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寇勤:嘉德二十年拍品、客戶資源的轉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4 10:08:53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今年是中國嘉德成立二十年,從論從拍品來源還是客戶群體都較20年前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嘉德2013春推出的私人收藏專場,可以間接看出拍品的貨源徵集地的微妙變化,就此拍品貨源的轉變以及客戶群體的變化,雅昌藝術網特別專訪嘉德董事副總裁寇勤先生:

雅昌藝術網:嘉德成立二十年來,在客戶群體和貨源上發生了哪些變化?

寇勤:嘉德成立二十年來,客戶的變化和拍品來源的變化是最大的,有內因也有外部環境的變化。二十年前沒有很確定的客戶群,由於當時沒有成熟的拍賣市場,客戶基本有兩類:文物商店和傳統的藏家。

一類是文物藝術品市場萌芽階段所出現的“圈內人士”,文物商店是很重要的一個群體。拍賣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文物商店系統對此很抵觸,覺得拍賣公司會搶他們的生意和飯碗,後來逐漸發現拍賣有不同的標準,文物商店既賣高端藝術品,也出售普通的物件,而拍賣公司發揮其特長,覆蓋面廣,宣傳和舞臺更加寬闊,吸引全世界的客源,所以更適合拍賣高端藝術品,拍賣公司成為文物商店可以充分利用的交易平臺,因此大部分文物商店做了很有意思的調整,將各自重要的藝術品,適合拍賣的東西有步驟、有計劃地推到拍賣市場,文物商店系統也成為拍賣公司最重要的供貨商,同時他們也成為我們的客人,既通過拍賣出貨,也通過拍賣購買一部分東西,由於區域、國度的不同,文物商店面對的客戶和需求也不同,比如陜西人在當地文物商店買不到的藝術品,在西南某家文物店會遇到,但是這種交易很難,但是通過拍賣平臺,將全國文物商店的貨品集中在一起,大家各取所需,這是當時很有意思的一個群體,既是拍賣公司的出品人,同時也是競買人。

隨著市場的發展,文物商店這個群體也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於文物商店專屬的國有體制沒有大的改變和調整,在經營方式上沒有大的變化,部分文物商店過多依賴於拍賣,出貨越來越多,購買力減弱,成為單一的供貨商。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藝術品單價也在發生變化,部分文物商店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藝術品價格的快速上升,覺得幾百萬買一件藝術品太貴了,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文物商店這部分的客戶逐漸減少,而到了今天似乎很少能看到大規模的文物商店系統的人進入拍賣市場,而十五年前,每次嘉德預展上,文物商店都是很亮麗的風景線,全國幾十家文物商店的人聚集在這裡。

另外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收藏家。一類是出自舊時代的文人家庭,受家族或者前輩的影響,一類本身就是文化人士,在大學、研究機構或者考古機構任職,一類是解放後的新生力量,但是數量不多,如康生、陳伯達、田家英等,他們對文化有研究,而且在新中國初期還收到很有意思的藏品。這三個收藏群體基本構成早期拍賣公司很重要的出品人。這部分人身份很複雜,但都出自舊文人、舊家族,是傳統文化的延續。

第三類是做文物古董生意的商人,他們有知識,有經驗,由於受“文革”等運動的影響,受打擊很大,而在新的歷史時期又重新浮現出來。

第四類就是海外華人。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絕大部分是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和研究的華人組成的,無論是在美國、歐洲、台灣還是香港,他們的收藏都源自大陸。前幾天一位藏家還聊起,早年那些玉牌都是一筐一筐的收,五毛錢一個,賣出去七八元錢,現在都找不到了。這些藝術品在市場上流轉,也在海外的拍場上出現,這也是衝擊嘉德公司成立的原因之一,也是嘉德拍賣在成立初期比較關注的對象,一方面是他們手上的藏品資源,另一方面是他們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意願。雖然這部分人常年旅居歐美、日本等地,但是他們有很強的文化歸屬感,也希望這些藝術品能回到大陸,這是很重要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在歐美等國家大的文化氛圍並不是主流,這些華人藏家的後代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興趣,海外龐大的藝術品資源正處在文化交接的結算,如何把這些資源集合起來,是嘉德成立時所面臨的客觀的拍賣資源的狀態。

雅昌藝術網:嘉德成立初期如何集中國內外幾方面的拍品資源?

寇勤:當時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是政策上的突破,如“※”號制度,為了保證國內的文物能夠進入拍賣市場,又不導致文物出境海外,鼓勵政府能放寬國內文物收藏單位的重要藝術品參與拍賣,制定一個級別和標準的藝術品禁止出境;更重要的是海外回流政策。

由於海外藏家的精神和身體狀態,當時更多的是轉讓的需求,因此我們將海外老一輩的華人收藏家和洋人定位為賣方資源,買方還是側重香港、台灣地區的藏家。嘉德注重港臺收藏家的聯絡和開發,對海外市場進行宣傳和拓展,到美國、歐洲進行徵集,經常能從隱藏很深的重要藏家手中徵集到第一手的藏品,同時還必須擴大國內市場的需求力量,僅僅依靠文物商店很難將市場迅速擴大,所以我們在企業家以及潛在的客戶群體中進行深入開發,並在在94年首場拍賣會就看到成效,首場拍賣會現場有很多武漢的大學校友以及92派的企業家,也包括在日常交往中趣味、方向比較接近的年輕企業家,這個隊伍進入藝術市場最大的意義在於打破原有圈子的沉悶局面,帶來的不僅僅是價格上的衝擊,也有很多觀念上的更新。如第一場拍賣會的油畫專場,主要的買家就是我們新開發的企業家以及海歸,那個時候的幾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後海當時沒有包場。最重要的是觀念上的提升,嘉德首次提出藝術品投資的概念,並非沒有依據,是有一個基礎的。首先藝術品的價格很低,有很大的空間,第二,參與的人不多,有很大的機會,第三,藝術家的創作還處在起步階段。

雅昌藝術網:隨著藝術市場的變化,投資的人也越來越多,嘉德客戶群體發生怎樣的改變?

寇勤:前面講了由於不能接受單件藝術品價格太貴,文物商店逐漸在拍賣場上消失,而傳統的收藏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一些有知識、有存貨的藏家,出貨較早,收到一部分錢,但是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之前出售齊白石換來的資金,連一張普通的作品都買不起,同時人們的價值觀受到衝擊,相對一部分人更看重藝術品的投資價值,能賺多少錢,市場越來越多的跟風者,客戶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全中國乃至世界的人都對拍賣感興趣,成為投資的沃土,撿黃金的樂園,更多有實力的,而並非是做好成為收藏家的準備的人進入市場。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