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逾640億元,同比增16.45%
“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開始重視藏品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及對建構企業品牌的功能,而不再單純看做一種投資工具,只重視它的金融功能和財務功能。”日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研究的權威機構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正式發佈了《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調查報告(2013年秋)》。南方日報記者從這份報告了解到,經過2010年和2011年的市場泡沫化、資金盲目入市,大量短期藝術品投資基金在2013年尋求套現退出,已有不少高價作品迫於套現壓力以低於購入價的價格拋售,還有更多在高點入市的投資品因市場下調而被套牢。
為此,AMMA顧問、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資深藝術市場專家龔繼遂指出,在藝術品套現渠道狹窄和價格波動劇烈的倒逼下,許多投資者的收藏觀念已經從2010年和2011年的盲目進入,變得更加理性和平穩,不再是對藝術品“暴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行情
書畫瓷雜油畫三大板塊加速調整
昨天,記者從AMMA發佈的調查報告獲悉,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全年總成交額為643.24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增加16.46%。其中,2013年秋拍(8至12月)成交總額為333.08億元人民幣,比春拍成交額略高。
AMMA調查發現,與2012年的秋拍相比,2013年秋拍的三大主流品類拍賣市場規模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中國書畫、瓷器雜項、油畫及當代藝術三大板塊總成交額為295.29億元,同比增加47.11億,佔本季度中國藝術品拍賣總額的88.65%,同比上升4.35%。三大板塊中,中國書畫、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份額上升,瓷雜份額略有下降。
根據統計,中國書畫板塊依然佔據主導地位,總成交額為177.71億元,同比增長24.99%,佔2013年秋中國藝術品拍賣總額的53.35%,同比上升5.06%。這主要歸功於港澳臺地區對這一板塊的推動作用。
瓷雜市場總成交額為81.05億元人民幣,總成交額與市場份額均略有縮水,分別同比降低0.69%和3.39%,顯示了其內部盤整的延續。
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總成交額為36.53億元,同比增長達49.71%。但由於市場整體規模擴大,該板塊市場份額並未有顯著增加,為10.97%,同比增長2.68%。
AMMA總結指出,整體而言,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規模重回增長的發展態勢,三大板塊所佔整個市場的份額各有變化,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內部變化與調整幅度,市場新的增長點和著力點已經更加清晰。
趨勢
國際化、理性化、專業化
在平穩發展的行情影響下,中國藝術品市場去年也表現出一些明顯的發展趨勢。據AMMA研究,主要體現在藝術品市場國際化、收藏觀點和收藏品味轉型,以及藝術品交易和藏家更為專業化三個方面。
國際化的第一個表現是國外拍賣行走進來。儘管國際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進駐中國內地,但它們目前沒有形成交易規模,同時在中國傳統文物和中國書畫上,並不具備任何政策和資源優勢,甚至受到種種限制。而在西方藝術和當代藝術兩大門類中,境外拍賣行無疑佔有資源優勢,有著豐富的客戶資源和藏品資源,在藝術品市場和藝術資源日趨全球化的今天,這兩大板塊有很大市場潛力,這將豐富中國藝術品拍賣結構的多元化。並且其百年老店的服務品質和藝術品交易中的誠信代理這種職業精神,可以有效地規避中國的假拍拍假、遲付拒付、關聯交易等種種弊端。
中國藝術市場國際化的另一個表現為中國重要藏家走出去,大連萬達購買畢加索作品。在此之前跨境交易和跨境買賣,既包括中國傳統産品,也包括西方的經典藝術品和當代藝術,這與人民幣支付能力的國際化、中國企業國際化,以及人們的境外旅遊、學習、乃至移民等大幅度上升,都是平行的現象。目前這種潛在現象變成新聞關注事件,形成方向性的拐點。
據AMMA分析,2013年藝術品投資者的收藏觀點和收藏品味也在轉型。目前的收藏觀念已經從2010年和2011年的盲目進入,變得更加理性和平穩,不再是對藝術品“暴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此相伴隨併為可喜的轉變是,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開始重視藏品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及對建構企業品牌的功能,而不再單純看做一種投資工具,只重視它的金融功能和財務功能。這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把收藏規劃建立在構建企業或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的基礎上。與這些收藏理念轉型相配套的是,對新藏品風格的期待和探索。由於近現代書畫及當代藝術市場價格已嚴重透支,大多數藏家都致力於尋找下一波的收藏風格:更具有時代性、與時俱進的新探索、新風格。具體到藝術市場的新門類和新板塊上,可以説新工筆國畫,無論在學術討論、展覽呈現,還是在市場運作上都已嶄露頭角,成為迅速崛起的新興板塊。
2013年藝術市場的另一個發展特點是藝術品交易及藏家更為專業化,這體現在大量拍賣行以艱苦細緻的工作,使藝術市場更加細分化、專業化,譬如黃胄美術基金會在保利拍賣行推薦並審核的黃胄藝術精品小型專場、北京匡時推出的翰墨寄懷——周思聰、盧沉藏畫專場、南京經典對林散之專場的推出,都因為更強調了清晰明確的傳承出處、誠信穩妥的權威鑒定,取得了近100%成交的佳績。這種細分化和地方化,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對當地藝術家資源熟悉的操作模式,不但提高了交易的誠信度和成交率,而為廣大的專業化小型拍賣行提供了在地方流派、本地畫家等各種廣泛分佈的資源深入挖掘的可能性,極大推動了地方市場發展。
展望
波動難以避免 規模穩中有升
