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文化産業的變革和金融資本的融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21 10:21:41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中國文化藝術界對金融資本有一種“天性”的排斥和拒絕。甚至,有些藝術家對一些普通的商業行為,都會表現的極端仇視。2013年夏天,在一次藝術界思想論壇上,我的演講內容涉及藝術家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藝術)生涯……現場有藝術家聲稱“我不要商業,我只做純粹的藝術……”。實際上,在當前的市場結構中,“要不要商業化”已經不構成問題,真正要面對的是“我們如何商業化”?

傳統藝術市場的商業結構

在過去幾百年中,傳統藝術市場有一個穩定而成熟的運作機制:藝術家、畫廊、拍賣行、經紀人、評論家、策展人、藝術中心、美術館和藝術媒體,其中的藝術家、評論家、藝術中心、美術館、學術媒體都以拒絕商業為榮,他們把商業視為對藝術(學術)的腐蝕。中國的藝術從業者,多年來的一個夢想就是,渴望建立一套所謂的西方學術贊助機制:有一個或多個藝術基金會,能無償的支援藝術項目而不干涉藝術發展。贊助人只需要把錢捐出來就可以走了!甚至,他們都不應該再多問一句。因為藝術家堅信,贊助人只是商人,他們沒有文化又不懂藝術,而文化和藝術既崇高又神聖,同時又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所以商人支援文化和藝術是必須的而且是應該的。

然而,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無奈的發現,這種西方已經成長百年的文化贊助機制,在中國很難落地。甚至,在中國現實社會中,一些特殊的、違背西方文化運作機制的做法得以在中國野蠻生長,逼迫我們不得不重視和反思這些現象。

首先是拍賣行的傳統習慣被改變。在十多年前的中國藝術界,流傳這樣的故事:在歐洲,如果畫廊經理和一個拍賣行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第二天甚至會被當成醜聞登載媒體上……這則故事表明,我們想像中的歐美藝術市場的遊戲規則是嚴謹的、神聖的並佈滿道德底線的。然而,中國的拍賣行則完全相反,比如一個人盡皆知的收藏家劉溢謙,不僅是龍美術館創辦人,同時也是多家拍賣行的老闆,他不僅參與拍賣,而且不斷製造天價拍賣紀錄……這裡面有很多想像空間,至少我們可以質疑,一個普通買家和一個拍賣行老闆在競拍同一個拍品時,會面臨不平等競爭嗎?

同樣,畫廊和拍賣行的關係在中國也被改變:中國的畫廊主動將代理藝術家的作品送到拍賣行拍賣。於是,原本處於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不同性質的商業機構被揉合成一個怪異的組合。顯然,這樣組合的最大受害者是收藏家。這還不夠讓人恐慌,而是藝術家也直接將作品送拍了,並且和拍賣行合作炒作價格……早期上海畫家陳逸飛就在多個拍賣行操縱自己的畫作。如今這種方式已然不獨是中國藝術家的專利,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英國藝術家達明。赫斯特自己組織了專場拍賣……現在,他甚至開設了自己的畫廊,不僅賣自己的作品,還賣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這一切看起來既瘋狂又混亂!

處於急劇變革中的商業生態

我們每個人都能明確的感知:我們正處於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其變化之快可謂瞬息萬變!我在2013年做媒體發展與社群關係分析報告,討論了論壇、部落格、微網志、微信的發展,以及從社區媒體到自媒體再到圈層媒體的關係結構時,預測還很保守。到了2014年1月,春節期間“微信紅包”的發放,就再明確不過的宣佈,我們已經完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移動互聯、社交網路的元年,不僅是網際網路,更是物聯網時代的全面來臨。

我們的思維方式徹底被改變,網上購物已成習慣。同樣,購買服務的方式也因移動網際網路而改變,即使叫計程車也通過滴滴打車:面對面的交易也要通過網路支付……再過幾個月,傳統的信用卡也許就消失了,我們只需要一串和網際網路捆綁的數字賬號,就可以通行天下……當然,這還需要網路企業和保守的政府利益集團進行頑強的博弈。

