成合作”,鼎藝工業設計貢獻公司董事長杜俊如是説。但即使博物館在有資金的條件下,限于國有“血統”,在資金投入的管理決策方面仍有受限,“因為它們都是國企,那麼最後誰來負責拍板決定相關費用的使用方向?因為回收成本是有風險的,還有些産品如果在開發的過程中因為眼光不好,一旦産品迭代,半年以後新款就出來了,這樣投資是有風險的。其實時尚的文創産品開發是一個持續化的過程,關鍵是要和博物館的IP進行結合”。

博物館文創産品“金榜題名”茶具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杜俊認為,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還需要面對多品種和大批量的問題。因為如果市場沒有多品種,消費者就沒有太多的選擇,就無法實現大批量下單,這種情況下,成本就會相對很高,只有當“多樣化”的文創産品匹配“大批量“的消費市場時,市場才會有實力消化掉這些文創産品。“所以一家博物館單獨去做文創産品是很困難的,跟一家景點單獨投資開發系列的文創産品一樣,成本會很高。”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了解,2016年6月,國家博物館與上海自貿區簽約戰略協議,聯合啟動“文創中國”項目,並開始與阿里巴巴合作希望借助網際網路+博物館的新模式,為整個博物館文創開發提供更大的平臺,進一步打動整個産業鏈條,最終根據博物館IP、設計+生産銷售來進行利益分成。湖南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西藏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天津北方文創産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博物館與機構均為授權單位。但在實際運作中,就目前而言,西藏博物館等機構的産品開發工作仍未得到真正的重視和解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