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葉永青:藝術品憑什麼“天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29 15:31: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有人説這比印鈔機還厲害

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末的幾千元人民幣,還是如今的上億元,其實都是高昂的價格。有觀眾向葉永青提問,“藝術家完成一幅作品,可能只需要半個月,甚至幾天。如何按時薪、月薪來算,藝術真值這麼多錢嗎?定價標準是什麼?”

這個問題顯然觸碰到葉永青的興奮點。他説,如果論一張畫的成本,其實很簡單,畫框、顏料,最多500元,除此以外的就是所謂“天價”。葉永青記得,上世紀80年代,著名畫家李可染曾在巴黎舉辦畫展並現場揮毫。不過8分鐘就完成的作品,現場賣到10萬元人民幣。“有人説,這比印鈔機還厲害”。

葉永青認為,藝術的價值與這個時代和人群的認知有關。“藝術的定價是項系統工程”,他説,這是在創作其中沒法判斷的,“否則我當初必定一張畫都不賣,到今天就成為特別有錢的人了”。

所以,他不認為藝術品的價格是可以相信的東西。“即便它一文不值,我還是熱愛;即便它價格不菲,我也不依賴”。

脫離體驗的藝術並不完滿

談到廣州的藝術氛圍,葉永青説,雖然這座城市很繁華,但藝術仍然沒有走進人們的生活。他説,人們欣賞藝術,更多地可能是通過網際網路,真正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的人依然不多。

知道西方的孩子,是怎麼樣接觸藝術的嗎?他舉例説,“比如大英博物館,一群7、8歲的當地孩子在裏面上課,不是藝術課,而是算術課。他們每人手持一份表格,要數出博物館裏有多少個天使石膏像,多少個斷了手的女神石膏”。

葉永青認為,最好的接觸藝術方式是體驗,而非觀賞。“藝術是因人而異的,因為體驗不同,感悟就不同。脫離了體驗的藝術,並不完滿”。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瑛 實習生王鳳霞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