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唐代懷素草書《食魚帖》流拍十多年至今未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12 14:56:03 | 文章來源: 藝術財經

懷素(西元737—799年),字藏真,本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以其“狂草”著名,史稱“草聖”。他用筆圓勁有力,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後世將其並與張旭齊名,有“張癲素狂”或“癲張醉素”之稱。懷素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等詩人都有交往。

懷素的《食魚帖》,為水墨白麻紙本手卷,尺寸34.5×52.4釐米。《食魚帖》書法放逸流暢而不怪狂,結字和他的《自敘帖》相近,保持了懷素書法的典型特色。

《食魚帖》是一封56字的短信:“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損)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贏也。日懷素藏真白。”

寥寥數語,不僅活脫脫勾勒出一個灑脫狂放的文人形象,而且從中可以看出懷素從長沙到長安後,因為吃不到魚而生病。雖身在異鄉,但對長沙的魚仍特別思戀。

懷素是出家人,但他做和尚確實經常出格,食魚又吃肉,還喜歡飲酒作樂,不分場所,到處涂寫,遇到墻壁寫墻壁,遇到衣物寫衣物。然而,另一方面,因為他的真實、可愛,令那些希望脫俗的人們心懷崇敬。懷素生性嗜酒,“酒”使他熱血賁張,禪宗的超越精神自然地與“酒神精神”融合一體。興到運筆,如疾風驟雨,飛龍走蛇,雖多變化,而法度具備。《食魚帖》書法高華圓潤,放逸而不狂怪,筆墨精彩動人,使轉靈活,提按得當,正如文徵明讚:“藏真書如散僧入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范”。

《食魚帖》相繼為宋代吳喆,元代趙子昂、喬簣成、張雨、張宴,明代項元汴,清代陳三省、何元英等遞藏。收藏、鑒賞家印八十八方,歷宋、元、明、清四朝,傳千年,流傳有緒。

《食魚帖》曾藏山東濰坊丁家,後丁家遷青島。“文革”期間,《食魚帖》險些毀於一旦,紅衛兵從丁家“抄家”後將《食魚帖》堆放于青島市博物館。1978年,青島市博物館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家徐邦達來館鑒定書畫,徐先生從未清理好的書畫中發現了此《食魚帖》,並在1979年撰寫《古摹懷素“食魚帖”的發現》一文。青島市博物館將此帖重新裝潢。文革後落實政策,博物館將《食魚帖》退還給了丁家。

1999年春日的一天,兩位衣著素樸的男士來到北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他們不露聲色,拿出幾件一般的藏品後,才説:

“我們還有一件東西。”

“什麼東西?”嘉德工作人員問。

“懷素。”

“不可能。我們從來就沒見過真懷素!”

“我家是真的。”來者從容地説。

嘉德公司請專家對來人拿出的畫作幾經認證,最終認定為是《中國美術全集》上登載過的青島市博物館的那幅《食魚帖》。

這可是一條大“魚”!

業內人士都知道,國內外拍賣行幾乎沒有拍賣過唐代的書法墨跡,況且是大書法家懷素的作品!聽説《食魚帖》出現了,徐邦達老先生豎起大拇指説:“《食魚帖》可是頂尖的好東西呀!這回嘉德公司拍賣可是件好事。”

徐邦達認為,《食魚帖》筆劃稍嫌滯澀,枯筆中見有徐徐補描之跡,應是半臨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見只有唐摹《萬歲通天帖》能與比擬,結體筆劃保持懷素書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與真跡有同等重要的學術價值。

懷素作品很多,但時過千年,留下的已是鳳毛麟角,公認的懷素存世墨跡只有四件,分別是上海博物館的《苦筍帖》、台北故宮的《自敘帖》、遼寧博物館的《論書帖》和這次突然露面的《食魚帖》。

懷素草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曾博得許多書畫名家、名流雅士喜歡和效倣。毛澤東當年就十分喜歡懷素的書法。1958年10月16日,毛澤東曾給他的秘書田家英寫過一封信,信中不談論國家大事,而談起了草書字帖:

“家英同志:請將已存各種草書字帖清出給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訣歌》。此外,請向故宮博物院負責人一詢,可否借閱那裏的各種草書手跡若干,如何,應開單據,以便按件清還。”

毛澤東在日理萬機之餘,對書法尤其是草書仍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他的書法一直以臨寫懷素的草書為主,因此形成了筆力充盈、自然生動、氣勢磅薄的獨特藝術風格。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來我國訪問時,毛澤東還把懷素《自敘帖》的印本作為禮物送給了他。

《食魚帖》流拍時正值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低谷時期。到如今已經快13年了,這幅作品也一直沒有再在拍賣場上出現。

如今它藏在何處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