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官方藝術刊物在開始的時候很是聚集人才。“後來那些記者、編輯都跳槽去了別的藝術媒體。現在這個雜誌基本上什麼廣告都接,編輯記者的待遇也是越來越差。拉過來一頁廣告就會給800元的提成,比寫稿件得到的費用多不少,還省事。現在那個雜誌已經很少有記者在寫稿件了。”某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
但是,某些有官方背景媒體的日子還是比較好過。比如《中國拍賣》,“主辦方中國拍賣協會與拍賣公司之間有著很緊密的關係,雜誌開拓廣告客戶、舉辦活動還是比其他刊物要容易的多。”某業內人士解釋説。
民辦媒體的天地有多寬
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催生出不少民辦的藝術媒體,尤其是當代藝術方向。頗有名氣的民辦紙媒有《Hi藝術》《藝術財經》《頂層》等。
《Hi藝術》創刊早期的風格隨性、八卦,伴隨著當代藝術的火熱發展,也衍生出自己的交易平臺“Hi小店”,主要出售一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隨著內部人員的流動,如今《Hi藝術》的文章雖依舊定位在當代藝術,但風格相較之前已有很大差別。現在的方向主要以介紹當代藝術為主,排版設計時尚當代。熱點、新聞性的稿件偏少,多是一些當代藝術家、展覽、博覽會的介紹及當代學術文章。
《Hi藝術》曾經的負責人李某組創紙媒《看藝術》,在文章內容上沿襲了《Hi藝術》最初的八卦路線,輕鬆、詼諧。一些熱門的網路用語在文章中經常出現。但相對比《Hi藝術》最初的風格,《看藝術》也跟進不少拍賣公司的廣告及內容,尤其是拍賣的現當代板塊。
談到民辦媒體,不得不提到《頂層》的迅速崛起。“靠一篇《看跌岳敏君》就讓《頂層》紅透了藝術圈,”某藝術雜誌記者呂晶對記者介紹説,“拿如此知名的藝術家開刀,有理有據的分析,在唱紅不唱衰的媒體圈,引起這麼大的騷動不奇怪。”這家位於上海的雜誌,對於雜誌的廣告管理也非常嚴格,“我多次聯絡他們做廣告,《頂層》的工作人員都拒絕了,告訴我他們只跟在拍賣中有過交易記錄的當代藝術家合作。”藝術家陳先生對此也很是無奈。好景不長,2012年《頂層》主力不明原因集體辭職,在人員大換血之後,這個雜誌也漸漸失去了自己的聲音。
“中國當代藝術權力榜”為《藝術財經》的拳頭産品,在當代藝術的火熱時期很是吸引眼球。“2010年,在學校讀書那會,每期的《藝術財經》都會買來看看,報刊亭的老闆説每次只會進個一兩本,需要跟他提前預定。”藝術家孫靜説。不僅是《藝術財經》,隨著藝術品市場的下滑,在報刊亭已經很少再見到相關藝術類刊物了。在北京和平門附近的報刊亭,老闆對記者介紹説:“你説的這些藝術類刊物前兩年好像還進一點賣,現在基本是賣不動了。”某藝術媒體人也對記者坦言,“大部分雜誌都這是拿給圈內人士看看,能有大規模發行量的雜誌非常少。算一算印刷費用就知道了,都是又厚又好的紙,100頁甚至200頁的雜誌定在20元出售,能撈回來多少成本?”
除了這些稍有名氣的民辦媒體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刊號,卻靠著其他營利模式生存下來的媒體,“比如用版面來跟藝術家置換廣告,做一下圈內的宣傳,價格收費也低。”呂晶説,這些沒有刊號的刊物在做成熟之後,就會找個正規單位挂靠申請刊號。比如《Hi藝術》在開始的時候就沒有刊號,是後期挂靠在新疆畫報才獲得刊號、發行權的。
網路媒體、自媒體搶灘藝術市場
“現在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不僅拍賣公司有官方的微網志和微信,那些拍賣老總和活躍的工作人員在網路上也一個比一個會宣傳。”藝術媒體人小楊説。北京匡時的老總董國強就是個微網志熱,光是關注他的粉絲就已達到了90多萬。
新媒體的興起給傳統紙媒帶來了極大的衝擊。比如雅昌網、99藝術網,之前在網路平台中的文章大都來自於紙媒,自從《三聯生活週刊》的朱文軼加盟雅昌網之後,大部分的稿件都開始由雅昌內部人員自行采編完成,編輯還會策劃一些深入性的專題,再加上定期舉辦的論壇及藝術網路電視臺、畫廊黃頁等業務,極大地衝擊著藝術紙媒的發展和市場。另外,某知情人士還提到,“雅昌現在的約稿費用都提到了1000元每千字,普通的紙媒還處在200-300每千字,一些好的稿件很容易會被雅昌拉攏過來。”
面對挑戰,藝術紙媒也在運用一些網路媒體和自媒體來開拓自己的發展空間。“當然都想把這些平臺給運用起來,利用官方微網志、微信來推送資訊,擴大影響力,就算增加一些人員投入也是值得的。” 某雜誌社主編説。
值得肯定的是,藝術紙媒也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網路這些東西,更改方便,不容易留下依據。現在的假東西太多,把作品印刷出來,一個是看著舒服,方便研究,再一個是也留個是否真假的憑據。”書畫藏家張東坦言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