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自媒體、網路媒體的迅速壯大,中國的藝術紙媒面臨著更多的困境和挑戰。在新形勢下,藝術媒體如何定位自身的價值方向、學術認同?如何在這個大江湖中獲得一席之地?媒體人的境遇和發展又如何?都是本文要探討的。
藝術媒體由20世紀80年代興起,從官方宣傳文藝發展的《中國美術報》、《美術》等報刊紙媒,到20世紀90年代具有批判性、學術性的雜誌媒體,再到如今活躍在市場中的《芭莎藝術》《hi藝術》《藝術財經》《收藏投資導刊》雅昌網、99藝術網等常見藝術媒體(雜誌、報紙和網路),已達50多種。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快速發展,淘汰了很多定位、發展不清晰的媒體,也給了民辦媒體平等爭分市場的機會。
沒落的貴族
談起較早的藝術媒體,大家頗為熟知的應該是《收藏》雜誌。這是一家總部設在西安的紙媒,已有20年的創刊歷史,是中國內地創辦最早的一本收藏類專業期刊,在曾經的藝術、收藏界有著極高的地位,也獲得過國家級、省級很多榮譽稱號。隨著中國拍賣市場的急速發展,市場地域性的調整及進展,曾經的龍頭老大也漸漸失去了搶佔市場的一些優勢資源。不過,憑藉西安本土的藝術市場及前期積累的一些資源,《收藏》在如今的藝術品市場中也開拓出獨特的定位和方向。雖然很少有重量級拍賣公司的廣告投放,也沒有一些時尚前沿的當代藝術,但是《收藏》所堅持走親民路線也使得刊物中常見介紹一些並不貴重的陶器、瓷器、銅鏡等文物藏品。由《收藏》內部人員衍生出的《收藏趨勢》等雖然有著類似的特點,但相較于《收藏》來説,這一刊物更加貼近市場,風格也相對活潑一些,這與其雜誌社總部設在北京有著一定的關係。
雖然沒落,但終究是貴族,這類如《收藏》刊物依然有不少鐵桿粉絲,“現在很多藝術媒體老是介紹一些天價的藝術品,文章都在分析大牌藝術家的作品投資曲線,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倒想知道身邊古玩城店舖裏的那些小文物有著怎樣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從《收藏》、《收藏界》這些雜誌中,我就能得到。”讀者王顏對記者説。
官方藝術媒體如何混江湖
如今,即便是有著官方背景,也沒有大鍋飯來吃,這些藝術媒體同樣得與民辦媒體一樣去競爭這個市場。
比如中國證券報主辦的《收藏投資導刊》、上海證券報的《資産週刊》、文化部創辦的《藝術市場》、中國拍賣協會主辦的《中國拍賣》,這些雖然沒有脫離官方背景,但依然得靠刊物和品牌掙錢。有局限的是,這種媒體卻不能像其他民辦媒體那樣輕鬆地去運用這個市場。“比如廣告收入的靈活性,藝術家想投入做廣告,就算是再有錢的藝術家他也不想出錢,像你們這種刊物不能置換作品就太奇怪了。”某藝術家經紀人埋怨道。官方藝術媒體,對經濟賬目、審查制度上管理嚴格,廣告運作機制死板,可活動性小。
如此一來,這種有著官方背景的媒體能夠正常生存下來必須得堅持自己的辦刊(報、網)原則,每期都需要有獨到的主打文章,內容、配圖把關嚴,才會吸引一些信譽良好的拍賣公司、經濟機構來參與合作。大局稍有把握不好,就會在市場大潮中隨波逐流,就會淪為個人或集體利益的工具。“有些媒體基本不按正常的操作方法,喪失媒體立場,而成為不分好壞藝術家、畫廊和相關機構的吹鼓手,甚至自己為自己抬轎,走入不把行業搞臭不罷休的惡途。如此,堪稱藝術媒體的敗類!”本刊主編堯小鋒在《藝術媒體的危機!》一文中提到。
|