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晨報》報道,儘管近年藝術品市場日益紅火,但仍有很多人持幣觀望,就是怕把錢“砸”在藝術品之後,不保值不增值,還把本都虧了。近日,“敬華藝術空間”在滬開幕,這家面積3500平方米的畫廊,憑藉著擁有大量近現代及當代書畫典藏作品的雄厚實力,推出藝術品保值回購的大膽舉措。敬華藝術空間負責人稱,保值回購的核心是保真和保值,不但保證消費者買到的是真畫,還可以變現,讓買家沒有後顧之憂。
能買能賣,買家無風險
上海書法家協會秘書長潘善助指出,當下藝術品收藏有三大常見問題:一是怕買到“贗品”;二是花大錢買了喜歡的藝術品,但變不了現;三是買不起。推出保值回購和分期付款的模式,可謂“對症下藥”。
敬華藝術空間負責人説:“我們不是簡單地賣畫,而是給客戶提供一種財富管理方式,讓書畫愛好者放心買畫,快樂收藏”。他介紹,保值回購的核心是保真和保值,因為,“我們能保證畫廊出售的全部是真畫,所以不怕回購。而且買家買回藝術品後,若不喜歡了,回購措施恰好可以幫助他們及時變現,盤活資金”。此外,該畫廊還推出分期付款買畫,消費者先付少量資金就可以買到心儀的書畫作品,剩餘費用則通過信用卡等方式分期支付。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措施出臺後,已經有不少買家前來問津。據介紹,目前具體回購方法是,在作品買入的兩年後,按照銷售價格的100%回購,第一年內,則按照銷售價格的95%回購。他解釋稱,之所以第一年回購價格為銷售價格的95%,主要牽涉到藝術品交易過程中的稅收和鑒定費,“若藝術品價格漲了,超過原來銷售價,買家自然不會要求畫廊回購,但倘若市場不好,他們可以通過回購,收回投資”。
有人質疑,這只是噱頭
“藝術品一旦投資失敗,作品將難以變現,而這種回購制度,打消了大家的憂慮。”滬上藏家楊先生對此舉措表示很有興趣。他曾想購買某海派名家的畫作,因為擔心作品的升值空間而沒敢下手,“這幾年眼看著這位名家的畫作從每平尺1.2萬元漲到5萬元,後悔啊!要是當時有回購制度,可以多賺多少啊!”
其實,這種回購制度並不是首次在國內出現。數年前,東莞就已經有藝術機構嘗試,如果投資者在該藝術機構購買藝術品,在若干年後不喜歡,可以賣回給藝術機構,但價格要按照當時的購買價格。近年來,這種做法在各地大有蔓延之勢。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好的藝術品每年的價格都會有一定漲幅。據Artprice的統計,近10年來,中國藝術品的價格上漲了500%。這意味著,在這種制度下,藝術機構賺的是這幾年上漲的差價,如果是好的藝術品,藝術機構當然願意回購。但同時,這位業內人士也指出,回購舉措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遭遇不少問題。一方面是藝術品市場並不如之前預期的那麼理想,另一方面,這種操作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因此,不少承諾回購的畫廊或機構,在嘗試過一段時間後,紛紛偃旗息鼓。
面對這樣的舉措,業內有質疑,更有擔憂。有人覺得這只是商家的行銷噱頭,難以持久;還有買家甚至擔心,萬一當初承諾得好好的畫廊,關門走人怎麼辦?如此舉措,究竟能否為中國藝術品市場找到新的發展方向,能否成為市場的一劑強心良藥?一切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