在這一次劇烈的變革中,藝術界顯然落後於其他商業業態。甚至,我們此時依然束手無策。造成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藝術界的運作機制不僅老化,甚至已經落後於正常的商業社會。在過去幾年中,我一直不遺餘力的鼓吹藝術市場中的一級市場(畫廊業)的重要性,而到了今天,我甚至認為,畫廊業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同樣,拍賣行也面臨從寡頭競爭到逐漸解體……

這不是一個悲觀地預測,而是我們面臨更為積極地變革。傳統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存在的基礎,是市場資訊不對稱,比如過去我們要“發現”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需要通過畫廊來挖掘和推廣;我們要購買一件“稀缺”的珍藏,需要通過拍賣行來徵集和競拍……這一切存在的前提就是:我不知道“我需要的”在哪?如果我知道“它在那裏”!並且可以立刻購買……那麼這些中間環節都可以被無情的拋棄!

此時,傳統的藝術品經營者會辯解:藝術品需要專業的判斷力,需要專業公司幫助消費者,哪些是好的藝術品?哪些是值得購買的藝術品?……但是,事實上這些“幫助”來自於一些市場專家,他們目前效力於畫廊和拍賣行等機構,而這些市場專家並不必然,也不必須效力於畫廊和拍賣行,他們可以為更大的交易平臺服務,甚至是虛擬的交易機構,或者更明確的説,他們可以為自己效力,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從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市場專家,為更多的社會大眾服務。

然而,藝術市場仍然籠罩在整體性的保守氛圍中。迫在眉急的市場變革,必然是來自基礎的、結構性的震蕩。

雲數據和大平臺的建設

在過去幾年中,藝術市場曾試圖突破現行的運作框架,比如臭名昭著的文交所份額化交易,比如覆水難收的藝術基金……即使這些小打小鬧的變革結果差強人意,但仍然鼓勵後來者不斷探索。這些失敗的經驗都在提醒我們,我們需要建立起一種網際網路時代的思維習慣:例如,在全球70億人口中,只有0.76%的人才有機會走進全球10大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中欣賞藝術作品。那麼,我們如何讓更多的人,更容易、更方便的接觸到藝術品?

在過去,人與藝術品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因為我們很難親眼目睹一件藝術珍品,它們高高在上,在等待我們去膜拜和瞻仰!攝影技術的發明,讓更多的人有了不去現場,卻能感受“藝術靈光”的機會。而今天,數字化技術的突飛猛進,更能讓我們在網路上體驗藝術品的微妙細節,這一體驗和在原作前的感受,差別越來越來小。

當人們能夠在網路上和藝術品進行平等對視時,人們同樣也渴望藝術品市場資訊的公開和交易的平等,而不是仍然掌握在少數畫廊、拍賣公司手裏的特權。

首先,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或者多個國際化的藝術品交易雲數據,我們可以即時查詢任何一件藝術品的現狀、過去的交易記錄,以及該藝術品的展覽、出版和相關論述……在這一方面,雅昌藝術網正在做著類似的“藝術家資訊認證”系統,他們通過和藝術家面對面的“辨認”作品從而確定其“真偽”。然而這樣的行為受限于兩個方面,其一是傳統的媒體思維局限了其數據的海量積累;其二是中國企業習慣性的渴望獲得政府部門的認可,從而建立所謂的權威性。顯然,這種方式已經違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邏輯思維。建立雲數據價值鏈需要兩個前提,首先是數據來源的開放性,只有形成海量的數據積累才能進行有效的數據分析;其二是建立在雲數據基礎上的分析系統,這仍然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通道,方便使用者對目標數據進行切割和分析。當這兩個前提合理存在時,其權威不言自明,而無需依賴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部門為其背書和證明其權威。美國的藝術品數據公司Artnet具備了一定優勢,但經營者的前網際網路思維,同樣導致其數據庫的封閉性,從而制約了它的發展。