“市場規模在接下來將繼續調整,基本維持穩中有升的格局。”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調查報告(2013年秋)》中,AMMA對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走向作出了預測。該機構提醒投資者,市場的挖掘和藏家群體的培養均需要時間,這不是一個可以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接下來市場的波動難以避免,但是長期增長的趨勢並沒有改變。
在AMMA看來,藝術市場是受宏觀經濟影響非常顯著的市場,歷史上每一次經濟震動和金融風暴均對藝術市場的短期行情造成直接打擊,同時在經濟繁榮、資金充裕的時期,藝術市場往往欣欣向榮。這在2013年亦有體現。
AMMA認為,去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與宏觀經濟一樣處於結構化調整的階段。資源的短缺是目前市場發展最主要的瓶頸,因為這是一個並不缺乏資金的市場。藝術品市場需要新的增長點,而在古代和近現代藝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個增長點只能來源於當代藝術。所以,未來藝術品市場是一個高端藝術珍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和當代藝術家資源被不斷挖掘兩者並存的市場。
為此,AMMA預測在2014 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依然沿著平穩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前進。理由是2013年的交易規模比2012年略有上升,依然有越來越多的新買家入市。無論對於機構,還是個人,藝術品的財富效應,藝術品與股票市場、房地産市場的弱相關性乃至負相關性而形成的投資互補效應,都使藝術品作為資産配置的理念越來越為財富人群所接受。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品收藏行為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教育、乃至於文化追求發揮更大的功能和效益,而不是局限于藝術品投資保值的金融工具上。因此,AMMA樂觀地認為,在今後的數年中,隨著文化産業相關配套産業的發展,及大量企業博物館的建立,另一波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值得期待。
不過,AMMA也警示投資者,2014年藝術品交易平均價格會大體持平,乃至略有回調。這一方面是由於下一波新人新作的入市,會拉低平均價格;另一方面新晉收藏家的入市也必然會從低價格、原始股為切入點。
相關報道
香港藝術品
市場“假拍”
“流拍”幾乎絕跡
與亂象頻生的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相比,香港的藝術市場相對井然有序。自2011年春拍高潮之後,這兩年來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可謂冷風頻吹,各拍賣公司的成交總額和成交價顯著下降。與兩年前的火爆行情相比,千萬元以上成交拍品數量銳減,億元拍品更是不見了蹤影。
正當人們對2013年藝術品秋拍行情謹慎觀望時,今年秋拍中香港蘇富比讓人眼前一亮,出人意料地以41.96億港元的成交總額圓滿收官。最令人震驚的是竟有四件拍品成交額過億,當代畫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以1.8億港元成交、118.28克拉橢圓形D色無瑕白鑽拍出2.38億港元、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以1.41億港元成交、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以2.36億港元成交。
有人認為此輪香港秋拍大幅超越預期,主要原因是前三年藝術品市場的資本不理性投資,導致拍賣市場回調,目前逐步回歸理性,資金開始入市,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也開始進入一個相對正常的藝術品買賣階段,藏家單純進行市場投機的因素減少,逐步進入真正收藏的階段。另外,新買家入市也是秋拍有起色的主要原因。紐約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拍賣會眾多中國買家的出現,證明市場上有大量資金在尋找出口。
每年率先開拍的香港藝術品行情歷來被看作是中國拍賣市場的風向標,對內地藝術品市場走向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自從2011年秋拍國內藝術品行情從高位調整以來已近兩年,香港之於內地拍賣市場的風向標作用也受到很大的考驗。香港作為世界第三大藝術中心,良好的藝術氛圍一直對世界各地藝術品收藏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雖説這兩年來香港藝術品行情也有所回落,但調整幅度卻遠比內地市場小得多,蘇富比、佳士得能在今年的香港秋拍市場高唱凱歌,説明瞭香港藝術品市場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香港拍賣行業之所以長盛不衰,並成為全球藝術品拍賣行業關注的重點,除了傳統的世界拍賣業巨頭蘇富比、佳士得每年在此舉辦春季、秋季拍賣會外,近兩年來,內地最著名的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也紛紛搶灘香港市場。
香港藝術品拍賣這麼多年來,鮮有負面新聞流傳,“假拍”、“流拍”、“有價無市”幾近絕跡。香港拍賣業具有很深的“拍賣底蘊”和藝術市場誠信指數及規範指數,對“信譽”和“品牌”十分重視,這是內地拍賣行業難以比擬的。近年來,因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當下全球藝術界都在普遍轉型,新的標準尚未建立起來,傳統的藝術壟斷機制被打破,這對香港市場而言是個很大利好,最有可能在這次“洗牌”中異軍突起的。
近兩年,中國嘉德、北京保利搶灘香港藝術品市場並佔得一席之地,尤其是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秋季拍賣取得巨大成功,除了這兩大拍賣巨頭本身的品牌效應外,香港拍賣業對“信譽”的重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藏家稱,香港是一個國際性城市,它有著龐大的國際買家、賣家和藏家隊伍,有背倚內地、輻射亞太的國際性地緣優勢,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內地實力拍賣公司紛紛進軍香港市場,諸多來自內地的買家踴躍競投,很多高品質、傳承有序的拍品備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