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均為藝術衍生品。
圖均為藝術衍生品。
藝術衍生品市場逐漸打開缺口
去年夏天開始風靡網路的“朕知道了”紙膠帶背後竟然暗埋商機,近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公佈2013年的藝術品衍生品收入達到9億元新台幣,數字直逼10億元新台幣的門票收入,藝術衍生品日趨成為大眾消費品。不過,有博物館人士認為,目前大眾對於博物館的經營和管理並不了解,也未能普遍具有審美能力,藝術衍生品的購買力依然太弱,只有普及藝術審美能力才能促進藝術衍生品的發展。文、圖記者林琳
“朕知道了”紙膠帶上的四個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複製品,被網友稱為“霸氣側漏”,新鮮、有趣、話題性強,令這種售價僅為40元新台幣的藝術衍生品在網路爆紅。劉小姐到台灣自助遊時也購買了好幾盒作為贈送朋友的手信。
日前有媒體報道,包括“朕知道了”在內的一系列藝術衍生品為台北故宮博物館2013年的收入增加了9億元新台幣。這些藝術衍生品是該博物館與超過90家廠商合作的“讓文物再生與重生”的産品,而“時尚”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館的新形象。劉小姐説:“購買這些衍生品算不上收藏,但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意思。”
事實上,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藝術衍生品這個市場也逐漸打開缺口。從幾元的明信片到幾萬的版畫,藝術衍生品的價格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藝術已經不再讓大眾感覺遙遠了,價格也不再讓人感覺望塵莫及。經營維斯比藝術機構的朱星海就一直致力於打造藝術衍生品。在他策展的油畫展覽上,除了藝術家的油畫作品外,最熱銷的往往就是各種各樣的油畫衍生品,包括噴畫抱枕、茶杯等生活藝術品。
不過,除了機構、博覽會的推波助瀾外,具有最豐富藝術品資源的館藏機構卻對此難以使上力。“不得不承認,各級博物館在利用藏品和開發産品上總體是落後的,大多數重展覽輕利用。”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也曾努力尋求開發藝術品資源、創新藝術衍生品的途徑,但是卻發現很難實施,“如果我們現在把國博的鎮館之寶開發成各種紀念品,或者廣州藝博苑文同的墨竹圖用來開發冰箱貼、筆電,誰會來買?能認識到文同墨竹圖的重要性和獨特審美價值的又能有多少人?我也希望開發三五百種紀念品,但投入的成本何其大,結果很可能根本沒人買。”
利用藏品的投資現缺位
他認為,沒有很好利用藏品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利用藏品需要投資,需要社會群體的支援,但這方面往往缺位。另一方面是購買力的問題。這兩方面原因都來源於社會公眾並不了解博物館的經營和管理,也未能普遍具有審美能力。
市場人士認為,藝術衍生品本身就具有藝術審美的普及功能,而要公眾接受藝術衍生品,又需要公眾具備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如果能推廣藝術審美,加強公眾對藝術品的關注意識,藝術衍生品才能發揮其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