當藝術品交易資訊的雲數據建立後,藝術品的交易大平臺便隨即誕生。這樣的大平臺是為整個藝術市場的各個關聯方提供綜合性服務,包括藝術家作品分析、市場分析以及未來趨勢分析……這裡的藝術品交易不局限于藝術品的原作買賣,更多的是圍繞在藝術品周邊産業鏈上。

雲數據和大平臺看起來似乎很複雜,實際上對於每一個運用者而言則非常簡便,就像我們每天吃雞蛋,卻並不了解一個卵子在母雞體內,經過複雜的過程,如何變成一個帶殼的雞蛋,道理一樣簡單。

文化藝術産業化及金融資本的融合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極端的方式來分析一件藝術品的價值構成:

假設一件藝術品僅作為欣賞之用而不具備任何投資價值,那麼這件藝術品將如何被消費?通過今天高超的複製技術,我們幾乎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擁有一件和原作非常接近的複製品。從純粹的感官愉悅的欣賞角度,我們似乎沒有更多理由為這樣一件“消費品”付出更多的價格。簡單的説,如果藝術品失去投資價值,我們只要用很便宜的價格,就可以獲得感官的愉悅,雖然它可能來自複製品,但已經足夠。

這意味著藝術品的欣賞性(感官的愉悅)和投資性可以分離。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通過對藝術品的物權(權證)進行金融化的投資,只要藝術品權證的金融化産品設計,符合金融産品的設計原理,就是可行的。

認識到文化藝術品的價值構成,可以被合理拆分成多個部分,文化藝術行業就有可能被産業化,就有可能形成産業鏈。

於是,傳統的文化藝術行業的價值鏈被分成三個部分:資源資本化、産權資本化、産品預期效益資本化。

由此,我們可以進入到更高的産業生態中:去中心化、國際化和無形化。同時,形成兩種趨勢:産業鏈的扁平鋪展和産業價值鏈的垂直聚焦。産業鏈的扁平鋪展意味著可以由大型集團企業進行研發、生産、製造、傳播和服務,並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拓展業務。而産業價值鏈的垂直聚焦可以整合金融、法律、人才、技術和管控等高度聚合,形成合力。

一個國家或者城市,在文化産業主體的壯大需要依賴四種資本的充分供給:金融資本、實物資本、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並且需要在這四個層面靈活轉換、相互依存。

顯然,這裡的資本不僅僅是局限在資金本身,只有同時發揮四種資本的綜合力量,才能形成倍速發展,同時造就巨型規模。例如,2006年,谷歌用16億美元收購新型公司You Tube,到了2013年營收達到38億美元。斯蒂夫。喬布斯在1986年,投資500萬美元成立一家動畫影視公司Pixar,2006年被迪士尼出資74億美元收購,20年間資本額增長370倍。

由於文化藝術的價值鏈被合理拆分成多個部分,在不同時期就會形成不同的投資熱點和重點,比如版權內容投資、設計製造投資、社區營造投資等多個方面。只有形成多樣化的資金來源和成熟的投融資體系,才能産生推動文化藝術産業的巨大動力,比如分險投資、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和社會捐贈等。

有報告預計,從2013年到2017年的5年間,全球文化藝術産業的市場規模將以5.7%平均速度增長,至2017年全球文化藝術産業的規模將達到2.863萬億美元。報告特別強調,知識資訊服務類、創意類的發展將更快。

身處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所有關於文化藝術的傳統定義都將被改寫,只有飽含激情去積極變革,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

補記:2014年3月14日,國務院發佈《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3月17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從這些報告的內容上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識到文化産業和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的關係。同時也暴露一個核心矛盾:我們拿“什麼”去加快對外文化貿易?直到今天,政府的目光所及,更多的仍然是和勞動力相關的工藝品……實際上,中國如果企圖在文化藝術上立足於全球,第一要做的就是取消對文化藝術品的政治審查,把文化藝術品納入意識形態進行管制,本身就不可能融入國際社會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之中。

本文發表于《畫廊》雜誌,在網路上發佈是略有改動。徐子林2014年3月19日補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