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數字藝術展”──一個指涉全新的藝術品分類概念的展覽上週末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據其執行策展人王端廷介紹,這是2012年4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設立的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支援的第一個學術研究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吳為山是展覽的策展人。他強調,這是“是一個純粹的學術性展覽,由專門的國家機構主辦”。
參展作品精彩紛呈
王端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數字藝術可細分很多門類,包括數字繪畫、數字攝影、數字雕塑等。這次展覽主要選擇了二維與三維動畫,因為這部分藝術家的技術水準最成熟、藝術性與人文內涵比較深刻。結果共有9位藝術家的作品經中心專家委員會全體22位專家評審後入選,分別是三維動畫的繆曉春、張小濤,二維動畫的卜樺、劉茜懿,手繪和水墨動畫的邱黯雄、吳俊勇,抽象動畫的崔岫聞和互動媒體的馮夢波、金江波等。
進入展廳,第一個入眼簾的就是繆曉春的三維動畫裝置《無中生有》。王端廷認為,繆曉春可以説我國數字藝術三維動畫方面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通過影像裝置藝術實現了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立體主義藝術家的未盡之夢。他還對許多參展藝術家一一作了點評:
邱黯雄是我們國家水墨動畫的代表人物,他代表了中國傳統水墨向現代數字藝術轉化的一個重要的節點。他的參展作品《山河夢影》,用水墨動畫的形式重現了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部形象的濃縮的中國百年史。
崔岫聞是我們國家著名的影像藝術家,這次展出的她的作品叫做《我和你》,是一個抽象數字藝術系列,通過畫面的一些線條、圓點的非常緩慢的變化和運動,既有抽象形式方面的意義,又融合了中國禪宗對禪定的境界的追求,是我們國家新近涌現出來的在抽象數字藝術方面的一個傑出的代表。
金江波是我國數字藝術裏頭在互動影像方面的一個成功的探索者,他的作品都是在影像──比如説電腦、攝像頭──與觀眾之間進行一種互動,他的參展作品叫《意識的殿堂》,實際上是對人的注意力的一種檢測,一種對人的注意力的變化的數字化的一種研究。
數字藝術作品如何收藏
王端廷告訴記者,早在他2002年到羅馬第一大學“第二次出國學習”期間,就開始接觸數字藝術。當時他們已經開設了數字藝術課程,還邀請處在創作前沿的藝術家來上課。相比之下,國內各美術院校近年來也紛紛開設新媒體藝術專業如動漫等,許多新專業學的就是數字藝術。但中國只有“影像藝術”、“新媒體藝術”等,還沒有數字藝術這個概念,學術研究還非常薄弱。為此他花了一年時間準備這個展覽。展覽展示了中國最頂尖、最突出的藝術家代表人物,基本代表了中國的水準。他們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這種關注甚至超過了國內學術界的同行。
王端廷指出,數字藝術起源於1985年,迄今只有29年的歷史。在梳理數字藝術的含義時他列舉了其14個特徵,包括其虛擬性,其全覺性而非僅限于視覺藝術,其互動性,其對技術、軟體與設備的高度依賴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數字藝術不存在原作與複製品的差別,不像傳統實體藝術品可供私人和博物館收藏,它對既有的藝術品收藏制度帶來了挑戰。
對此,中國影像藝術拍賣專家、北京華辰拍賣公司影像主管李欣表示,這確實是一種新的藝術品類,其收藏與傳統的收藏是兩回事。不過她認為具體情況可以具體分析,比如其中的數字繪畫、數字攝影與數字雕塑,藝術家用來參加展覽的往往是以數字作品為母本,通過列印輸出的實物。而這個實物可以沿用藝術收藏的傳統模式由收藏家進行收藏。當然作品要滿足以下幾個元素:一,版權明確,有藝術家簽名授權;二,版數有限定;三,材質上符合收藏的要求;四,有特定的收藏題材。當然,這次參展作品以動畫為主,都是現場播放的作品,那就要刻錄光碟。李欣認為這個光碟也可以收藏,但如何做到既能收藏,將來也可以轉讓甚至拍賣,還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