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産業園區:轉型升級談何容易

時間:2017-05-05 10:34:35 |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馮智軍

資訊>藝市>

倫敦南岸藝術區

上海M50藝術園區中的彩繪墻

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與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藝術産業園區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機遇與挑戰。如何通過培養新型文化業態,促進文化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增強其文化影響力、改善區域文化生態的同時,帶動周邊産業的發展,是藝術産業園區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4月21日至22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承辦的以“藝術産業園區的轉型升級與國際合作”為主題的第二屆藝術産業園區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共邀請了30余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産業園區開發者、建設者、相關政府部門的主管領導、專家與學者等嘉賓代表,通過主題發言、圓桌討論的形式共同圍繞“國際視野下藝術産業園區的轉型升級”“藝術産業園區的功能拓展與國際合作”“全球化背景下藝術産業園區的戰略發展”和“‘一帶一路’背景下藝術産業園區的創新發展與國際合作”等問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相對於“治理”,更需要的是“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介紹,本次論壇以“藝術産業園區的轉型升級與國際合作”為主題,正是基於對已有藝術産業園區的建設經驗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審視和思考而提出來的。“全球經濟仍然在努力走出低迷,但我們也看到藝術市場,特別是文化産業的發展仍勢不可擋,形成了更加深入的全球交融、交匯、交流的態勢,這就為我們今天探討藝術産業園區的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背景。反觀國內,中國也正處於以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為重點的發展時期,文化産業的重要位置更加凸顯。一方面,今天的新城市建設、鄉村建設,為文化産業擁有新的空間提供了支援;另一方面,文化産業園區的建設,又需要更多理性分析,包括宏觀佈局與政策性支援,以及如何進行更有效的監管等問題。”

因此,范迪安提出,如何在一片嶄新的土地上規劃藝術産業佈局,需要思考多種業態相融發展的趨勢。“今天中國的藝術界已經非常鮮明地呈現出多學科、多專業、多領域的交融,正是在各種領域交融的邊緣地帶,需要藝術産業這個橋梁,使其煥發更大的資源價值。因而,推動藝術産業園區的發展,不僅為社會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對帶動城市建設、改善城市文化與社會生態、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原副司長張新建對於藝術産業園區轉型升級問題也有著深入的思考。在他看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要求藝術區的建設必須調整和轉型。藝術區調整和轉型的趨勢是什麼,張新建認為首先是新技術,例如將VR/AR、網際網路、3D列印等技術運用於觀看和欣賞藝術品,加深觀眾體驗,豐富展覽手段。其次是藝術品産權開發與引入金融資産,形成一個綜合的藝術産業區,也是未來的趨勢。再次是城市需要集中建設藝術的中心區域。最後是要以“一帶一路”為抓手和紐帶,推動文化貿易保稅區的建設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工程。張新建表示,相對於“治理”,我國藝術産業園區更需要的是“發展”。

創新與活力是藝術園區的根本

美國紐約的蘇荷區從貧民窟,經過藝術家、畫廊的大批量入駐,到上世紀70年代成為藝術中心,隨著80年代開發商與商鋪的涌入而日漸商業化,是許多藝術園區發展的一個縮影。美國紐約大學Steinhardt學院藝術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桑德拉·朗探討了紐約最近新興建的高線公園、創意空間、藝術場所(Art Place)、灌溉(Irrigate)、點亮未來(Illuminating Futures)等多個不同於以往建設模式的創意産業藝術項目。其中,高線公園原是一條廢棄的穿越曼哈頓的貨運鐵路,在紐約“高線之友”組織的保護與推動下,這裡建成了獨具特色的空中花園綠道,為紐約曼哈頓西區贏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成為國際設計和舊城重建的典範。創意空間是一個關注和開發城市廢棄空間的創意項目,源於改善上世紀70年代因毒品盛行、犯罪率上升導致惡化的城市景觀。該項目將因城市衰敗而被廢棄的建築、街區用來作為替代性的藝術空間,做不同媒介的藝術展示項目。

