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方興未艾,目前已經成了聚焦效應最集中的社會熱點。但檢諸最初的拍賣,並不是文物古董藝術品,而是公家用品與罰沒物品。與西方拍賣傳統幾百年曆史相比,中國應該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起步的,迄今為止不過20多年的歷史。
不限于文物藝術品拍賣,最早的拍賣記錄,是1986年9月拍賣破産企業“瀋陽防爆廠”,開了中國拍賣工廠企業的先河。
1986年11月,廣州拍賣行成立。這是經歷30多年空白以後成立的第一家拍賣行。
1987年,深圳拍賣土地以200萬元起價,拍到525萬元落槌成交。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拍賣方式完成土地使用權交易。
1988年5月,北京市拍賣行成立,並在民族文化宮舉行第一場拍賣會。商業部、國家發改委、北京市政府下屬的部委辦局和各大企業各大機構以及400多參與者參加了這次拍賣會。很顯然,從出席的領導與部門來看,它應該不是限于文物藝術品拍賣的範圍。
1988年6月,天津市拍賣行成立並舉辦拍賣會。
1988年9月,上海華東拍賣行開業並舉行紅木傢俱拍賣會。同年,深圳開拍運營小車牌照28個。平均每個牌照拍出19萬餘元。
1989年3月,廣東珠海拍賣抵押貸款房産,從250萬起價拍到320萬成交。是利用拍賣保護債權合法權益的一項新紀錄。
1990年10月,河南糧食拍賣市場成立。
1991年6月,中國第一家動産、不動産綜合拍賣行在深圳掛牌。
1991年12月,海南成立農産品拍賣批發市場。
很明顯,以1986年為始,至1988年為盛況空前,中國的拍賣業全面啟動。但那時候,並沒有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概念。而且以不動産(房産)、商品、糧食、企業、汽車牌照、彩電、冰箱、摩托車、中南海首長坐的紅旗牌轎車、古舊照相機等為拍賣主題,是為司法、社會經營服務的。
1988年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11月1一3日,上海、天津、廣東、瀋陽、長春、大連、哈爾濱、北京八大城市拍賣行的企業家們齊集北京交流,國務院總理李鵬在新華社記者采寫的內參上批示:“請體改委研究並會同有關部門提出方案。”體改委于《1989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中明確表態:“在若干中心城市試辦拍賣市場,開展各類公物的拍賣業務。”這裡面有三個要點。第一是總理拍板定音,拍賣業終於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站穩腳跟,取得了合法身份。第二是定性為公物拍賣而不是我們後來想當然的文物藝術品拍賣。第三是它被國務院體改委納入年度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大盤子,牽一髮而動全身,是改革開放的標誌,不再是古董文玩界一個領域的自娛自樂。
1992年,是文物藝術品拍賣業興起的轉捩點。
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大背景,是公物拍賣的全國性風氣。而它的小背景,則不僅僅是承接經濟目的的公物拍賣與司法罰沒拍賣;反而是在熟悉拍賣運作建立觀念的同時,借助了香港的文物藝術品拍賣的現成做法,拿來主義,迅速開工。在1992年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開”。另一個重要要素,是作為緊箍咒的文物交易的開禁與巿場化開放進程。它很像農村“包産到戶”政策的開禁。
1992年3月,香港太古佳士得拍賣首開紀錄。春季拍賣會成交額2396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春季拍賣會,瓷器和書畫成交額4300萬港元。
1992年4月, 北京榮寶齋聯合香港古玩拍賣公司,瓷器、玉器、中國字畫,成交額千萬港元以上。
1992年4月,上海朵雲軒書畫社聯合香港永成古玩拍賣公司,舉辦中國近代書畫拍賣會。
1992年5月, 大陸中資駐香港(中藝)有限公司舉辦“中藝古董精品拍賣會”。引人注目的是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親臨香港現場,參加開菷酒會和與剪綵儀式,耳濡目染了香港藝術品拍賣的空前盛況。 香港社會名流霍英東、徐展堂、楊永德聯袂出席。拍賣會的業績,乾隆粉彩鏤空雲龍轉心瓶以120萬港元高價成交,嘉靖黃釉碗以170萬超過底價十倍成交。成交總值達千萬港元。5月25日,中藝中國文物諮詢中心成立,這個專門面向香港的專業機構,代表了中國大陸決心進軍文物藝術品拍賣巿場的姿態與戰略,並企圖與香港市場對接的願望。
中國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在1992年起步。
與香港同步,1992年4月一5月,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湖州相繼進行了中國書畫的藝術品拍賣。尤其是92北京國際拍賣會,上拍2235件文物,其中200余件乃是國家嚴禁出口的、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的珍貴文物,比如商代青銅雲紋爵、戰國銅劍、商代銅戈。原本應該持堅決反對態度的北京市文物局,竟然出面列名參與,文物藝術品拍賣開始有了官方支援的政策形象,謂為解放思想、改革觀念,恐怕不為過言一一從文物拍賣市場開放的反對者,到文物交易市場的積極參與者,這樣一個小細節,不正見出天翻地覆的改革開放大潮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