法國KEDGE商學院創意産業與文化體育中心的負責人安妮·宮博認為,藝術産業園有三種效益,即象徵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她通過走訪倫敦15個藝術園區,觀察到倫敦的藝術産業園區存在高度的多樣性,包括功能多元,以及面向藝術家、藝術觀眾、旅遊者等不同的群體;其次,倫敦的藝術園區大多具有自己的美學認同,擁有自己的景觀與氛圍,也增加了其異質化發展程度;再者,藝術與休閒娛樂業的融合,以及創意旅遊的發展,都促使藝術進一步進入到城市的基礎層面,尤其是創意旅遊,它不同於傳統旅遊,而是通過遊客的參與讓藝術區的創造力最大化。所以宮博提出創新與活力是藝術園區的根本,要發展與社會創新相結合的創意旅遊業,“藝術園區設計中要具有的全球視角,增強不同社會及參與群體的認同感,並促進多樣化的發展。”宮博説。

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系主任朱迪斯·伯頓,明確提出藝術産業園應該成為不斷進步的建構主義教育的場所,“如果現在的藝術産業園把它們自身認為是一個文化實體,它們就應該能夠承擔起青年人教育的理念和使命。這是一種全方位的教育。藝術産業園不僅僅是藝術市場的孵化器、經濟發展的一個引擎、城市再生以及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場所。作為未來,我們有可能會把它轉化成為一個教育場所,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聚集到一起。”

藝術産業3.0時代應運而生

北京市朝陽區的文創園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通過政府引導,積極探索舊工業廠房改造、傳統商業設施升級、旅遊市場騰退轉型和新增産業用地項目四種模式的轉型升級發展,已經積累了可貴的經驗財富,在北京市朝陽區宣傳部部長劉軍勝看來,未來的文創園區建設要著力解決四大問題,即在空間佈局和功能定位上避免無序發展、同質競爭;在産業發展和品牌塑造上避免盲目跟風;在開發建設管理模式上,避免潛在風險、低端集聚;在公共服務和政府支援上,避免服務缺位、政策虛空,並且格外強調園區建設與城市發展和諧共贏的關係。

在北京,798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文化園區,在多年的發展中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質疑。北京798文化創意産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彥伶就提出,面對未來,798頭一個定位就想成為一個“文化使館區”。王彥伶談到,國外藝術區的發展規律,總是經過藝術家集聚、藝術交易的興起,最後是商業化,商業化本身一定會把藝術驅逐掉。“我們還是希望緊緊地圍繞藝術,要長久地發展、支援藝術這個行業。在這樣的想法下,還要不斷地為國內外一流的藝術機構提供便利,讓他們集聚到798。同時,為青年藝術家構建良好平臺。做好交易、做好産業,形成有利支撐。”

上海紅坊藝術社區自2005年開始啟動,至今已經走過12個年頭,上海紅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鄭培光表示:“從最初的上鋼石廠,利用兩年時間把它打造成國際的、公益性的集聚區開始,我們一直希望把它打造成一個融入城市的城市空間。10餘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功主要歸因于我們在一開始就有明確而清晰的主題定位:紅坊——上海創意産業的聚集地;視覺文化産業基地以及時尚聚集。”

國際藝術授權基金主席、台灣artkey藝奇文創集團董事長郭羿承更是提出了“城市美·術館”的概念。“‘城市美·術館’不是在一個城市建一座美術館,而是讓整座城市都變成美術館,這個美術館不是講藝術作品,而是討論如何讓城市變得更美。這也是文化園區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讓整座城市變成一個獨特的文化産業園區,而其獨有的環境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品概念。”

中央美院在藝術産業研究領域已經涉足多年,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提出了藝術産業3.0。在他看來,藝術家租房子、工作室,形成一個小的區域和創作氛圍,這種自發形成的藝術園區是1.0版本。隨後,市場越來越規範,市場分類越來越細,形成一種集聚效應,而所謂2.0版本正是這種有規劃的、形成産業集聚的一種園區的發展,這一過程強調的是從自發的、自然的狀態走向規範、規劃的狀態。伴隨著國家重大文化戰略等諸多政策支援,藝術産業3.0應運而生,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實際上給藝術産業帶來了一個新的機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